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国外优秀纪录片堪称自然类纪录片的代表作,也一直成为中国纪录片人学习和超越的对象。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在人文类、历史类纪录片方面,涌现出了很多现象级纪录片,但由于自然类纪录片拍摄周期较长、拍摄过程艰苦,且对拍摄设备有严格的要求,所以中国在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方面鲜有现象级作品诞生。2018年4月,由五洲传播中心推出的五集自然类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以下简称《家园》)是继《森林之歌》之后的又一次探索,可谓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优秀之作。
一、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拍摄自然类纪录片无须走出国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就是天然的“摄影场”。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近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世界和中国都需要了解正在不断优化和改善的中国生态,而自然类纪录片正是展现这一生态美学的重要手段。《家园》正是立足于把中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展现给观众,来更好地向世界诠释新时代的“美丽中国”形象。
《家园》的核心思想是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手段,用生态系统整体论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环境,重点考察审美主体产生与升华审美意识的动机和发生。《家园》通过表现中国生态多样性,传达出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其将自然科学和影视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客观地记录了生态系统中各群体的生存状态,汇集了中国生态发展进化的最新成果,将生态系统中走向消亡和生态重建统一到纪录片的创作视野中。
《家园》共分五集,每集50分钟,从海洋、森林、草原、湿地和城市五个生态系统来设置分集主题,集中讲述了发生在五个不同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的故事,借助多样化的物种形象、罕见的动物行为以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有趣的故事呈现给观众,真实记录了中国五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不断改善的关系。例如在第五集《城市》中,摄制组把目光聚焦于北京这所城市,真实记录了在城市这个最不自然的生态中,各种动物之间的相克相生。城市是地球上最晚出现的生态系统,从城市起源来看,其主要是为了人的生存需要而建造的。今天的中国,正在推进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建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度是妇孺皆知的口号。而《家园》所展示的是城市让其他种群的生活也更加美好。像松鼠、刺猬等小动物,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找到了安身之处。通过《城市》这一集,观众可以感受到,各种生物都在城市里寻找到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在这个最不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人类与各种生物和谐共生,这样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自然纪录片的人文内涵,也拓展了纪录片的叙述空间,这是《家园》的一大创新点。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秩序。而这样的生态秩序就构成了生态美学。
二、自然类纪录片的故事化叙述
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规模庞大,被拍摄的对象又不受控制,戏剧冲突往往难以实现,这也是制约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园》凭借着强大的制作团队,实现了诸多的创新:讲述大自然里的故事,拍摄它们的情感与命运。在《家园》中要讲好故事并不容易,需要编导对大自然中捕捉到的戏剧性事件进行很好地编排,这样才能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体验。
在第二集《森林》中,喀斯特森林里,生活着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他们往往在猴王的带领下生活。为了争夺水源地,猴子之间不惜发生激烈的争夺战,这里随即也就变成了争斗的战场。为了争夺猴王宝座,种群内外有实力的猴子不断来挑战,猴子之间的争斗异常残酷。更让观众惊奇的是,失败的猴王告别它的妻妾,伤心地落荒而逃,而它的伴侣望着它远去的背影,止不住掩面而泣。这一幕颇有好莱坞大片的气氛。第三集《草原》中,辽阔的草原是激烈的竞技场,也是天然的育儿所,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生死大戏。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下了世界上最珍稀的鸟类—朱鹮是如何辛勤育雏,并教会孩子飞翔的励志故事。第四集《湿地》中,把地球之“肾”—湿地承载着的丰富生命的生生死死、命运纠葛作为了叙事的主线。最“了解”人类的江豚、曾濒临灭绝的麋鹿、最“淡定”的觅食者贵州爬岩鳅等,都离不开湿地这个宝贵的家园,而人类对湿地的态度,则影响到它们的命运。《家园》的教育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故事化叙述中呈现了出来,让观众倍感自然而贴切。《家园》用拟人的手法讲述物种的故事,同时把动物、植物、人类作为平等的元素,采用平等的视角来看待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理性思考,这样的结构方式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家园》为自然类纪录片如何结构故事提供了有力参考。
三、集最新摄制技术之大成
《家园》中记录的生态系统,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东海大陆架的冲绳海槽,跨越了几千米的海拔极限,东到黄海,西到青藏高原,北到东北的原始森林,南到南海,还有长江中下游湿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还有各具特色的魅力城市,众多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跨度之大,拍摄范围之广,是国内同类纪录片中所罕见的。这就需要大量运用最新的拍摄技术和现代科技。可以这样说,《家园》是中国自然类纪录片高新摄制技术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大量野外的拍摄设备和技巧,为国内外同行拍摄同类题材的纪录片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比如,最难到达的海域—南海。《家园》将观众带到了这片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海域,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家园》的目的就是为了探寻这里的珊瑚世界。第一集《海洋》中,拍摄地集中在中国最南端的南海,欣赏绚丽多彩的珊瑚,去东海最深的海底探索物种极致的生命力,再去黄海北端的獐子岛打捞几筐海参,去胶东半岛的村子里听听海草房的故事。最深的拍摄地—冲绳海槽。大海的广袤与神秘莫测除了带给人类恐惧之外还有好奇,《家园》把镜头伸向了冲绳海槽位于水面下一千多米的深海。在黑暗与未知的包裹下,是生命的勃勃生机。这里生活着许多深海生物:贻贝、毛瓷蟹,为了尽量减少消耗,它们把自身的颜色维持在了最简单的白色,因为制造色素也需要消耗能量。而生活在这里的生物除了要面临食物的挑战,也要承受海底巨大的压力。《家园》深海之旅的最大功臣是“发现号”摄影机,它是远赴深海的“前线特派员”,工作人员借助它手中的摄像头,才有机会看到神秘的海底王国,“发现号”水下机器人配有先进的超高清摄像系统和360度转动的机械臂,而它所有的动作都是由专人在控制舱进行操作的,这些操作人员是“发现号”的幕后英雄。“发现号”为《家园》带回了很多珍贵的深海物种,能够让观众更加了解未知的深海世界。
为了更好地将中国特有的生态呈现给世界,《家园》全部采取高清拍摄,并且大量采用水下拍摄、延时摄影、蓝幕拍摄、微距摄影和高速拍摄等,试图捕捉到更多动人的瞬间和自然美景,获得视觉奇观性镜头。
纪录片《家园》以独特别致的镜头、令人身临其境的效果,探索了从偏远深海到繁华都市的生态之美,从而使《家园》达到了自然类纪录片的新高度:明快的主题,灵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细腻的手法,梦幻的镜头,无不向观众传达出新时代中国对生态的保护、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像《家园》这样的作品向全世界展现美丽中国。
(作者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责编: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