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财智》记者刘彦华1月19日,国.."/>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2016 中国经济六大猜想

2016 中国经济六大猜想

时间:2024-10-28 08:56:35


    文|《小康·财智》记者刘彦华

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中国经济成绩单,GDP比上年增长6.9%,创25年以来新低。

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这样的数据,市场和舆论反应都较平静。这表明,无论是中国自身也好,外界也好,大家都已经基本接受、消化了中国经济“换挡”这个事实。

主动求变,适应新常态。2015的中国经济喜忧参半,2016年又将何去何从?

GDP继续探底

“继续探底”是众多机构、学者、智库对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探底”一词,耐人寻味,既暴露了经济下行时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又蕴含了希望尽快触底回升的急切感。在悲观者看来,经济下滑深不见底,而在乐观者眼中,底部或就在下半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属于典型的乐观派。据其测算,中国经济有望在2016年触底回升,全年GDP增速为6.8%。民生、平安等券商机构没有那么乐观,认为2016年经济下台阶已是必然,预计全年GDP增长6.5%~6.7%;而国际货币基金则更为悲观,直言,由于投资增长随着经济的持续再平衡调整而减弱,2016年中国GDP增速将放缓到6.3%,2017年将降至6.0%。

2016年将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探底的第一年,也是近期最艰难的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分析认为,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的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政治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6年出现下滑。

同时,他强调指出,2016年中国经济不仅要面对探底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将面临两大类风险:一是微观主体行为整体性变异带来的宏观经济内生性加速下滑的风险;二是各种“衰退式泡沫”带来的各种冲击和系统性风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同样持中国经济未见底的观点,他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下行,“直到过剩产能基本出清才是底部”。

CPI微涨PPI跌幅收窄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4%,涨幅创出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2015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2%,连续四年负增长。

对此,祝宝良分析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稳中趋缓,工业品价格下跌较快,国内油价连续下跌,PPI保持负增长。同时,国内粮食库存比较高,农产品价格相对平稳,CPI处于温和上涨水平。

至于2016年CPI走势,根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测,未来猪肉环比价格不会出现飙升,非食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而随着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偏向宽松调节,2015年第四季度M1增速大幅上行,CPI在2016年上半年可能有所上升,但涨幅有限,仍将保持低通胀状态。

与此同时,多家机构预测,在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去产能力度加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已经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的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2016年跌幅有望逐步收窄。“我国2016年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稳增长力度,发力基建投资项目,有助于提振工业品需求,缓解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态势。短期内由于输入性通缩带动,PPI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随着我国去产能政策落实,PPI有望在下半年企稳。”

供给侧:改革主战场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毋庸置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2016年中国经济改革的主战场。

如何选择改革路径,学界纷纷建言献策。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侧重于微观介质的重构,目的是要提高要素和资源的优化再配置,提高效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看来,当今可推进的改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建立一个有效的过剩产能的退出机制,有效地处置僵尸企业,促使其占用的要素和资源重新流动起来,重新再配置;其次,过剩产能的国有企业的处置要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更有机地结合;再次,构建微观层面企业家的激励机制,重新加强产权保护,营造一个企业家能够有创新、有创业激情的激励机制。

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也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周期、结构双重调整最后关键阶段的助推器。他建议:第一,退出企业市场出清应优先清偿拖欠员工薪酬,对员工向社保系统切换提供必要支持;第二,可以考虑加快推进农地体制改革,赋予农民宅基地流转权在内的用益物权,这有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更好实现房地产去库存与扶持新市民推进城市化目标;第三,我国粮食经济或已进入第四次相对过剩,政策扭曲导致结构性矛盾与空前规模过量库存,应考虑把粮食流通和价格政策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合内容之一;第四,对超预期小概率事件冲击未雨绸缪,动态管理、充实银行系统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与计提拨备资金,以减少其系统脆弱性。

财政政策更积极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大力度”。

“赤字大概率破3%。”目前已有多位研究者明确表示支持此观点。

赤字率的高低决定了财政的总量空间,也体现了财政政策是否更积极。瑞士银行财富管理大中华区首席投资总监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一帆认为,去产能需要财政支持,2016年去产能将会进入实质性阶段,为了配合去产能,财政政策会扮演比货币政策更重要的角色,财政赤字在GDP占比将会增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更是直言,“中国财税改革只有在突破3%赤字率警戒线思维的前提下才可能顺利推进”。在他看来,在财政支出削减难度很大且财政收入增长力量不够强劲的条件下,提高财政赤字率就是必然的选择。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则认为,真正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多管齐下,首要一点便是将财政赤字目标提升至占GDP的3.0%,“4%至4.5%之间更佳”。

赤字率3%的警戒线,虽然并不是金科玉律,但却是各国的一个心理线。有观点认为,财政部担心PPP异化为举债新通道,有些地方因受债务管理政策约束,转而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在PPP模式中进行变相融资,增加了风险概率。

对此,杨志勇分析认为,突破3%不等于赤字率无底线,而是强调赤字率警戒线的确定应该更加灵活。“财政赤字率警戒线确定的主要标准当是财政的可持续性。只要财政能正常运行,中长期风险可控,我们就可以认为财政赤字率是合适的。”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