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蒋坝,在进入小镇前,一定会被眼前辽阔的湖水所惊艳。晴空下的洪泽湖一片空明,无边无际,和大海分不清区别。偶尔你还能看见几艘小小的渔船出没于湖面上,将最新鲜的鱼虾从湖水中捞起。
蒋坝坐落在洪泽湖千年古堤的最南端,傍湖而生。“日出斗金”的洪泽湖馈赠给当地百姓的不仅仅是诗画风光,还有实实在在的渔家美味。那些让外来的人流连忘返的美食,大抵都和洪泽湖相关。每天凌晨的鱼市码头,总是热闹非凡。岸上的人提着各种各样的渔具,大声招呼着打渔归来的渔船——又一天的湖鲜要上岸了。天然的材料,质朴的烹饪手法,使蒋坝的菜自古带有浓郁的渔家风情。我们总会称之为“船帮菜”。
不得不说的“螺蛳节”
今年三月时,我有幸参加了蒋坝的“螺蛳节”。这座位于洪泽湖畔的古镇,是首次举办“螺蛳节”,一举吸引了八方食客。在温暖阳光下,长长的街道上摆开了170席露天餐桌,千人一起埋头嘬螺蛳的场面,形成了一幅特殊的古镇风情图。宴上的螺蛳,口味可谓新奇多样,除了传统的香辣味、蒜泥味、酱香味,当地的厨师还制作了麻辣味、孜然味、酸汤味、椒盐味各色味道,叫人停不下嘴。一位位当地的民俗艺人,在街道上游行表演,气氛好不热闹。这场特别的美食宴,让很多第一次来这里的人牢牢记住了这个千年小镇,自然也对这里丰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而螺蛳,只是蒋坝“船帮菜”中的小小一角。
闻名江湖的蒋坝鱼圆
对于外地人来说,对船帮菜中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鱼圆了。蒋坝鱼圆的食材是洪泽湖的白鱼,鲜美自然是不言而喻,更特别的是,他乡的鱼圆通常是圆的,而蒋坝鱼圆却是长的。
当年秦始皇广游天下路过蒋坝一带,当地因年年灾荒,拿不出好的食物来招待,只有洪泽湖的鱼还算丰富,便将这种鱼肉剁成肉泥、制成丸子的食物呈了上去,这就是蒋坝鱼圆的雏形,经过后来的演变,才渐渐有了如今的样式,成了一道名闻遐迩的淮扬名菜。至于鱼圆的形状是最初就是条状,还是日后的改良,如今也不得而知了。
笔者第一次吃到蒋坝鱼圆时,它是作为餐宴上人人一碗的特色小吃登场的。古色古香的瓷碗中,一条白嫩的“豆腐”躺在深色的鸡汤里,汤中还放有虫草,看起来非常稀奇,经东道主介绍,才知道这个东西是当地的鱼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鱼圆用筷子吃起来非常方便,夹起来的鱼圆白银银、颤巍巍,仿佛一颗硕大的珍珠。一入口就能感觉到它的软嫩,轻轻一抿就化了。鱼圆的外表有一层薄膜,用筷子头轻轻点破表皮,用口对着破处吸吮,能将整个鱼圆吸入口中,满口留香。
当年乾隆六下江南,路过洪泽湖,都要到蒋坝歇脚,在蒋坝留下了不少遗迹和逸事。鱼圆的别称“踏雪芙蓉”,相传就和他有关。在一日大雨滂沱后,地方官员引来一女子,名叫芙蓉,有着一手烹饪绝技。乾隆好奇道:当下可有时令小鲜?女子答曰:洪泽湖雨后,青鱼、白鱼最鲜。于是,芙蓉便用白鱼为乾隆制作鱼圆。呈上的鱼圆如珍珠剔透,半沉半浮于汤中,而汤碗四周点缀着一圈洁白无暇的荷叶,色彩如画,让人不忍动筷。乾隆笑道:莫非洪泽湖竟有白色荷叶?芙蓉答道:这非白色荷叶,而是蛋清勾的荷叶边啊!乾隆品尝后,龙颜大悦,便问:此菜何名?芙蓉才思敏捷,竟说出了“芙蓉踏雪”这样的名字,至今也常被人们提起。
听说每年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的时候,蒋坝的名厨都要在南京、上海摆摊设点,专做鱼圆,这种特别的味道颇受江南食客的青睐,总是供不应求。近些年来,蒋坝鱼圆经过冷冻小包装,还远销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久负盛名的小鱼锅贴
说到船帮菜,不得不提的除了鱼圆,还有小鱼锅贴,这道美食是洪泽湖当地渔民在长期的湖上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名肴。正宗的湖上渔家小鱼锅贴,用的“鱼”是刚打上的小活鱼,通常体长一二寸,“锅”是铁锅,用清澈的湖水烧煮,上一些面糊,在锅的中部四周贴上一层薄饼。由于熟得快,面和得又较稀,贴在锅边总要往下坠,就“塌”下来了,熟后上薄下厚,故叫“小鱼锅塌”(现在更多称作“活鱼锅贴”或者“小鱼锅贴”)。面饼沾着鱼鲜,鱼儿带着饼香,鲜香美味扑面而来,既有主食又有菜肴,是一种独特的美食。
小鱼锅塌起源很早,久负盛名。据传,幼年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灾荒年月逃难来到淮水边,在与逮鱼的、放牛的、砍草的、讨饭的穷孩子聚到一起时,就将各人所获的东西凑在一起,在锅里煮小鱼,锅边贴饼,用这种快而省事的办法做饭填肚子。虽然做法简单原始,但吃起来却也脆香鲜嫩,后逐渐成为湖上渔民、沿湖农民的家常饭菜。朱元璋做皇帝后,还曾特地叫人把渔妇请进宫里,专为他做这种民间美食。
不过,如今去蒋坝吃到的小鱼锅贴,形式已经和过去发生了变化。和过去的“一锅熟”比起来,现在的普遍做法是将锅贴、小鱼分锅做。锅贴也不是贴在锅上,而是在锅边摊成簿饼。这样的好处自然是锅贴和鱼汤可以分开食用,又能以鱼汤蘸锅贴,既有原韵,又添新味,算是一种非常贴心的改良了。
黄集羊肉&沙氏牛肉
蒋坝船帮菜中除了湖中鲜货之外,也不乏以禽畜为材料的美食。其中黄集羊肉与沙氏牛肉的名气可算是非常响了。
对于美食,人们总是不吝于用各种民间故事来衬托其美味。对黄集羊肉,人们就有着“黄集羊肉味,胜过皇帝位”的戏说。说是当年程咬金在瓦岗寨当上了土皇帝,本该当即从宇文化及手中夺得玉玺,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然而半路却因为吃羊肉误了进击的时辰,玉玺反而给李渊得去了。事实上,黄集羊肉的确始盛于隋末唐初,是这一带的名吃,特点是味咸香,质酥烂,色金红,除了锅内的羊肉之外,配上薄饼也是美味一绝。
洪泽一带有悠久的养牛历史,是水牛黄牛繁殖基地,种群多,存栏量大,特别是鲁西黄牛,膘肥体壮,肉质细嫩,为明朝时迁居到这里的回民群众制卤牛肉提供了理想的原料。沙氏牛肉,就是以鲁西黄牛为原料制作的风味名吃。沙氏牛肉系西顺河镇的回族人所首创,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最初卖时以荷叶包裹,挑担贩卖,买者一般是赶肆集的小商小贩们,作为打尖的吃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氏牛肉逐渐成为了地方名吃,并成了船帮菜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此外,东双沟的“红烧洪泽湖鹅”、老子山的“渔家红烧肉”也是声名在外的当地菜。
要在短短的篇幅中将蒋坝的美食一一尽述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完整的船帮菜清单上,共有整整二十八道菜,其中八道是包括蒋坝捆盐蹄、白斩船尾鸡在内的凉菜,另外二十道则是包括鱼圆、清蒸大闸蟹等在内的热菜,叫人胃口大开的同时又眼花缭乱。
那要从何说起呢?不妨顺着蒋坝餐饮流行的“八大怪”再来熟悉几道菜。例如一道“黄瓜鱼,瓜不在”,其实是一道黄瓜鱼涨蛋,洪泽湖特产的一种大银鱼,因体内有黄瓜清香,故俗称“黄瓜鱼”,经精心烹调后,味道则十分鲜美。
其他美食
再有一道蟹黄烩豆腐,其实并没有蟹黄,而是鸡蛋用特殊方法烹调而成,但其外观和味道和加了蟹黄一样,十分鲜美。食客既可品螃蟹的美味,又无蟹黄高胆固醇的后顾之忧。
还有肉饼豆腐圆,对应的“狮子头,拍扁卖”。这里的大肉饼和狮子头相似,本采用纯猪肉精制而成,据当地人介绍,早年的湖区很穷,纯肉的肉饼吃不起,便又加进了便宜的鱼肉,没想到肉饼口感筋道入口细嫩爽滑,肉香浓郁,慢慢成为了一道名吃。
“桂鱼无花单不埋”则是对清蒸桂花鱼的调侃,桂鱼在蒋坝俗称“季花鱼”,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是淡水鱼中的上等食用鱼。其腹内一形似菊花的器官,实则鱼肝,更是被蒋坝人视为上品,常常敬给最尊贵的人食用,形成了风尚,因而如果餐馆所售的桂鱼无花,客人是不会埋单的……
这一道道独具个性的菜肴,配上民间戏说,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又能笑谈独特的饮食文化。关于“老复兴”
说到蒋坝镇餐饮,人们会提起的第一个店面往往就是“老复兴”。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复兴,以特色船帮菜而著称,其鱼圆、鱼饼独步天下。民国二十五年,孙中山之子,时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孙科、江苏省主席陈立夫等巡视洪泽湖大堤工程时,在复兴菜馆就餐,称赞有“南北”风味;民国三十年,新四军将领陈毅、邓子恢、张云逸、罗炳辉等下榻蒋坝时,也常到复兴菜馆就餐。
老复兴不仅是蒋坝的一张名片,更是蒋坝历史的一个缩影。始于东汉,兴起北宋,建镇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蒋坝,千年以来,在长达两华里的老街,茶楼酒肆分布在船塘两侧,粮商骈集,素有“小南京”之称,居方圆百里的集镇之冠。如今岁月变迁,那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繁华,已经渐渐难以找到踪迹,唯有美食流传至今,在蒋坝百姓的餐桌上,在老复兴的楼肆里诉说着流传千年的蒋坝韵味。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蒋坝,在进入小镇前,一定会被眼前辽阔的湖水所惊艳。晴空下的洪泽湖一片空明,无边无际,和大海分不清区别。偶尔你还能看见几艘小小的渔船出没于湖面上,将最新鲜的鱼虾从湖水中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