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45万亿只是前戏,高潮还在路上

45万亿只是前戏,高潮还在路上

时间:2024-10-28 09:52:11

23省45万亿的投资!这个数据一出来就在朋友圈炸开了锅。

当中国23个省公布了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后,有媒体把公布的投资数字相加后得出,仅此23个省的累计投资就已经超过了45万亿元,加上尚未公布的省份,今年投资将不会少于60万亿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爆了整个朋友圈,引发了很多国人的恐慌。

恐慌只因不了解

一些人在网上直呼“拿出45万亿用于投资,相当于每人3.3万;全世界人口70亿人,相当于全球每个人投资6400元……”,“中国2017年1月份的储备货币总量仅为30.8万亿元、央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也不过34.8万亿元,而2016年底中国总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也仅为155万亿元,这一下子冒出来45万亿元的投资,要新发放多少贷款、要新印多少人民币才能跟得上?”,“2008年才4万亿,45万亿投下去,这尼玛房子又要坐火箭的节奏啊”等等。这些惊悚的论断使得很多人开始担忧手中的钱要贬值,自己辛苦赚钱的速度跟不上印钞机的运转速度……确实,这些声音都反映出了老百姓对货币超发、物价暴涨的担心。

但是此45万亿与2008年的4万亿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后者是常态的存量。2008年的“4万亿”计划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而临时推出,主要用于投资基建、保障房建设、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社会民生等。而“45万亿”只是地方政府每年例行的工作安排。

说白了,2008年的4万亿就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的额外开支。之所以会让老百姓感受那么强烈,是因4万亿计划中的第十条“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却被过度使用了,这使得2009年的货币量(M2)增速超过27%,达到了近十几年之最。最直接的影响就就是资本直接或间接的流入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了房价的非理性暴涨。

这就好比是你读研究生的儿子突然谈恋爱了,作为家长,你考虑到孩子虽然还在读书,但年龄毕竟已经快奔四了,已经到了该恋爱的季节了。所以你就在满足他生活费的基础上每个月又给他3千块钱用来做为他的恋爱经费。结果他没把这笔钱用来谈恋爱,却把这笔钱用来买烟花了,还因此把家给烧着了。

而今年的45万亿则好像是你给他的学费配额,也就是说这让人听起来毛骨悚然的45万亿其实只是他的基本开支,并没有多少可操作的空间。所以劝大家先冷静冷静,别一看到45万亿就跟打了鸡血似得忙不迭的跑去炒股炒楼了,还是先炒菜吧。

45万亿多不多

投资有没有过量,要看一个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数。如果45万亿全部投资到新加坡那么点大的国家,估计能把整个新加坡给掀翻掉。但是中国的经济容量远远超过新加坡,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固投基数很高。事实也确实如此。

据了解,2015年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56.2万亿,2016年是59.7万亿,都远远超过现在拿出来吓唬人的“45万亿”。并且,在2013年之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每年都超过20%,只要201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8%,固定资产的总投资就将轻松超过60万亿元。

也许有人会说2016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8.72万亿,全国财政收入才15.95万亿,跟投资总额差距将近30万亿,国家财政不可能拿的出那么多钱。

当然,财政的确是不可能拿的出这么多钱。不过没关系,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掏民间口袋里的钱进行放杠杆是官员们的拿手好戏,PPP(公私合营)一直都是一块不错的蛋糕。

今年一月份新增贷款2.03万亿,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799亿元。从这些公布的数据中能看出什么来了吗?

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上海一月份贷款数据也表明,由于贷款利率上调,房贷已经下降,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银行跟着政策走的表现很明显。这意味着国家正在努力挤压房地产泡沫,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从而使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

特别是在17日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更是重申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的基调,同时也明确“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等,显示了坚决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意图。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报告内容透露出,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关切内容已从传统的通货膨胀扩展到‘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多个维度。”而目前涵盖国内外多家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专家的调查也显示,对2017年CPI增速中值的平均预测值为2.3%,远低于2010-2011年的5-6%的水平,同时对未来3年的CPI预期也基本趋稳。

用两分法来看问题

当然,只要是经济活动,就注定无法脱离开价值规律。对于中国专家及权威机构的论断,至于你信或者不信,反正历来我是不置可否的。毕竟从经济学上说,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1986年,中国的投资依赖度只有15.8%,到了1996年就上升到32.3%。到了2006年,已近突破了50%。最近5年来,投资依赖度继续节节上升,到2015年达到了81.6%。事实上,在很多地区比如重庆、新疆,都超过了100%。

回顾历史,结合投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十几年,恰恰也正好是投资与CPI指数高速增长的十几年。特别是房地产,更占了所有投资中的重中之重,这点可以从这十几年中国的房价很明显的看出来。现在的北上广深,你走在大街上随便扔块砖头都能砸死一片千万富翁。一家上市公司的年盈利不够买套房……

但是增长速度接近的情况下,投资依赖度越高,说明经济越低效。中国目前投资依赖度最低的大城市是深圳,2016年也有21%;其次是上海、广州和北京,2016年依赖度分别则是25%、29%和34%。可以看出,即使是依赖度最低深圳,投资依赖度占比也超过了五分之一。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2014年曾在博客上公布一个数据,2011年至2013年中国消耗了66亿吨水泥,接近美国在整个二十世纪水泥消耗量的1.5倍!而钢筋水泥最大的消费市场,无疑就是房地产。

既然历来投资的高速增长都会带动CPI指数及房价的增长,那我为什么还说先炒菜呢?

原因很简单,房价的非理性暴涨已经惊动了国家高层。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2017年中国楼市发展方向,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左手去产能,右手保增长

现在一套房子中,70%以上的利润都需要上交给国家,很多地方卖地的收入甚至都已经达到了财政收入的50%以上!去年南京、苏州、杭州等几个二线城市的卖地收入,更是惊人的超过了上千亿!如果不依靠卖地收入,地方财政瞬间就亏空到无法维持的地步。

但是因为房地产产业牵涉太广,一旦打压过猛,相关水泥、钢铁、装修材料、家电等等产业都会受到牵连。在经济下行的这种大环境下对房地产下“猛药”,稳增长、促就业的指标就是一个笑话,中医学上有个术语叫“虚不受补”。因此有人说,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

所以中国这两年一直在喊“去产能、转型、供给侧改革”等,就是为了把经济从房地产的“绑架”中逐步解放出来,从而防止经济“硬着陆”。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超发也是无奈之举(比如2015年的股灾救市,以及正在搞的债转股),虽然在央行主动压缩投资的情况下,2016年中国的“投资依赖度”有所下降,但这种下降并非全是什么“去产能、转型、供给侧改革”的成果,不要忘了还有东北地区和民间投资“塌陷”带来的影响。

中国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我不敢说,但是却有人说过,如果中国现在卖掉北上广深四座城市,足以买下大半个美国。我想美国还是小了点儿,只需要保持这样的房地产增长速度,很快卖掉北上广深估计就能买下整个世界了。

当然这是调侃,但是人会调侃,数据却不会调侃。从2008年的4万亿投资之后,中国整体债务就一路冲高。2007年中国债务总额仅为7.4万亿元,2014年增加到28.2万亿美元,2016年底的债务数据,根据最新汇率折算已经高达37万亿美元……即使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美国政府总债务也不过21万亿美元,要知道,我国GDP总额目前和美国还很大差距,即使是保守估计,应该也要相差6万亿左右。这意味着什么?简单点说吧,这意味赚的钱没别人多,花出去的钱却不比别人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经济今天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早在高速发展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患。现在的局面是如果继续投资,已经负债累累,钱从哪里来?印钞!印钞!除了印钞还是印钞!但是前些年超发的货币还没有消化完,现在又接着印,明天会……

而如果停止投资,国家经济立即就会出现问题,而且是大问题。如大批工人失业,经济巨幅下滑……试问这个责任谁敢担当?谁又能担当的起?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