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探访甘南卓尼 “遗落在人间的极乐园”

探访甘南卓尼 “遗落在人间的极乐园”

时间:2024-10-30 04:13:15

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大地上,点缀着一处秘境,那就是被世人称为“遗落在人间的极乐园”的卓尼。1924年,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受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所托,来到卓尼考察,在此居住了两年之久。其间,他采集动植物标本,同时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当地的民俗、宗教、生态等情况。192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46个页码、49幅图片的大篇幅发表了洛克的记录,一时间,卓尼惊艳了西方世界。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外界鲜有人涉足卓尼。这里独有的田园风光,百年藏寨、藏传佛教学府等独特的民族文化一直秘而不宣。2015年,我在网上偶然查阅到这条游人罕至的路线,结合有限的图片资料和谷歌地图,在金秋十月,独自一人踏上了探访卓尼之旅。

1兰州→夏河县→合作市→卓尼县城→禅定寺

禅定寺又名卓尼大寺,坐落在卓尼县城西北部的台地上,寺院处于群峰环抱之中,俯视着穿城而过的洮河……

10月1日早上8点,我到达兰州。此时乌云弥漫,凉风习习。由于兰州的班车不提供网络预售票,我便赶早去了客运站,想买兰州直达卓尼县的车票。然而当我赶到客运站时,车站广场已经人满为患,售票窗前排起了长龙,等我终于排到售票窗口时,售票员却一脸遗憾地告诉我:去卓尼的票没有了……

无奈之下,我只能去找黑车,询问良久,终于找到一辆前往夏河县的面包车。这辆小车原本只能载5人,但最后硬塞进了8个人,我挤在狭小的空间内透不过气来,就这样终于挨到了夏河县,然后

甘南卓尼属安多藏区,由于地缘关系,这里一直处在中心藏区的边缘地带,不过,卓尼依然是一个藏传佛教圣地,每到之处均有宗教色彩浓厚的寺庙。卓尼是一个藏传佛教圣地。相传,1254年,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受忽必烈诏请赴京,途经此地时,见到两棵奇特的马尾松,便命人在此处建立寺庙,当地藏族称马尾松为“召相”,寺庙和当地的名字都因此而来,现在所称的“卓尼”是“召相”的变音。我找到酒店,扔下背包,挎上相机,直奔安多藏区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名寺——禅定寺,准备一探这里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

禅定寺又名卓尼大寺,始建于1259年,坐落在卓尼县城西北部的台地上,寺院处于群峰环抱之中,俯视着穿城而过的洮河,鼎盛时期,僧侣曾多达5000余人,后屡遭兵祸、文革的破坏,仅剩百余人,现在的禅定寺由第十九代世袭土司杨积庆重建、修缮,在土司统治期间,寺里的主持之位,一直掌握在杨氏家族手中,“兄为土司,弟为寺主”的制度在这里世代相传。

由于交通不便,山路陡峭,这里游人罕至,即使国庆期间,游客也很少,整个寺庙只有我和从陕西自驾而来的几个人,开车的司机不停地抱怨路况太差。刚到这里时,正赶上僧侣诵经,袅袅的梵音萦绕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们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他们原本安静的生活。

2禅定寺→麻路小镇→木多村→先地村→麻路小镇

我还没回过神来,车就开始提速爬升,我瞬间后倾,摔在座椅上,双手紧紧抓住座椅不敢放,前排手盘佛珠的老人,突然加大了诵经的声音……

次日一大早我便起了床,天气阴雨绵绵,但没想到,刚吃完早饭,天空就云销雨霁、阳光普照——我笃爱这样的高原气候,安静、舒适又变幻无常。

按计划,我将赶往麻路小镇,县城内的车站非常冷清,买票后上了一辆破旧的小巴车,车里充斥着刺鼻的腥膻酥油味,前排零散地坐着几位藏民。班车出了卓尼县,驶上碎石土路,一路上颠簸不断。没过多久,一个因施工堆成的大陡坡赫然出现,我还没回过神,车就开始提速爬升,我瞬间后倾,摔在了座椅上,双手紧紧抓住座椅不敢放,前排手盘佛珠的老人,突然加大了诵经的声音,异常的诵经声和着突鸣的马达声,让人直冒冷汗,万幸的是,开车的师傅车技娴熟,有惊无险地驶过了这段陡坡。

随后,班车开始沿着河岸前行,当车子驶出一个S弯时,一片分外妖娆的山光水色忽然映入眼帘——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不同色彩的植物层次分明,坐落其间的藏式民居宁静、悠然……此地完全不在我的行程内,山上的村落也无从查知,我当即改变计划:放弃参观麻路大寺和林场,到麻路小镇找到住宿后,就迅速折返这里,将这不期而遇的美景“一网打尽”。

在麻路小镇安顿好后,我急不可待地找车折返,在镇中心的出租车师傅听了我的描述后,便告诉我那是木多村和先地村,不过,很少有外人去那里。在车上,我与师傅约好傍晚来接我,快到时,我让车停在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山冈下面。

爬上山冈,才发现这是一处宽阔的空地,上面经幡、风马旗随风而动,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我手按相机快门,不想错过任何一处美景。没想到,在我拍得正欢时,突然爬上来三个彪悍的藏族大汉,鬼鬼祟祟地拿着罗网。我忙向他们打招呼,他们用蹩脚的普通话告诉我,他们正要去捕鸟。可我细看那网,分明就是捕鱼的网,在我的印象里,虔诚的藏民是不吃鱼的,我也没敢多问,忙转移话题:“这小山冈是用来做什么祈福仪式的?”带头拿网的大汉顿时不悦,恶声恶气地说了一通,良久我才明白他的话:这破地方是不正经男女厮混的地方。我顿感尴尬,哑口无言,只能目送他们下山。在原地斟酌了一会儿,决定赶快撤离这个小山冈,直奔木多村和先地村。

金秋时节,河两岸铺满了层层叠叠的金黄色,红色藏式民居坐落在山坡,晒青稞的妇女穿梭于青稞架上,寺庙中的老者正在虔诚地转着佛塔——这里弥漫着世外田园般的恬静氛围。木多村和先地村坐落在半山坡上,前有波光粼粼的车巴河,后有环列的秀峰。两村相距一公里,由一条山间小路相接,村中散落着挂满青稞穗的架子,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高原秋日风景线。这两个村子很少受外界打扰,大部分村民不会说汉话,由于我挎着单反相机,被村民们误当成了记者。虽然交流困难,但毫不影响他们的热情好客,为了帮我找到合适的取景位置,村民们欣然地允许我爬上屋顶拍摄。

天色渐晚,此前答应来接我的司机却爽了约,我开始担忧:如果要在高原上露宿,后果不堪设想。幸好,我遇到了一个骑摩托车的当地人,在得知我的情况后,非常慷慨地将我送回了麻路小镇。

3麻路小镇→英加才村→贡巴寺→英加才村

贡巴寺使用的是殿塔结合的建筑形式,十分少见——底部大殿逐层收窄,大殿顶部成了佛塔的塔基,与漂亮的银色塔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麻路小镇地处车巴河与洮河的汇合处,麻路为藏语,意为“下游部落”,镇里仅有一条主干路与若干支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小镇虽然不大,但自古以来就是甘、青、川广大游牧区的交通要道。次日上午,我坐上了去往贡巴寺的班车,车上散坐着几个人,车内放着熟悉的藏族民歌,车子驶出镇外,再次开启了颠簸模式,驶过之处尘土飞扬。

约一个半小时后,车子停在刀告乡,贡巴寺近在眼前。贡巴寺海拔2890米,始建于1885年,由戎装抗俄、镇守伊犁边关的喇嘛噶绕仓活佛创建。当年,寺院为当朝皇帝、皇太后祝寿,举行了隆重的法事,后来又开工修建了著名的藏传佛教学府——有306根柱子的时轮学院,皇上闻奏后龙颜大悦,随机颁赐了“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和“皇太后万岁万万岁”的长生牌位,并赐给寺院金字匾额“万寿寺”,自此,贡巴寺也被封为了万寿寺。

贡巴寺依山而建,满山肃立的古柏和喇嘛修行的禅房沿着山坡叠加上去,错落有致,村庄与寺院相接,宗教、世俗生活井然相连。环顾此景,如果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一遭,着实遗憾,于是我决定住一晚再走。

前往寺庙的途中,恰巧遇见几个中年人,我忙向他们打听住宿,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告诉我,这地方从来没有过宾馆、招待所,我的心情急转直下。曾考虑去寺里借宿,但寺规严格,8—9月僧房不得留宿客人,晚上7—9点念经时,任何人不得在寺院范围内行走。我无计可施,决定到与贡巴寺一河之隔的英加才村碰碰运气。

在英加才村,我一路询问都未果。就在我绝望时,一位名叫次正的小伙让我跟他走,但路上他依然迟疑不决,不停地盘问我。最后到他家,看了我的身份证,查看了我相机中的照片,确定我是来旅游的,才同意我在他家住一晚。

此刻,我才有心情远眺贡巴寺,这座金顶红墙的高大建筑雄伟壮观,楼台醒目,殿堂叠耸,金碧辉煌。这座寺庙使用的是殿塔结合的建筑形式,十分少见——底部大殿逐层收窄,大殿顶部成了佛塔的塔基,与漂亮的银色塔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穿过小河,走进寺里,一路上很难看到僧人、游客,贡巴寺共有9个大殿,各殿大门紧闭,幸运的是,走到班禅殿门口时,恰好碰到有僧人开门,我询问可否进去一观,师父微笑地点头。

师父俗名尕藏苏努,法号释贤,管理着班禅殿。班禅殿的外墙上有1000尊释迦牟尼雕像,蔚为壮观,殿内香炉紫烟升腾,贡台灯火闪烁,四壁坐满佛像,众佛尊容各异,栩栩如生。我被这些逼真的佛像震惊得目瞪口呆,就在这时,释贤师父帮我请上了一炷香,并让我在他的指引下完成了跪拜礼,接着,他还热情地对墙壁上的各尊佛像进行详细的讲解。

傍晚,回到次正家,我已精疲力尽、饥肠辘辘。刚进家门,次正便满颜欢笑地把我拉进屋子。一进屋,我吓了一大跳,屋子里来了一大群人,都说是来跟我聊天的,我当时真是受宠若惊。但由于语言不通,根本没法聊,尽管次正当起了翻译,但依旧说得非常辛苦。

贡巴寺规模宏大,其经堂和佛殿上安置有金顶、宝顶、祥麟法轮、宝瓶、柽柳女墙等,看起来十分庄严、宏伟。不过,这里游人罕至,因而显得格外安静和神秘。

尼巴村,是一个由藏族游牧民定居而形成的藏寨,车巴河将其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这些富有特色的藏式建筑,大多已有百年历史,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百年藏寨”。晚饭时,次正的妻子特意做了白面和当地特产的蕨麻猪招待我,但这顿饭吃得却有些尴尬:由于当地相对传统,我和次正、次正的哥哥盘腿坐在炕上吃白面和肉,而次正怀孕的妻子却只能坐在一边吃糌粑、喝面汤。

次正是一个藏族文艺青年,会弹会唱,当晚他非常高兴,随即弹唱了7首民歌。此时,窗外的天空星星璀璨,地上灯光全无,村里万籁俱寂,浮躁的心在这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4英加才村→尼巴村

尼巴村还保留着独特的婚俗:姑娘出嫁一天后就回娘家,在娘家住满3年才能回婆家,其间,丈夫可以到妻子家来,这3年内生的孩子,要留给女方家。

第二天一大早,我从英加才村出发前往尼巴村,刚到村口,就幸运地搭上了一辆皮卡车,开车的是一对中年藏民夫妻,他们都在尼巴村的林场上班。

尼巴村位于车巴河中游,村寨坐北朝南,清澈的车巴河穿村逶迤而过,将村子分成两半:河的南岸地势平坦,房屋多为后期返修的藏式住宅;河北的房屋全建在山坡上,错落有致,悬空的栈道随处可见,这些栈道的一边依山固定,另一边则依靠圆木支撑,这样的建筑方式不仅解决了人、畜在山坡上往来的交通问题,更扩大了有效的生活面积。

这些藏式房屋的特色是“外不见木、内不见土”:房屋的外墙用厚厚的泥土建成,起到了牢固、保温和透气的作用;内部全部由木头搭建,牢固、结实、耐用。这些古香古色的藏式建筑已有百年历史,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百年藏寨”。此外,尼巴村还被称为安多藏区的长寿村,村寨里生活着不少百岁老人,其中最长寿的老人曾活到114岁。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这里还保留着独特的婚俗:姑娘出嫁一天后就要回娘家,在娘家住满3年才能回婆家,其间,丈夫可以到妻子家来,这3年内生的孩子,都要留给女方家。这样的婚俗,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在尼巴村的桥头,矗立着一座嘛呢房,房外廊檐下悬挂着众多的牛头骨,上面用黑漆精心地写满了经文。从骨骼皲裂和灰白的程度来看,这些牛头骨已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脆弱得似乎忽然就会碎裂、消失。

嘛呢房外,围绕着玛尼桶,有些大玛尼桶上拴着各色羊毛编织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在廊柱上,只要拉动绳子,玛尼桶就会转起来,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专门为老人准备的:老人上了年纪后行走困难,转动大的经桶十分费劲,这样布置后,老人坐在地上,拉动绳子就可以完成转经的心愿了。

尼巴村的道路两旁立着木架子,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一串串成熟的青稞,将整个村寨映衬得格外古朴、静谧和祥和。村寨两边的山上,森林茂密,空地里分布着大小不等的草地,悠闲的犏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展现出一幅让人惊叹不已的高原农牧风光画卷。

至此,这次旅行接近了尾声。河流、草场、村寨还有古老的历史——所有一切都在这里交融,那千姿百态的秀色,那融在其中的质朴,都是城市里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这里的美丽、安静、质朴,使其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梵天净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