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为什么腾讯是产品思维 阿里是终局思维

为什么腾讯是产品思维 阿里是终局思维

时间:2024-10-29 09:55:42

从成立到港股上市,有赞用了5年多时间。这期间,它有好几次机会死掉,有很多的理由活不到今天。创始人朱宁曾说,每一次渡过难关最关键都是靠团队的力量。

这个在ToB领域敢打敢拼的团队,关于企业文化、新老融合以及人才招聘等基本问题,创始人朱宁有哪些思考呢?

在腾讯不鼓励反向坐电梯在阿里不反向你上不了电梯

文化是一个组织真正的能力所在,是它内心深处的使命和愿景、做事方式、协作方式、思考习惯、价值主张。决定短期的是技巧,决定中期的是战略,决定长期的是文化。

企业文化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企业文化一开始跟创始人有关系,这是最早期被遗传下来的基因,不可能随便变异,并一直也都会跟掌舵人有很大关系,所谓“将熊熊一窝”是有道理的。但是变异会慢慢发生,创始人也会不断学习和进化。

当我们把时间线拉到足够长的时候会发现,只要一个企业能够在反思中活下来,企业文化会跟着企业的业务性质,以及企业面对的社会环境、竞争环境不断变化。

比如腾讯。它的基础业务是社交,核心赚钱业务是游戏。多年来,腾讯的模式都是保证社交产品的统治地位,互联网上赚钱的和社交能关联上的业务它都在尝试发展。

社交产品的特点是无法预测几年后的形态,更好也必须的策略应该是围绕用户需求和体验不断打磨产品和服务,不断从一线开始创新,所以造就了今天腾讯“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价值主张。

强调用户体验,强调产品创新,从张志东(腾讯高级副总裁兼科技总裁)开始的管理层都极其熟悉自己的每个产品和细节,于是腾讯也足够保守和斯文。在腾讯不鼓励反向坐电梯,但在阿里不反向你上不了电梯。

社交这个产品是极其需要感情信任的,于是腾讯也会有“最受尊敬的科技公司”这个愿景。

我们跟腾讯人打交道时的感受是:从下至上的产品驱动,对用户体验的极度关注。虽然不太理解商家和零售,但能够保持给消费者好的体验。

腾讯有很重的产品经理文化一点都不难理解。张小龙对于微信很多细节的思考到了人文的程度,这让人震惊。比如,为什么朋友圈不放到一级频道,为什么默认是用语音而不是文字,不应该有“已读”功能等。

腾讯为了这个生态的公平跟任何开发者都保持着足够的距离,最早的时候还一起吃饭聊天,现在尽量少见。有一次我跟张小龙说“如果我没有在这个生态里创业,咱们可以聊一聊产品和理念,而在这个生态创业,反倒感觉关系都疏远了很多。”

微信公众号“原创”,看起来是一个苦逼的运营,但一定会给微信生态沉淀最有价值的内容,会是这个生态未来的核心资产。“打赏”也是个很牛的产品,让作者在直接面对读者的同时可以站着赚钱,可以安心地、不断地创造好的内容。

大V们总喜欢说腾讯的战略没有阿里强,社交和游戏的未来规划难度极大,除非走出社交和游戏,否则无法主要靠战略驱动,就得从一线开始产品和创新驱动。

阿里确实是战略驱动,也是从上至下的,他们非常敢投资未来。阿里的核心业务是零售和金融,这两个领域是几百年来所有科学家们都在重点研究的东西,因为可以足够赚钱,所以也沉淀了足够强的方法论。某种程度上,这两个领域是可以预测的。

支付宝一开始就知道未来的高地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淘宝2012年就知道电商的用户增长会遇到瓶颈,未来需要尝试国际化和往线下走。阿里云2012年就明确了服务政府、赚大企业的钱、赌中小企业的未来。马云一边骂着京东傻,搞那么多物流人员,一边在多年前就开始把菜鸟越做越重。阿里习惯性的“产业终局”思维是非常强的。

当一个企业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有判断和复盘自己的能力,他自然就有了非常强的战略驱动能力,也非常敢为未来投资。菜鸟烧完1000亿还敢再烧1000亿,支付宝做不好社交,敢allin“来往”,“来往”不行再试别的。一件事就算做不成也得试试,不试未来就可能被社交网络吞噬,试一试说不定能搞出个大动作。

阿里的文化有两点:一是Believe。马云总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那是因为阿里很清楚自己的战略,各级干部最好都别废话,信马云就行了。二是KPI。战略清晰了,中层不废话,到了一线就一件事:执行。不断研究怎么设定合理的KPI,快速执行,撞到墙上就拐弯,拐弯了继续撞,只要强执行总能找到高效的套路。

马云说,要做“水一样的组织”。流水很清楚自己的方向,遇到石头绕过去继续跑。对于阿里的业务性质和面对的环境,这一套很管用。

很多时候,企业目标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质。比如,如果你的愿景是做最赚钱的公司,你就要赚钱第一;你的愿景是做最被尊敬的企业,你就得口碑第一;你的愿景是活得最久,你就要锻炼身体。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文化无对错,只有是否适合。文化不是某个人能缔造的,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时间的发展,不断发生基因变异,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

合适的文化会让业务走得更顺,组织走得更远;不合适的文化,会让业务止步不前,没有改变就会让组织走向深渊。

真诚的友谊来自于不断的自我介绍

有赞有个金句:“真诚的友谊来自于不断的自我介绍”。新老融合的关键在于相互拥抱和了解。具体怎么做?

调整心态,老人要首先展开双臂。作为一个新人,要求他主动“拥抱”是很大的挑战,首先展开双臂的应该是老人。“张开双臂”除了给新人更多的业务培训和企业文化介绍,还需要老人生活上的一些陪伴,比如多一起吃饭,多一些微笑。

只要老人足够爱一家公司,内心肯定会有那么一丝丝对新人的抵触。放下“婆婆心态”,把“需要更多人一起建设更人丁兴旺的家庭”作为更大的目标,是每个老人最应该调整的心态。多挖掘新人的优点、强项,可以更好地调整这个心态。

任何新人能被拉进一个组织,一定是因为他有过人之处,可以让他们多分享,增强老人对他们的欣赏,也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关明生(阿里巴巴前首席人力官)要解决考勤迟到严重的问题,张瑛(马云夫人)帮他每天把很难早起的马云叫醒,保证两个人可以准时在公司出现让同事们看到。这个曾经听关明生讲过的故事是马云对他这个新人工作支持的表现。马化腾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跟刘炽平(腾讯执行董事)单独聊几个小时,也是个很醍醐灌顶的细节。给每个新人配一个“伴儿”,帮助他更好地了解历史,融入大家的日常氛围。

充分了解历史,新人要首先争取信任。一棵树移植到新环境中,如果要更好地存活,长成参天大树,有三个关键点:包裹好树根;修剪掉枝桠;栽下去之后,勤灌溉。

包裹好树根,是因为老的根结方式在新的土石环境中无法盘错结合;修剪掉枝桠,是为了长出更茂盛的枝桠,使其在新的枝茂环境中更能充分吸收阳光雨露;不断灌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土壤,让树根可以重新植入土壤稳固成长。

新人到了新的公司,亦如是。最笨证明自我价值的做法:你们这个做法太傻了、我们上家公司这么做的就比你们好、之前这个事情谁干的太没脑子了、我以前有过多么多么牛的经验。

不充分了解历史,未动手干一些事情得到别人的认可前,就急于否定过往,喜欢拿自己做过的事情来鄙视现在的事情,喜欢用自己的资历和职位佐证自己的能力,通常都会快速得到新伙伴的敌对、不信任,然后走上毫无前途的不归路。

我自己这么受挫过,也看到很多人这么受挫。

多年前百年湖畔的培训中,马云讲关明生这个当年阿里最重要的铁血宰相是如何落地的:关明生是个最值得学习的老狐狸,他刚来的时候,一切行为动作都在学习和吸纳。不是他的事情,他很少发言;是他的事情,他很专业,但每个意见都很尊重一起合作的人。

比如,他经常会很诚恳地说“我想请教一下”;某个事情他反对了,也会说“如果我们这样调整一下,你觉得会不会更好呢”。

前几天分别从两个地方听到刘炽平在腾讯第一年是怎么落地的:刘炽平第一年在腾讯很少发表意见,除了把自己本职工作资本市场的事情做得很好,其他时间都在学习和吸纳,他非常关注别人的想法和大家的思维逻辑。

刘炽平经常向大家请教一些问题,马化腾每隔一段都会跟他单独聊上几个小时,大家慢慢发现,刘炽平的问题越来越专业,越来越能抓住重点。

新老融合的关键行动点总结下来就一件事、四个点。一件事是指相互学习;四个点包括:老人耐心教新人这个组织的知识,新人耐心教老人自己的专业,老人认真学习新人的专业,新人认真学习这个组织的知识。

老人不耐心教新人这个组织的知识,新人就很难对历史和情况有所了解,融入会是个艰难的过程。而如果新人没有兴趣学、抵触(尤其是不学还想着直接改变),或者多次都学不会,结果一定是无法被老人认可,甚至被放弃。

新人不耐心教老人自己的专业,老人就不会理解新人在做的事情和想法,就会不敢完全放心放手,就会成为新人做事情的“阻碍”。除非他不爱这个组织,不然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可能也不敢放手。

而如果老人没有耐心去理解新人,或者理解不了,几次之后新人就会因此对这个组织失去信心。

新人的第一任务是教会老人,而不是急于拿到工作成绩。老人的第一任务是教会新人,而不是让他们马上产出成绩。

某种程度上,需要“落地”的不只是新人,也包括老人。当一个组织里加入了新人以后,组织本身也就发生了变化,老人需要学习和适应的恐怕更多。

招聘要说人话,找互补

最早创业的时候,我比较喜欢招跟自己很相近的人,因为相近的人会更合拍,更能互相理解。但是这两年,我变了一些,体现在两个维度:

第一,我更喜欢用常识思考的人。讲话你就大白话跟我说,不要跟我提什么概念。我们公司每一层楼进门的柱子上都写着“说人话”。

第二,找跟自己互补的人。一个人能力维度的划分,有老虎型、狮子型,我觉得都跟算命似的。最近看到一个我觉得很好,创业者的五种能力它分为好奇心、探索力、想象力、执行力、坚持力。

我发现我的好奇心爆棚,探索欲很好,想象力也足够好,坚持力也不错,但我的整合执行能力没有那么强。所以我招了很多执行力好的,跟我一起制定计划,把事情搞定。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