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楼仲平 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日本“工匠精神”

楼仲平 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日本“工匠精神”

时间:2024-10-29 02:02:44

融入互联网思维而与时俱进的“新工匠精神”或是新方向

在双童创业的25年中,时代发生了巨变。尤其是近10年的互联网,带给了我极大的思考,它对原有模式的考验无处不在。双童沿着旧地图,还能再次找到新大陆吗?

一家日本老企业的衰落

双童为何能够如此专注?这种“专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受到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所致。1997年,我结识了一位名为桑原道昭的日本友人,他身上的专注与坚持,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一路向前。

2000年9月,在这位友人的带领下,我第一次参观了一家位于奈良的一次性筷子工厂。这是一家有着45年历史的老厂,一两千平方米的老厂房车间内,机器旧得发亮,但生产的产品却极为精致,精湛的工艺水平,让彼时的国内企业很难超越。受此影响后,双童2002、2003年便开始逐渐放弃“多元”理念,专注吸管生产,慢慢求得质量上的提升。并将这种“专注”渗入到员工教育中,志存高远、长远积累。

直到2009年我再次参观该厂时,发现它一切如旧,只是社长更老、员工更老,依然没有引入新生力量。9年中,它生产的筷子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机器停放在车间,部分员工已陆续离开。当时的场景让我陷入了思考:面对2009年互联网的冲击,一个企业仅有“坚持”远远不够,必须适时创新与变革。就如这家日本企业,虽不能称其为失败,却也是一家“跟不上时代的企业”。

无论日本企业秉持了哪种“精神”,但真正的“精神”一定是叠加在创新之上的,就如“工匠精神”,便不能仅仅是一种坚持与坚守,而没了创新。

2013年这家企业最终停产,原因很简单——社长去世,无人接班。一家日本工匠型老企业终被时代抛弃,让人唏嘘。彼时的我,对“工匠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能迷信所谓的“工匠精神”,巨变时代里,一切都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很多东西不是一己之力能改变的。

成也工匠精神,败也工匠精神?

此后双童在极致专注的基础上,又对品类做了进一步细分,在常人不看好的领域,将小小吸管做到极致,引发了国内乃至日本产业界的关注。楼仲平制造业企业在坚持“工匠精神”基础上要进行本产业相关产品的适当延伸即“适当的多元化”2014、2015年,双童与日本产业界展开双向交流。我发现,近两年“工匠精神”在日本国内已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尤其在2017年我受日本法政大学邀请,分享《新匠人思维》时,发现受邀出席的500多位嘉宾,除坐在第一排的三位年轻中国参会者外,几乎是清一色日本各界工匠型企业的老社长,竟看不到一张日本年轻人的面孔。

这便是日本遵从“极致工匠精神”的结果——年轻人创业的环境愈发艰难,愿意接班的微乎其微。而此时日本媒体也开始反思,它们认为日本企业“成也工匠精神,败也工匠精神”!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因为这仅是外界看到的日本社会的部分现象,日本深层次文化并不仅仅是“工匠精神”所能涵盖的。

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却值得每个人深思——日本社会今日之传承问题,也将是中国企业明天所要面对的难题。对企业而言,不能全盘接受日本“工匠精神”。有着“亚洲中小企业研究第一人”之称的法政大学教授坂本光司先生一再提醒我:“过度专注坚持只做一个产品的企业非常危险,至少要做3-5个产品。”

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在坚持“工匠精神”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本产业相关产品的适当延续,即“适当多元”。这里的“多元”,可理解为“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即企业要有“下一个5年、10年的增长点”,其中也包括质量上的提升。以吸管产业为例,目前瓶颈已非常明显,你会发现做了10年、20年后,随着产业的不断细分和极致优化,企业的经营空间变得越来越窄。此时,围绕本产业做适当的产品延续,也是很自然的事。

未来10年,90%专注型企业将死亡

现在的“工匠精神”,已无法回到四五十年前日本、德国那种纯粹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工匠精神”。互联网带来的巨变,让信息高度对称,甚至以秒为计算单位。身处其间的每个人,都将被改变。

与此同时,在日本原有社会环境下形成、推崇极致坚持的“工匠精神”,与时代巨变下的互联网思维会形成天然冲突。简单模仿日本“工匠精神”,并不适用于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汲取德国“制度精神”、日本“哲人精神”基础上,更重要是认知时代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变革。任何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都将被淘汰,唯有融入互联网思维与时俱进的“新工匠精神”才有意义。

坂本光司教授曾说过一句让我震惊的话:“未来10年将是日本大量专注型企业死亡的10年。”我追问这个“大量”究竟是多少,他说将在90%以上。这意味着,互联网对社会带来的方方面面改变,将完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此时再迷信某种“精神”,将陷入自我想象而不能正视现实。但这并非要摒弃“专注”,只是“专注”更应是专注于某个事物,而非某一款产品。

以上也是双童近几年战略转变的方向。我们从2016年开始拿地、建厂房,因为如今双童的经理人普遍是90后,他们对职业发展往往有着更高追求。此时企业便不能再以传统认知去限制他们,而是要适时做出管理上的改变,提供一个更好的工作平台与工作环境。

“工匠精神”不应沦为一种口号

中国文化注重“学而优则仕”,艺人和商人一直处于最底端,说明国人骨子里就轻视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双童10多年来培养“大学生下基层”几乎完败,我们发现中国当下的文化、教育,乃至制度和社会环境,正在“杀死”真正的工匠。

由此我提出,真正适合国内企业的“工匠精神”,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新”字。这个“新”,就意味着加入时代巨变的元素,加入“互联网信息化高度对称”的元素。

然而,我对中国能否产生这种纯粹的“工匠精神”,也带着一丝忧虑。因为纯粹“工匠精神”,在目前国内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得到支持的,容易沦为一种口号、一种运动。而“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培育大批具有匠心的产业工人,“工匠精神”要由产业工人实打实地做出来。

这正是双童近10年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打破农民工这种低层次人才瓶颈,培养大学生进车间、进入技术阶层工作。遗憾的是,这种努力的成效并不明显,甚至是失败的。在双童,专科生每月补贴800元、本科生补贴1500元,却依然没有一名大学生愿意从事技工工作、没有一名大学生愿意发扬“工匠精神”,这是双童的悲哀。

(本文根据中外管理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长青峰会现场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谢丹丹楼仲平:真正适合国内企业的“工匠精神”,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新”字。这个“新”,就意味着加入时代巨变的元素,加入“互联网信息化高度对称”的元素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