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十问贾跃亭

十问贾跃亭

时间:2024-10-29 10:41:55

图片来源:http://www.58pic/newpic/26050869.html

贾跃亭是一个不服输、敢承载、有理想的人。我跟他见过也聊过,我很喜欢他,此人内心沉静,勇气十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许是赌性很足。

对于乐视,不管如何评论,它在中国商业历史上一定会留下重重的痕迹。贾跃亭这个人不管是一颗流星,还是一颗恒星,他一定是一颗星。

正因为他的秉性、他的作为,他引起的媒体关注以及大众对乐视商业模式、资本运作等方面的讨论,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迪。对此要感恩乐视,感恩贾跃亭。

生态圈是不是伪命题?

乐视所谓的“生态圈”,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理想化,也可以说是个伪命题。怎么能把生态圈圈起来?实际上等圈完的时候,也基本走到了顶点,然后走下坡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生态圈,我们在这里自给自足。但请问:我们的资源有多少?我们能与世隔绝吗?我们不愿走向海洋吗?我们不去融入西方的生态圈吗?当这个所谓的生态圈真的形成了闭环,也就逐步失去了竞争和创新,发展的动能自然下降了,失败也就不远了。

当西方的生态圈和东方的生态圈碰撞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在技术上落伍了,我们要挨打了。这个时候想迅速调整都来不及,只好痛苦地流失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机遇。

既然民族有生态圈,那么企业也有一个生态圈。因为很多人,尤其是贾跃亭把生态圈讲多了以后,就形成了一套理论,似乎做不成生态圈就不能称为企业。

不过,贾跃亭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就是很理想化地设计了这个生态圈,然后倾全力去打造它。他总觉得他的客户,特别是精英人士都该喜欢我的视频、我的电视,然后再过渡到一切可用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汽车、甚至于游艇、飞机。

但请问,你怎么可能凭一己之力把所有的产品都做好呢?你怎么让你的客户都用你的产品呢?你怎么能够确保生态圈完成之后还能保持创新呢?所以说,生态圈是比较理想化的,作为目标可以,作为结果并不恰当。

什么都能自己干?

在某些地方马云是很聪明的,喜欢跟别人合作。恒大体育好,那我跟你合作;SMG媒体好,那我跟你合作。

贾跃亭喜欢自己干,不管是电视还是手机,或者汽车都是自己干,这也许是钱多惹的祸。其实电视完全可以跟别人合作,手机更应该跟别人合作,汽车必须和别人合作!

贾跃亭也许不是贪心,只是觉得我有钱,我也能吃,为什么不自己吃而跟别人分享呢?一个并没有太多硬件制造经验的人,想做一个可以,想做多个,而且步伐很快,那自然是忙不过来了。

可以招人,但是团队需要磨合,技术需要检验,市场需要培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待时日。

融资渠道是不是太单一?

贾跃亭的融资渠道是比较简单的,只用了股权质押融资和增资扩股融资。而股权质押融资的基本前提是维持股价稳定,不给银行任何担忧,不要出现任何平仓的可能。

勇气可嘉的是,贾跃亭把自己的股票质押出去,把钱融出来,投入到上市公司载体之外的相关项目,开始孵化。待项目孵化好之后,再投入上市公司,或者增值,或者套现。

可是,把自己的股票大批量质押会造成什么风险?把股权质押的资金全部投入需孵化的项目,个人的现金流量该怎么安排?一旦个人的现金流有问题,上市公司控制权会有何影响?当控制权有隐忧的时候,股价又会如何作为?这一系列的担忧自会引起恶性循环。

公司运作最怕什么?一是现金流崩裂,二是信用缺失。信用来自于这个人的资金有没有困难,他的控制权有没有问题。当大家有一些怀疑或担忧,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他的困难就加大了。过多过早地进行股权质押,对股价的稳定或升幅过于乐观,导致这些隐忧不断地体现在台面。

媒体是不是用太多?

还有一点值得商榷,就是对媒体是否运用得过多了。贾跃亭在泛娱乐行业,对媒体很熟悉,并善于运用媒体资源,而且基本做到不花钱。一年有过百场的发布会,需要动用多少媒体资源,一般企业要花多大代价?

大多数上市公司和企业家都想远离媒体,希望不惹注意;而受众往往喜欢负面消息。俗话说,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负能量的叠加要比正能量快很多。

媒体一般会用显微镜扫描公众公司及公众人物的各种缺失,然后放大。如果你有优秀股东在后面做些保护,那还可以,否则就是赤裸裸地被放在台前。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舆论狂欢,这对贾跃亭不能不说是一种压力。

有的媒体很喜欢贾跃亭,但也有媒体不喜欢他,这个观点非常对立。有人认为他是骗子,就会画饼,就会圈钱,一个地方缺钱就画另外一个饼来填,像庞氏骗局一样;也有人认为他很有格局,很有情怀,很有男人魅力,很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向BAT挑战。

媒体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有社会良知的,有财务背景的,有研究上市公司的,能够透过数据看清整事情的本质,这些媒体人是资本市场的监督者,也很需要他们继续这样作为。

上市融钱多就一定好?

乐视上市很快,而且上得很好,股价奇高,所以融了很多资金。这是因为贾跃亭推出一个清晰的概念,选了一个好的上市地点,时机也非常适当,股东层面也有一个豪华组合。

在当时,如此快速,如此准确,在如此缺乏互联网题材的中国股市展开融资,不得不佩服贾跃亭资源整合的能力。

资本市场就是这样神奇,上市能够完成迅速的跳跃,站上更高的舞台,融取更多的资金,攻城掠地,制定规则,并向其他领域衍生拓展。

当然,也有一个压力出现,就是如何让融到的资金增值,保持估价的稳定和增长。上了快车道,那是不允许开慢车的。钱多了,如果用不好,麻烦会更大。

汽车业务该不该卖掉?

汽车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能不能被大众接受需要时日。苹果的市值7000亿美金,还没在汽车领域如此投入。乐视网的市值在100亿美金,就重金投入,勇气可嘉,但多少有些鲁莽。贾跃亭的汽车业务是他真正的难题,必须尽快解决,如果不解决,他个人的资金流量很有可能出问题,进而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

乐视是不是庞氏骗局?

有人讲乐视是庞氏骗局,我个人认为,乐视并不是刻意想做成这样的骗局,他只是想做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因为缺钱,所以需要融资。

庞氏骗局是个贬义词,是完全的欺骗行为。乐视是被梦想驱赶着,被资金流压迫着,被那种庞大的求胜欲望吞噬着,让自己钻进了一个自己营造的生态圈,然后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想大干快干。

贾跃亭一路走来都很顺当,即使有些风险,也是有惊无险。所以他很庆幸,也许有些侥幸,希望一切都会过去,这样他就用时间换空间,不断腾挪自己的股权和资金,衔接日趋紧张的现金流。

乐视汽车不是没有过人之处,据说比亚迪的人看到乐视汽车的有关数据之后,不是为乐视担忧,而是为比亚迪担忧,因为它的数据确实具有竞争性。就连上海通用的两任总经理,都先后加入乐视汽车。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乐视汽车想在汽车领域弯道超车,走在世界的前沿,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些成就。只是,他的资金够不够?时间够不够?股价够不够?

相信贾跃亭不是欺骗,只是一种胆略,稍显鲁莽,一种情怀,有些悲壮。

超级电视为什么没有全力扩展?

乐视的超级电视做得很好,现在客户保有量应该有一千万台,而且大多是精英用户,这对中国电视行业是一种重大推动。

但当电视保有量达到1000万台的时候,是不是就立刻向手机、汽车拓展,这个非常值得商榷。乐视如果能够学习乔布斯的精神,高度聚焦于超级电视,或者学习马云,多与海尔、格力展开合作,集中精力,集中资金,把超级电视做强做大,再凭借自有的IP资源、互联网优势,乐视完全可能与BAT并驾齐驱。

当有了庞大的超级电视终端,再进入手机、汽车,那就很容易与别的企业合作了。手机和谁合作?和华为、或小米;汽车和谁合作,和比亚迪,或李书福。

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电视、手机、汽车制造商,为什么都要自己做呢?乐视完全可以发挥内容优势、互联网优势,与这些厂商共创共赢。

如果二次创业会不会更好?

贾跃亭会不会进行二次创业?如果他失去了乐视的控股权,他一定会再创业的。贾跃亭属于那种内心沉静,在压力面前能扛得住,而且是有满满情怀的人。性格有些腼腆,并不像在舞台上那么张扬。

贾跃亭和马云是两种类型的人,在某种地方和李彦宏有点相像,比较内敛。他喜欢钻研,已经从一般的生意人转型为一个基于技术壁垒的产品人。

很多人喜欢贾跃亭,因为他敢于挑战,有冒险精神,还有理想。当然,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时时刻刻处在风头浪尖,要比常人经历更多更多。

拿了投资人的钱就可以任性?

上市是为了融资,融资是为了投资,钱到手之后,就要加快资金的流动,价值的增值,这就迫使贾跃亭要把资金快速有效地投出去。可是钱实在是太多了,怎么办?那就在价值链上延伸投资吧,也可以跨界投资,这就产生了电视,继而是手机,然后是汽车,再以后也可能是飞机。

反正钱多,就不用找别人合作了,自己单干。突然没钱了,还可以用自己的股票质押,反正银行的资金便宜。

更何况,还有一批优秀的投资人一直站在贾跃亭的背后,有背景的、有情感的,还有一批优秀的同学以及老乡。贾跃亭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很多投资人就是这样喜欢帮他,包括前辈柳传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