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嘉宾
王兴山浪潮集团执行总裁
凌云剑湖南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李茹法国燃气集团人力资源执行副总裁、CHO100成员
张丽雪美敦力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副总裁、CHO100成员
刘军微店合伙人、副总裁、CHO100成员
主持人
位晨星巴克中国人力资源副总裁、CHO100成员
为什么有的CEO给CHO打9分,有的CEO只给CHO打了6分?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互不理解的难题,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一个组织将HR放到什么样的战略位置上,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EO眼中的CHO
主持人:凌总,为什么你只给CHO打6分?HR该如何做好组织的战略解读?
凌云剑:目前,人力资源部在战略解读和执行上,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比如,我们经过一定的民主集中之后形成的战略系统,应该在规定时间到达我们要去到的地方,但实际上这条路走得比较长,尽管最后是到达了,但时间已严重拖延。
另外,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我们一方面是内部培养的人才,一方面需要外聘人才。但我的HR给的解释是,这个行业的人才是稀缺的,所以找起来比较困难。但我认为,这不是理由,我要的是结果。
李茹:我作为HR,考虑的往往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内部的人才机制、流程机制、人从哪儿来、系统是什么、法律要求是什么这类问题,这些都是实务层面的事。而在战略层面,自然没有办法和CEO搭上界。可能这就是为什么CEO和CHO难以有共鸣的原因。
张丽雪:对于HR总是慢一些的问题,我想在战略制订的过程中,是HR没有参与进来。HR的执行程度不够,恐怕还是因为对战略领会不够。
王兴山:CHO和CEO为什么有差距?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两个人所处的环境、境界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CHO怎样和CEO在一个频道上?最近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和美国学者做了一项“中美HR”的对比研究,美国企业的HR更关注HR战略与业务战略的整合匹配,以及与企业的变革匹配;而中国企业的HR则普遍关注HR的服务性功能。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中国的企业,只有要进行变革的时候,CEO才会特别关注HR的价值,试图通过HR来改变企业文化和减员增效。
当然,相同点是一样的,就是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人力资源战略和业务战略的匹配度取决于HR在公司中的地位,HR地位越高,匹配度就越高,但是HR的高度取决于CEO和高管团队对其的定位,定位越高,才越容易达到刚才李总说的“频道一致”。
现在浪潮正处于多变的转型过程中,非常希望CHO能有更多的思考,提高对于业务、组织、人才的洞察力,前瞻性思考和战略规划能力。
随着IT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数字化转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传统模式不断转变成为扁平化、动态化、敏捷化的组织。员工结构也在变,各行各业都面临“机器换人”的问题,人与“数字员工”的人机协作是未来的工作场景。现在90后大量走上工作岗位,还有被称作数字原生代的00后,与60后、70后和80后、机器人在一起,人变了,组织变了,企业文化重构、员工思想观念转型、知识技能的提升,成为CHO重点关注的问题。
CHO眼中的CEO
主持人:作为CHO,如何能有洞察力、前瞻性,如何和CEO频道一致?你愿意与什么样的CEO一起前行?
刘军:彼得·杜拉克曾说过,一个CEO要做到三点:第一,CEO是制订很好的愿景,带领大家往前走;第二,CEO要把招募和挽留最优秀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而不是CHO的工作;第三,CEO要有足够的现金让公司活下去。
我更青睐合伙人式的老板,同时会看三点:第一,真的是在实践自己的价值观。第二,真的能将人才放在第一位。第三,真的能自我迭代。
李茹:我们在谈CEO之前,先要确定CEO是一个领导者还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是具有领袖潜质的领导者,其共性通常是很果断、很坚定,同时具有很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像华为任正非花了40亿从IBM学习最先进的管理制度,花了5年时间带着所有高管,虚心学习和对标国际先进企业,认清自己的不足,这样的领导会让人愿意追随。
张丽雪:我经历了几任的CEO,我的第一个CEO,我去理解他的战略需求,在七年间从文化、人才、组织建设方面都实现了一个转变。
我的第二任CEO是风格和第一任非常不同的外籍人士,他关注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一开始我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我换了一个角度看,前任CEO是非常有方向感的人,那么第二任CEO其实对我们来讲更好,因为他的优点是相信我是人力资源专家。我们要找清楚人力资源怎么定位,如何在公司里帮助业务成功。当我讲得有道理时,其实我也有更大的自由度。我们不能奢望有一个完美的上司,要互相不断地沟通和理解,而且定位自己的角色,并积极配合,就容易消除鸿沟。
王兴山:站在CEO的角度,希望CHO能够更多地理解CEO。CEO不是不懂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CEO首先是人力资源高手,否则不可能玩转企业。刘邦懂人力资源管理吗?他可能不如萧何懂,但刘邦懂的更宏观。CEO与CHO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作为CEO的业务伙伴,CHO可能在操作层面更精通,而CEO识人、用人能力更高,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才的潜力、前景、德性、品格等等,并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
王兴山
凌云剑
李茹
张丽雪
刘军
位晨应对挑战,业务发展快于人才培养怎么办?
主持人:对于快速发展的公司,很多时候当业务发展好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现象:业务跑赢了体系,体系跑赢了人力资源的发展。关于人才的培养或者关于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搭建,各位有哪些经验?
李茹:我在国企、民企、外企都干过,不少都是“火箭型用人”。当企业发展速度超越人才发展速度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火箭型——不符合当前业务发展方向的人就已经被抛弃了,然后再抛弃一波。现在有一些民企在快速发展的时候,通常是这种做法。
但外企却很少用这种方式。外企更重视人才培养,他们会未雨绸缪,会很长时间做人才的准备,十分注重人才盘点。我们每一年高管层、业务层、员工都会用类似九宫格的方法,把人才进行一个定位,我们把未来的人才,高潜人才和年轻人才,通过这个评判方法把他们梳理出来。我们就配合领导力培养项目,配合全球人才流动的培养项目、教练导师等项目。
西方人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会更高,同时一个CEO在成为CEO之前,像CFO、COO等很多职位他都做过。在接受一个新的岗位时,不会受专业和职业经历的限制。
张丽雪:对于快速成长的公司,当市场需求急剧增加时,你的人力资源策略可能转为买、借、培养。所以,企业要根据现有的情况,来获取人才。
刘军:我通常感觉,HR缺少战斗精神。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HR担心公司在资质和品牌上不如外企、大型企业,其实根本不用怕。因为真正的人才知道自己未来的机会在哪里。所以,企业要创造梦想,并且HR要用你的方式去说服人才,有使命必达的勇气,那么中国大部分企业都可以在有缝的地方筑巢。
HR如何在“坚守”中完成转型
主持人:现在变革的时代,HR应该在做什么样的转型?哪些东西是我们应该坚守不变的?
王兴山:不变的是“以人为本”和“价值创造”。
“以人为本”更具体一点就是关注员工。原来可能只是面谈,现在通过社交化的手段、大数据的应用,一些个性化的需求会得到更加精准的关怀。
此外,“价值创造”也是不变的,价值创造的根本还是员工内在的创造力,他想不想真正发自内心地工作,全情投入,这个很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是回归人的本性。不管这个社会怎么浮躁,“回归人的本性”是永远不变的。
凌云剑:首先,我认为始终要以人为本,要从人性和人心来考虑;其次,要突出文化,每个人要有自己的使命、价值观。企业有没有自己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这是需要CHO去研究、推行的;再次,贴近员工,我们应该把员工当客户,这是CHO应该言行一致地做好的。
张丽雪:在数字化时代,其实每个人的孤独和失落感会更加强烈。如果企业关注到每个员工的内心认同和生命的意义,然后把组织的各个层级,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公司的愿景较好地结合,员工就会感到在组织里可以更好地被赋能。只有你的员工非常开心地工作,才会让你的顾客开心,而开心的顾客一定会给企业带来价值,这就走上了良性循环。
李茹:其实真正不变的是人性不变。亚马逊CEO贝索斯说:互联网之所以能颠覆超市和很多行业,其根本原因是抓住了人性的特点——作为消费者,始终会追求低价和物流速度。因此,要保持员工的激情与客户的激情,就要抓住人性不变的需求。
刘军:我们不只要对员工尊重和关怀,还要树立让员工以客户为本的意识。你的组织怎么能够通过管理,让员工以客户为本,而非以老板为本。另外,组织一定要靠年轻人,用年轻人的激情和思维去推动企业发展。
(本文根据第12届中外管理人力资本发展论坛现场速记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