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共享单车:资本热捧也无法掩盖盈利困局

共享单车:资本热捧也无法掩盖盈利困局

时间:2024-10-29 10:59:59

图片来源:http://www.58pic/indexphp/download/18853823如果说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那么下半场的大幕无疑是由共享单车拉开的。

摩拜、ofo、小蓝、小鸣……眼看着街头自行车的颜色日渐丰富,不开车、不约车,骑辆共享单车欣赏城市风景,已经成为都市人新的生活方式。

就这样,共享单车火了。作为了一个曾经的自行车大国,在连续多年自行车保有量下降之后,最终让自行车火起来的不是硬件厂商,而是单车共享的创业模式。毫无疑问,共享单车在过去的2016年下半年已然成为“风口的猪”,最后一公里也成为了巨头们在资本寒冬里征战的又一个高地。

Skininthegame,这是金融领域的一个古老短语,意思是利益捆绑,荣辱与共。如果你看好一个项目,只有真金白银地下注才能让人信服。在共享单车这个领域,各家投资机构纷纷投入大笔金额捧场,上演一幕幕资本大戏。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大量资金涌入共享单车市场。而在火爆的背后,则是日益凸显的盈利和运营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经历了去年的火热后,今年的共享单车市场将迎来淘汰和整合期。

“不敢错过”的共享单车

一纸网约车规定,给了滴滴等出行领域新兴崛起的独角兽当头一棒。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共享单车的出现,成为了出行领域全新的流量入口。

过去一年,线上流量红利殆尽,O2O溃不成军,小米式微,VR叫好不叫座,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正在遭受困境,而资本市场也经受着创投寒冬。整个2016年,中国创业投资领域的投资项目相比2015年减少了三分之一。为数不多的入场券也被机构投向了相对稳妥的大案子中。作为最火的互联网经济新产物,共享单车的风头在2016年无人能及。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整个操作流程,随时随地都能租借和归还,凭借着方便快捷的优势,共享单车在过去一年里快速成长。截止去年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20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1900万人。以行业内表现最为突出的两家公司的数据来看,ofo于今年1月宣称,当年已连接的单车总量达80万辆,总用户人数达1000万人,日订单量超180万。而摩拜单车则表示,其月活跃用户量已超313万人,日充值笔数超过10万笔。在北京地区运营的共享单车总量超过了10万辆的规模,上海、广州、深圳的规模也已经突破10万辆。

随着各方势力的崛起,共享单车受到了资本的极力推崇。2月20日,摩拜宣布D轮融资后再次获得新融资,从年初至今,摩拜单车以累计获得融资金额超过3亿美元。而它的对手ofo也已经获得约2亿美元的5轮融资。概念的火爆和外界对共享单车良好的商业预期,使得各路资本扎堆进入。

除了市场前景巨大,互联网和实体企业巨头争相抢占单车市场,实际上抢占的是单车背后的想象空间。

谈到共享出行的经济效应,Uber无疑是最好的案例。截止2016年10月,Uber在全球72个国家超过425个城市开展业务,每月用户量3000万左右,估值680亿美元。2016年的净收入预计将达40亿美元左右,是2015年的两倍多。

从Uber的估值来看,它的价值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本田和大多数汽车制造商,也超过了大多数大型互联网公司。因此,摩拜单车、ofo等共享单车的出现,让资本嗅到了金钱的味道。远璟资本合伙人刘毅然对此有过分析:投资人喜欢追风口,所以当共享单车出来以后,大家觉得这个模式和滴滴很像,都有一种不敢错过的感觉。

投资人这种“不敢错过”的心态,直接导致了资本市场热钱的走向和市场态势。腾讯、阿里、美团、小米、滴滴等互联网巨头分别以投资方的身份加入战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曾被抛弃的传统企业,也加足马力试图在共享单车市场分得一杯羹。曾经耳熟能详的自行车品牌:永久、飞鸽等,以及曾经参与过公共自行车的企业纷纷强势加入。

盈利才是最终归宿

中国互联网圈从来不缺跌宕起伏的故事。

2016年10月31日,天气预报说,这一天是2016年下半年平原地区气温首次跌破冰点的日子。北京最低气温零下四度,最高气温也只有六度。直白一些的解释是,“冬天来了”。这一天,ofo北京市区的订单增长率明显放缓,相比前一天,增长率仅有6%,往日里,这一数字最低都超过20%。

暴露在城市外部环境下的共享单车,其骑行、GPS和智能锁的稳定性都面临很大挑战,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就可能出现问题。入冬后,随着恶劣天气增多,共享单车遇到了一道很难跨越的坎。

共享单车带来更大难题,来自于人性。2016年12月19日,北京晨报报道,某二手车交易平台上,有人公开叫价2000元回收摩拜单车;此外,在二手车平台上,ofo只卖99元,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拆除GPS。更有甚者将单车扔进珠江,摩拜单车GPS显示,在珠江里就有好几辆。共享单车的无桩制度和各种便利,成为了对人性的纵容。

无论多少家入局,无论哪家市场份额高,对于创业企业和资本方来说,盈利才是最终归宿。而对于共享单车来说,盈利似乎有些可望不可即。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租赁过程中用户支付的骑车费用,这是目前最直接的收入方式;第二种是用户注册时缴纳的租金,为平台带来一部分沉淀费用,从而通过各种金融手段获得收益;第三是在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获得厂商投放的平台广告。

对于此,摩拜王晓峰曾说:“我们现在不知道怎么赚钱,当高额的成本和低廉的价格让共享单车项目看起来像在做公益,钱就成了存活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共享单车的盈利困局是成本居高不下和利润单一失衡的共同结果,且共享单车的运行因为掺杂着较高的道德风险,致使成本愈加难以有效控制。”ofo则表示不担心钱。他们官方的回复是:“ofo现金流很健康,是业内惟一一个具备良好自我造血能力的共享单车服务平台,后续运营成本也是业内最低的。”但具体到有哪些造血方式时,ofo不予外漏。

连领跑的两家公司都无法解释清楚盈利问题,其余的共享单车平台则更是讳莫如深。当花钱和挣钱不对称时,对公司的融资能力自然会带来严峻的考验。即便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一家独大的垄断市场,一个不盈利的公司不仅很难对得起数亿美元堆积起来的估值,而且在没有找到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很多单车公司不一定能熬到可以盈利的时间点。

运作模式的雷同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争,而市场的饱和则让共享单车市场的进入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没能赶上第一波抢占城市红利的浪潮,单车平台选择与二线城市合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为了寻求规模效益,各大平台无法停下扩张的步伐,供应链和融资能力的差异越发凸显。

简单的、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最终将会让共享单车市场的战斗异常激烈,真正能够在这场战役中幸存下来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这场热潮期限不会超过一年,等下个冬天来临,中小型平台的共享单车也将迎来冬天。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