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之际,山峰上嶙峋的怪石,犹如一片突兀的石林奇观,颜色艳丽得像是要燃烧起来,身临其境,仿佛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堂。自古以来,四川西昌就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镇,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西汉司马迁、蜀汉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如今,人们还能从一些遗迹中想象出当年的繁华。而地处西昌市城南仅30公里的螺髻山,却从不曾受到喧嚣和繁华的影响,一直保存着完好的生态环境。随着人们深入的探究,螺髻山这个天然的“古冰川博物馆”和“生物基因库”,才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与大凉山一贯的“硬汉”形象相比,螺髻山多了一丝婉约与柔情。螺髻山形似青螺又宛如玉暨,因此享有“西子浓汝,峨眉淡抹,螺髻天生”的美誉。上世纪4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朱契曾这样赞美它:“大地茫茫之中,河山若隐若现,不复知此身在何处,更不识其为天上人间。”
高原上的海子镶嵌在山野间的冰川湖泊
螺髻山上,冷杉青翠挺拔,冬日的白雪覆盖其上,看起来就像迟暮的老人,虽饱经风霜,却依旧傲然挺立着脊梁。远处云雾弥漫,只有几点色彩在云雾中依稀闪现,那便是被当地彝民称为“海子”、“天池”的冰川湖泊。
当地彝民深信,在原始社会时期,天女紫丽施色和地神什禄窝特腾云驾雾,来到仙境般的螺髻山,在双方对诗、对歌嬉戏的过程中,天女紫丽施色不小心将什禄窝特送给她的珍珠散落在这里,于是化成了散布在这里的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湖泊。事实上,这些充满传说的冰川湖泊恰好是螺髻山的显著特征。
据1989年12月拍摄的TM卫星照片显示:螺髻山共有海子33个,大者数百亩,小者一两亩,大多沿主山脊东西两侧呈群状分布,如珍珠般镶嵌在原始森林中。湖水里杂草环绕,四周冷杉挺拔,峰群丛林倒映,风起时,山上的林木飒飒作响,风止时,湖面的波纹一圈一圈地向岸边荡漾。(上图)位于螺髻山主峰脚下的姐妹湖,像镶嵌在山间的两颗蓝宝石,波光粼粼,水质清澈,在群山的环抱中,温婉静美。
枯木倒伏在黑龙潭,湖面碧波未央,周边的山峦笔锋一样挺立着,不禁让人徒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喟叹。水草湖、野鸭湖、牵手湖等都是当地有名的海子,在湖边景物映衬下,湖水或红、或黄、或绿,又由于岩床颜色、湖周边植被或腐殖质、水草等不同,而显现出翠蓝、棕红、草绿等颜色。这些奇妙的海子,堪称神话中“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的瑶池再现人间。上世纪40年代,朱契抵达螺髻山最低一级的海子,见此情景,不由得称之为“天池”,并赞誉说:“庐山有天池,因王阳明之诗而得名;天目山有天池,因郭璞之诗而得名,然庐山天池逼窄,天目山天池淤浅,皆无螺髻山之天池,云影天光,颇有一碧千倾之势。”
在螺髻山的海子中,最有意思的冰川湖泊莫过于牵手湖。在枯水季节,牵手湖为一大一小两个相连的湖泊;而在丰水季节,两个湖泊就会融为一体,这其中也有爱情来之不易的意味。因此,不少游客携爱人前来,共赏这一浪漫圣地,祈祷爱情能够圆满。牵手湖最美的季节是杜鹃花开时节。彼时,三十余种杜鹃花在初夏怒放,五彩缤纷,浪漫山岗,香飘四溢,置身花的海洋,会让人联想到梵高的向日葵之热烈。这里的杜鹃花也因此而成为螺髻山“五绝”之一。
世界最大古冰刻槽
见证沧海桑田的巨变
冰川,在大自然的造物中显得独特而神秘,从南极到北极,甚至赤道附近的高山上都有它的踪迹。而在螺髻山,也存有第四纪古冰川留下的众多遗迹。沿着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在海拔3520米左右的清水沟北壁,就能看到一道巨大的古冰刻槽,由于南北两端被覆盖,但所见长度仍然达35米,宽3.5米,深达2米。而从其规模推测,长度至少在50米以上,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型刻槽。槽中遗有古冰川作螺旋式推进碾磨岩壁的清晰擦痕,是螺髻山的绝景之一。
1964年,在时任地质部长、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组织指导下,科考队在这里进行了多次考察、论证,得出“世界之最”的结论。1984年,在巨型刻槽上端,曾多次参加考察的李洪云、黄思晃两位专家用红油漆书写上了“世界最大古冰川刻槽”的字样,至今还依稀可辨。
螺髻山上,随处可见高达百米的古冰坎、光滑洁净的羊背石、如刃脊锯齿的冰碛、形态万千的角峰,游人在观摩的同时,无形中也被当年冰川运动的强大力量所震撼。山峰分水岭两侧,高悬着冰斗、冰蚀、冰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而刃脊、冰斗、冰窖边缘,还有那些如同空中楼阁的冰缘岩柱,在冰雪刨蚀作用下残留下来,显得奇形怪状,隐隐约约地闪现于云雾之中,或屹立于冰蚀湖边,似花似木,似僧似仙,幻化成一幅奇伟秀丽的地貌景观图景。
一年四季,在这个海拔较高的地带,空气纯净,冰川刻槽周围的自然风光随着季节不断转换:冬春白雪皑皑,夏秋繁花似锦,清幽的山泉从槽中潺潺流过,形成大自然独有的天籁。
历史上的佛教圣地“绝顶盛宴”火把节
历史上,螺髻山是我国较早的佛教圣地之一,素有“佛教圣山”之称。其佛事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山上庙宇林立,约容纳僧人三千余名,从现存的遗址中,仍能窥见当时螺髻山寺庙建筑的规模之宏大。唐末以后,由于多年战乱,佛事渐衰,于是又有了“隐去螺髻,始现峨眉”之说。从清初至道咸年间,当地寺庙佛事又开始复苏,仅螺髻山西麓就有较大的庙宇两阁、十三寺。如此的洞天佛地,使得螺髻山更具梵音袅袅的禅意。
冬季,水草湖冰封如镜;可在夏季,湖心水域映出周围的群山和蓝天白云,湖周扎根于湖底、漂浮于湖面的水草则与湖水交接形成一幅太极图。
如今佛事暗隐,周边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让螺髻山趣味横生。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独特的彝族婚礼,热闹非凡的火把节、达体舞、摔跤、赛马、斗羊,别具风味的彝族美食烤乳猪、砣砣肉、杆杆酒、苦荞馍,以及形制独特的彝族村寨,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螺髻山周边的彝民来说,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火把节。这场“绝顶盛宴”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三夜。每逢火把节,家家户户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祭祀先祖。而在火把节野外活动中,各种美食则成了青年男女间交流感情、勾通心灵的情感纽带。宴会上,若是想表达尊重或爱慕之意,无论男女,都可以向对方献上美食。
白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参与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选美,届时,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一番,因为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要作为评判,按照传说中的英雄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来选出美男子,当然,还要按照牧羊姑娘妮璋阿芝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形象来选出美女。当傍晚来临,成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个地方,形成满山的篝火,映红了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载歌载舞,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乐盈盈,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
据说,彝民们为了让火把节一直延续下去,于是展开想象,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将精神寄托、道德升华和伸张正义等内涵赋予火把节。
相传,在远古时期,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力拔山兮的气概。有一天,斯热阿比终于按捺不住心里的胜负欲,想和阿体拉巴摔跤,一决高下,结果,他不幸被阿体拉巴摔死,众天神大怒,决定对阿体拉巴的族民施以惩罚,遂使用仙术召集地上的蝗虫肆虐庄稼。在农历六月二十四的晚上,阿体拉巴砍来松树枝和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将其点燃,一起到田里烧虫,结果蝗虫大败,人们也因此躲过了一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并一直传承了下来。
屹立的数十座高大山峰,与花、湖相依相伴,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幽深的原始气息,让人们陶醉于古朴原始的自然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