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许愿说,如果有一天他能够亲眼看到一座坚固的大楼,供读书人生活,那就算他的茅屋被吹破,自己被冻死也心满意足。这首诗就写在成都,如今的杜甫草堂是唐末诗人韦庄寻得的遗址。
每个来到成都的人,无不到草堂一游,也无不感慨杜甫当年写下的这首诗篇。再看看今时今日的成都,高楼林立,广厦万千,一派朝气蓬勃的繁华盛景。杜甫若见今朝的成都,又会否老泪纵横,感慨万千,写下更多赞美与吟颂的诗篇呢?
如今的成都面临着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如何将过往的历史与如今的盛景展示给世人?如何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发展创新?
移民造就文化融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仿佛自古以来,成都就是自给自足、鲜与外界接触的城市。但实际上,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2300多年“城址未变、城名未改、中心未移”,这足以说明成都的安定。
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的是,成都自古就是移民城市。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这时中原的许多富豪和工匠也大批迁徙进入蜀地,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带来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其中主要的就是金属冶炼技术。卓文君一家也是自这时才来到成都。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大饥荒,略阳、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入蜀;西晋东晋时,四川南边的犍为郡等州县大批僚人入蜀,光成都就迁徙了3000多户,整个入蜀的僚人约有10多万户、58万多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外族人与汉人的大融合,不仅对蜀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甚至于对蜀人体格的影响、对蜀方言的发音等都有重要的关系。
公元1290年,四川在籍人口数仅有61万。元末红巾军起义,湖北随县人明玉珍率军入川,建立了大夏国。他带来了20万农民起义大军和大批农民。而后,两湖一带战乱不断,大量湖广人陆续移民四川。到了明朝初年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的人口已由元末的几十万人上升到146万。
清朝顺治末年到康熙年间,大批的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西人、陕民举家迁往四川。而抗日战争,解放后大军南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都为成都带来了大批的移民。
在历经这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潮后,巴蜀文明却并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同化,反而不断发扬光大。这不禁令人好奇,天府文化的内在基因是什么?
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立志如此说道:“虽然历经文化交流融合,但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孕育积淀下的‘思想开明、生活乐观、悠长厚重、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质作为文化主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副会长谭继和曾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在加速推进,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走一走、看一看,‘千城一面’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实每个城市差不多都有体现自己个性、特色和神韵的实体或遗产作为该城市的代表,关键看怎么用。”的确,成都市城市规划和建设历来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注重城市的有机更新。陈立志介绍说,“如房地产开发中发现金沙遗址后,马上停止开发,规划建设起了金沙遗址公园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商业中心春熙路附近的江南馆街发现唐宋遗址后,科学处理保护与商业开发,对遗址进行了原址保护。发掘出东华门遗址后,将作为正在规划建设的成都中心的重要文化本底,着力再现成都的文化盛景。”
文脉传承文化自信
公元前141年前后,汉景帝刘启任命安徽庐江人文党翁(简称文翁)为蜀郡守,文翁选了一些青年,亲自为其开课讲经,建筑石室藏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从那以后,成都的文脉便像滔滔江水般绵绵不断。
著名学者流沙河说:“和李冰建都江堰一样,文翁兴学的功绩至今泽及后世。”可以说,他们二位奠定了成都历来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城市特色。李冰治水,总结出科学原理:“深淘滩,低作堰”;文翁兴学,总结出教育原理:“师资高,学风严”。
谭继和曾撰文:书香成都,好文雅,好文学,好今文经学,这是历代文人都赞颂过的成都个性。特别是“西蜀自古出文宗”“诗人自古例到蜀”“蜀女自古多才”,更是成都文脉的特色。赋圣司马相如、汉代“孔子”扬雄、明代著述第一人杨升庵、当代文豪巴金,出生在成都。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张问陶、李调元、郭沫若等一代文宗,虽不是成都人,但都是成都文化熏陶出来的巨子,每个人都代表着成都文化前进史上一个光辉的路标。
这些历史发展到今天,所表现出的,就是成都人对文化的热爱。
成都图书馆馆长胡建强每天都在思索着办馆的新点子,因为成都人民对于图书的热爱太过强烈。为了能让成都市民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他煞费苦心。
成都图书馆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市图书通借通还。“只要你拿着身份证注册会员,首先免押金,其次没有户籍限制,然后你就可以在全域成都22个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下一步我们还要把这一服务开通到各个乡镇、街道和社区。”胡建强说。在互联网上,数字图书馆项目也涵盖了9000万册的图书供人们阅读。此外,成都图书馆举办的金沙讲坛、锦城讲坛,每个星期都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邀请名家进行公益讲座,场场爆满。虽然位置有限,但这些讲座会在第一时间上传到网上,市民通过成都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在手机上听讲。
成都还是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市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超过100家,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种类来看,都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博物馆从不同角度努力把成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位于市中心的成都博物馆新馆无疑最引人关注。远眺成博新馆,独特的建筑造型取意于古蜀文明对西山的崇拜,简洁大气。
20余万件藏品中,展出品多达5000余件,每件文物都是由众多专家精心挑选而出。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向记者介绍:“自开放至今,观众已经超过260万人次。”此外,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举办了4个特展、超过100场的学术讲座。“每场讲座350个座位,每次放票15分钟内就全抢光了。”李明斌微微一笑,抛出的这几个数字,足以让人感受到成都人对于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古蜀文明成都博物馆展出的西汉人体经穴漆木俑。开放激发文化创新
蜀道难,但蜀人却从来没有固守盆地,早在古蜀时代就有了陇蜀金牛道开凿。到秦汉时,蜀栈道达于极盛阶段,“四塞之国,无所不通”。冲破盆地桎梏,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这是古蜀的对外开放。2000多年前一条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南方丝绸之路,也让成都登上了文化交融的历史舞台,演绎了一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文明盛宴”。
早在商代,蜀锦和蜀绣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由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云南,进入缅甸、泰国、印度和中东,悄然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和交流。闻名世界的蜀身毒道和古老的茶马古道将不同的中西文化进行了串联,见证了多种文化的传播、碰撞和变迁,也打开了成都与印度乃至欧洲文化交流的大门。
南方丝绸之路不是单纯的一条通道,它分为东西两条主干线,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成都都是开端和起点。不仅仅是一条民间贸易的商道,它还是使节往来、朝贡贸易、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的文化通道,更是当时与中央王朝及沿线各国维系关系的重要政治纽带。
如果说古成都以丝绸贸易推动了北方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那么古成都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它在古代中国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
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气质。不断延伸的丝绸之路,让蜀地的丝绸、茶叶、金银器等商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因此以“天府”之名享誉海内外。可以说,站在北、南两条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成都以其独有的丰饶物产和文化底蕴,一举奠定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版图上的显著地位。“从这个角度讲,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源于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交融,源于古蜀文化的根深叶茂,源于勇敢走向未知世界的不停脚步。”学考古出身的李明斌对此深以为然。
同样出身考古专业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对于天府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厚重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的,在今天,如何在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时代传承城市文化的个性和神韵,是我们这代人要思考的问题。天府文化实质是传统的天府之国文化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武侯祠博物馆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个中国最早的文化产业街区——锦里,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颇具号召力的时尚之一。
走在锦里,不难发现,这里的店铺所售卖的文创产品、成都小吃,基本是一店一特色。“我们刚开始策划的时候,就想到不能让商家的产品有重复,招商的基本要求就是各具特色。”谢辉的眼光放得长远,“锦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非遗的活态展示,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展示商家的租金收得很低,商业业态的租金则要高很多,这样经营才能保证锦里的属性与长远发展。”
由文化部授权,武侯祠博物馆今年成立了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他们预计用3—5年的时间对全国24个省市4000多处三国文化遗产与泛三国文化遗产进行学术考证,以及对大批三国学术与文化资料的收藏,进而搭建一个面向东亚文化圈、面向世界的三国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对于整个世界都颇具影响力的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就在成都,就在武侯祠博物馆。
蜀地荣耀成都古代曾是“大陆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开放独特的文明发展模式曾领先世界。图为杜甫草堂。摄影/刘源隆视野决定文化影响
古代成都的视野是广阔的,如果说古蜀三星堆、金沙可以看到与异域文化交流互鉴的影子,汉唐成都则可谓真正意义的“国际视野”。在成都驻留生活的外国人络绎不绝,看上的不仅是舒适的生活,也有丝绸、漆器之类的“高端产品”。“胡人”的音乐舞蹈以及金银器自然也成为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人的老朋友、英国文化学者李约瑟谈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时称,与“四大发明”可相提并论的还有“茶叶、丝绸、瓷器”。汉代王褒《僮约》有成都世界上最早饮茶的记载,成都作为世界织锦之都,蜀锦延续了上千年,有着“轻”、“薄”、“易运输”的特点,茶与蜀锦穿越千山万水远销世界。
成都古代曾是“大陆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开放独特的文明发展模式曾领先世界。如今的成都人也希望沿着祖先曾走过的路,不断扩大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再创成都辉煌。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打造“非遗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和“会展之都”,彰显天府文化的时代风采,让人文成都享誉世界。陈立志表示:“我们将不断加强天府文化传播,努力扩大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坚持交流和贸易‘两轮驱动’,构建‘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机制和格局,打造集城市形象宣传、文化交流贸易、商务投资促进、旅游美食推介、中医武术传播等于一体的城市对外传播品牌‘天府文化周’,使天府文化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城市文化旗帜。”
而在重点打造非遗、音乐、设计和会展这四个方面的城市文化选择上,成都也绝对是有的放矢。据悉,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是国内唯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参与,与文化部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的文化节会,已在成都连续举办了五届,今年6月10日至18日将举办第六届,已经成为成都名副其实的城市文化名片和品牌;成都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并举办了成都国际诗歌音乐季,已经开始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音乐厅、音乐坊、音乐公园,今年还将继续举办成都国际诗歌音乐季,创办成都国际音乐产业博览会,各种音乐产业资源正在向成都聚集,努力建设音乐生产地、乐器及音乐设施设备集散地、版权交易地、演出聚集地,打造国际知名的音乐之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是中央实施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对成都的城市功能定位,成都创意设计周已经举办了三届,今后将持续举办,将重点培育金熊猫文创设计奖,孵化创意设计产业,打造设计之都;在会展方面,近年来成都相继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成都会议、世界航线大会,今年9月还将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
历史文化是城市永远搬不走的“不动产”,观之当下,成都对于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是值得推荐的,成都人对于文化的自信与敬畏更成为了天府文化广阔前景的最大优势。“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内核已然深入人心,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涵养天府文化,扬城市之韵;传承历史文脉,固城市之根;激发文化创造,立城市之品;共建精神家园,铸城市之魂”,更是令人产生无尽的美好期待。
责编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