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扩大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收视市场的对策研究

扩大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收视市场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4-10-30 10:25:02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①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品来说,文化的差异从来都是此类题材作品走向市场的先天不足,易导致传看时的“文化折扣”。②但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视剧家族的一员,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走向市场乃是大势所趋。

一、扩大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收视市场的进路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国电视剧花园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的变迁,此类题材电视剧也适时更新着拍摄手法、叙事手段,道具服装造型也愈加规范和精美。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一经播出,收视效果颇佳,这也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未来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得扩大收视市场的对策研究成为可能。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进路:

1.满足多元时代下的不同审美需求

在当下的多元时代里,对于展现不同思想观念、生活状况、形色人物的文艺作品来说,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市场基础,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便是如此。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所展示的是各民族同胞真实的生活方式,不同民族的观众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各取所需,这也正是费老所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核心要义。

2.优化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市场价值

历史题材是深受观众青睐、经久不衰的电视剧题材之一,口碑与收视率俱佳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也几乎全是历史题材,如《努尔哈赤》《奢香夫人》《木府风云》以及《鄂尔多斯风暴》等。因此,我们在呼吁增加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的同时,也要继续发挥历史题材的创作优势,更好地增殖该类题材电视剧的市场价值,扩大其市场份额。

3.加大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力度

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省级卫视电视剧播出管理意见》,明确指出各省级卫视要加大现实题材剧的播出比例。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政府就一直提倡和鼓励创作生产现实题材电视剧,这一政策引导势必会影响电视剧产业链上游的投资方、创作方和制作方在生产环节的题材倾向,同时也会影响电视剧的交易,以及播出方的购买意向。③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历史的艺术作品,更要有进行现实创作的勇气和底气,借势政策的大力支持,多出精品力作,繁荣中国的电视剧市场。

4.海外市场扩大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空间

早在1986年,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努尔哈赤》就作为交流剧目走出了国门。但总的来说,我们的交流是“流”进来的多,“交”出去的少。随着近几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起多方位合作平台,包括“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这些文化交流平台无疑扩大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空间。当然,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品海外市场的繁荣不可能一蹴而就,更要有赖于扎实的文化艺术内涵、相同的价值共识以及强大的政策支持。

二、强化市场价值的同时要正确对待观赏性

观赏性是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品实现市场价值、扩大收视市场的重中之重。

1.形式上的美感是观赏性的基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看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④且理念一旦转入外在的存在就得到一种双重性的现实,“艺术作品一般地使理想的内容(意蕴)得到现实的具体形象。”⑤且这种外在形象的表现方式“一方面是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和符合规则”。⑥这里的“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和符合规则”便有着形式美学的朴素表征和意义指向。

在近年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运用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发展态势。例如,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金凤花开》的第二十四集中,黑夜中少数民族同胞点亮火把,为空投瘟疫药品的飞机示明空投点,画面壮观。电视剧《鄂尔多斯风暴》第一集的开篇,便以特写与慢镜头展示了半裸着上身的蒙古汉子(反抗权贵的独贵龙)用羊奶和酥油洗脸,擦拭强壮的身体,最后用一盆黄土浇在头上洒在身上,仪式感油然而生。电视剧《南行记》以老年艾芜黑白肖像的多角度展现贯穿整个片头,最后定焦在他一双沧桑、衰老的眼睛上。这样的设计凸显了该剧沉重、深刻的现实基调,这样的形式与电视剧实际呈现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品来说,增强故事的戏剧性,选取演技精湛的演员,打造精良的服装、场景造型,是提升观赏性的适当途径。

2.不能只顾主题的拔高而牺牲观赏性

电视剧作品中直白的说教意味、生硬植入的价值观和枯燥的政策宣传等容易导致观赏性的降低。就连口碑收视俱佳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金凤花开》也难逃这一潜在规律,一旦涉及到党的政策的片段,便与观赏性此消彼长。

例如在该剧第二十四集中,国民党特派员将军严非以金凤为饵诱使中央民族访问团第二团团长王坚(本名巴图)见面,抛却立场的两人惺惺相惜,严非更是为了信仰而欲选择自杀终结生命。此时,王坚用党的政策说服和引导严非,政治性元素一经硬性介入,观众所酝酿的情绪便一扫而空。

在笔者看来,软化政治说教、提升叙事能力、美化服饰造型,才是少数民族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应有的策略应对。同样以《金凤花开》为例,在第一集中就最大程度地设计了尽可能多的戏剧转折。从连长张东海手下的部队在战争中展现出超强战斗力开始,接下来是他被委任第二访问团的警卫连连长,一路赶往昆明,这是第一条叙事主线。傣族土司召龙要迎娶白族姑娘金凤,金凤与召龙同行前往孔雀坝,这是第二条叙事线。国民党残余势力贺光头在凤尾坝遇到国民党特派员严非,被蒋介石意欲分裂少数民族与共产党的关系而抛出的官衔吸引,一同前往傣族土司府借粮,抓住了傣族大土司和赵金凤,这是第三条叙事线。押解途中,贺光头遇到赶往昆明的张东海一行,发生激战,三条叙事线交叉重合,慌乱中金凤逃脱,召龙被贺光头绑架。张东海手下抓住金凤,认为金凤是土匪,金凤产生误会。贺光头处,召龙被严非挑拨,决意与国民党合作。这一集的叙事设计高潮迭起,紧张惊险,观赏性极佳。

除了绝妙的情节设计外,《金凤花开》的服装设计也颇具亮点。随着剧情的展开,中央访问团先后经过了佤族、彝族、白族、藏族、独龙族、傣族的聚居区,因而剧中呈现的民族服装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点,既具有观赏性又符合剧中人物角色的性格、年龄和身份。除此之外,剧中云南边疆的异域风光、民族歌舞、建筑群落、民俗风情等的合理展现,无一不是提升该剧观赏性的手段。

3.观赏性是全方位的,听觉造型不容忽视

观赏性不仅仅包括视觉上的,也包括听觉上的。看过电视剧《金凤花开》,一定不会忘记贯穿全剧的葫芦丝和笛子吹奏的或轻快或悲伤或柔情的旋律;看过电视剧《鄂尔多斯风暴》,也一定对剧中如泣如诉的马头琴主题音乐念念不忘。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比,更具认识上的观念性。抽象的音乐往往更具有打动主体内心的艺术效果。除开音乐,还有现场音响和人为音效,风声、雨声、雷声、鸟叫声……丰富了电视剧作品的空间表达,也使得观赏效果更加突出。

三、结语

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来说,受众的心理期待是创作者们在编码时必须考虑的“紧箍咒”。这种心理期待常常源自我们常说的心理定势,即受众对于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所带来的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延伸性的心理期待。这种定势对于创作者来说有利有弊,利在于创作者们可以尽可能利用这种刻板印象去迎合并拔高受众的期待视野,达到审美满足;而弊在于这种顺势而为常常以牺牲艺术的多元化为代价,且极有可能带来受众的心理抵御和审美抗拒。

文艺创作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在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和艺术喜好的基础上,创造出题旨鲜明、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但如果一味地迎合观众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猎奇心理,一味地追求观赏性,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媚俗。

追求观赏性,增强作品的娱乐性本是无可厚非,但欠缺精神和风骨,一味追求画面的刺激和情节的戏剧化则毫不可取。“媚俗已经不仅是一种温情脉脉的麻醉品,而成为一把架在人类自由个性脖子上的杀气腾腾的利刃,一种文化的法西斯。”⑦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创作也终究抵不住历史潮流的冲刷、文化火炉的煅造,最终被观众、被社会、被历史所抛弃。

本文系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ZYQN03

注释:

①习近平: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新华网,2014年10月15日。

②陈旭、高平: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如何突出重围,《光明日报》,2016年1月14日,第5版。

③储钰琦:《中国电视剧产业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④⑤⑥[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314页、315页。

⑦苗棣:《电视艺术哲学(上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96页。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责编:莎莎)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