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

时间:2024-10-28 02:25:32

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离不开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的三方面努力。绿色金融也是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提高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规范与认识。利用绿色金融手段也是降低企业成本,开拓融资渠道的有效工具。在绿色金融工作的推进中,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要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它可带来绿色金融的市场规范与健康快速发展。而绿色项目的开展可以与城市建设等其他相关领域进行结合,带动整体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为项目赢得利润与发展空间。监管部门也应给予发行绿色产品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当前中国绿色金融事业的发展应做好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的成功模式,再向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在第二届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金融高峰论坛上,来自绿色金融领域各方面的机构、领导、专家,围绕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绿色金融发展要做好信息披露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指出,绿色金融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它的使命,践行社会责任是它的情怀。中国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不管是国有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都发挥了作用,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看到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政策激励问题、数据问题、专业人才问题等都需要各个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媒体等做出相关努力,围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推进。

其中,银行作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中坚机构,当前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难度很大,不但银行本身有困难,而且要求客户披露环境信息也存在难度和障碍。之所以要推动信息披露,是因为目前的环境风险没被内生化,做绿色金融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把环境成本内生化。金融机构做投资时,如果没有把风险考虑进去,很有可能会产生错误定价,但怎样才能够量化风险呢?首先需要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能做正确决策。政策方面的约束会越来越强,企业面临的切实问题会影响到机构的投资。国际上的资产拥有者在把资产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时,如果资管公司没有考虑ESG(投资决策中考量标的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的因素,客户就不会把资产托管交给你,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环境信息披露势必会成为推动绿色金融的重要因素。中国目前在信息披露方面正在下大功夫,且强制信息披露政策也要出台了。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国家开发银行贷委会正局级专职委员卢汉文单一的环保项目可以与社会发展相关方面结合建设

国家开发银行贷委会正局级专职委员卢汉文表示,2017年,绿色信贷规模约接近八万亿人民币,绿色债券也在高速度增长,中国标准也得到了欧洲同行和其他国家同行的认可。首先,绿色金融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环保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意愿。因此,金融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发展绿色信贷。况且,绿色金融也是金融机构自己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其他行业,每年增长幅度超过15%,给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的空间和蓝海。同时,银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也等于给了监管部门一些新要求。绿色发展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市场培育需要过程,政策落地也需要过程,因为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不成熟,特别是绿色金融的能力建设还欠缺。比方说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在绿色金融领域都推出了一些绿色项目的目录和标准,但绿色项目实际上会存在交叉和不同,界定和定义也不完全一致,对节能减排也缺少科学、统一、权威的方法体系。可见开展绿色金融工作还缺乏标尺方面的能力建设。现在国家的指导文件已经发布,接下来就是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当中如何把它落到实处,特别是对金融机构既要起到鞭策作用,又要有政策引导作用。包括对银行的考核、激励机制方面作出完善。

第二,中国在1994年成立了政策性的国家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同,国家开发银行是服务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机构,是利用国家信用来提供大额中长期贷款支持产业发展的。原来主要是基础设施产业,现在还包括民生,而节能减排方面就属于最大的民生领域,要重点支持。如何体现出国家开发银行有别于商业银行的作用呢?中国改革开放是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快速的经济发展,但在某些政府失灵时段,就需要开发性金融架起一个桥梁和纽带,培育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逐步使行业成熟。在节能减排领域,中国政府有过一段力不从心的“失灵”时期,彼时就需要政策性银行去做项目,把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使产业逐渐生成自我造血的机制和能力。因此,在当前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过程当中离不开政策性银行的参与。

第三,中国在五个省市构建了金融体系试验区,构建金融体系不是目的,是手段,重点是为了实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落地。这些试验区应该怎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特别是如何集中有限的财力发挥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进入,这一定要有机制,要通过机制的能力建设把绿色金融体系串联,使得一些机制能够完善实现。

举个例子,国家开发银行曾经做过合肥巢湖治理的项目,该项目表面看起来没有直接收益点,该怎么做下去呢?为了让巢湖的水质得到治理和改善,国开行想出了一个“六结合”的方案:一是把巢湖大大小小40多条需要整治的河道与居民搬迁、棚户区改造结合起来,还能连带解决棚户区改造问题。二是水运、码头建设与周边的物流业发展结合。三是环巢湖进行生态改善治理,建立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开展旅游业,连带解决了当地搬迁居民的就业问题。四是把蓝藻收集起来做有机肥。五是同时治理了巢湖西北面的滨湖新区。原来一到秋天刮西南风时,滨湖新区的污染就刮过来了,环境很不好,治理的结果是把滨湖新区的污染问题解决了,直接带动了滨湖新区的新城镇化建设,使滨湖新区的房价大幅度上涨。六是治污后把生态农业搞上去了。巢湖的案例属于把单一的环保项目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结合起来了,最后算一下总账,新城镇化建设当中的土地增值出让带来的巨大利润为项目收支平衡起到了作用,长远的收益也足以覆盖银行贷款。很多人会觉得在环保项目上,有时会出现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情况,其实可以把一些环保基金、水利建设基金、城市建设基金统筹起来做一个环保项目的初始建设,政府方面再给予一些支持,使项目有序开展。

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蔡宇

天风证券绿色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胡晓斌保险业为推动绿色发展,在产品与机制上不断创新

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蔡宇称,绿色保险就是从保险负债端来提供各种绿色保险服务,保险资产端就是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可以进行绿色投资。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绿色保险服务领域在不断扩展,专门支持节能环保发展的创新产品不断出现,可以归为四大类:

一是保险产品参与环境风险管理,帮助投保企业加强日常生产经营中的污染防治管理。比如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将农业病死牲畜的理赔和病死牲畜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如果想得到农业保险病死牲畜的理赔,就要农户把病死牲畜交出来,统一进行风险防治管理。此外还有船舶的污染责任保养,对航运中出现的船舶意外碰撞、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管理。二是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三民保险。三是助力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发展的产品。比如25年期的光伏组件产品的质量保险、绿色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再比如对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循环经济,以及促进节能发展的碳保险。四是帮助企业或者农户应对由于天气原因给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创新的保险产品。比如支持风电企业发展的风力发电保险、各种农作物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同时,保险机制也在不断创新。比如2015年多部委联合发布了首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2017年8月,国家多部委联合发文开展了新材料首批次硬件保险补偿机制。对于符合指导目录中的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的首批次应用,包括生产型材料、企业购买的生产设备都可以得到中央财政补贴。目录所列的装备符合重点支持的装备新材料,包括节能环保效果突出的装备、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两项机制的创新作用在于帮助生产企业把技术过硬但市场并不了解的新材料以及重大技术装备卖出去。

近年来,保险资金用于绿色投资范围的项目不断扩展,比如参与了京沪钢铁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为很多新能源、新型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包括环境修复、生态农业方面的投资。根据国家保监会发布数据,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保险资金实体项目投资中涉及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环境防治和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的债券投资计划规模达到了6166.75亿元。

应给予发行绿色产品的企业更多优惠政策与条件

天风证券绿色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胡晓斌表示,中国的绿色债券主要以绿色金融债为主,但绿色金融债规模偏小,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不管是发债券还是其他类产品,毕竟它们只是工具,核心在于企业有没有欲望去发行?企业在发行绿色产品的过程中每每都会问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实际好处,是能降低企业成本?还是能有较宽松的发行条件?有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现在的绿色债券发行已经有了相应的绿色通道,在发行标准、要求、负债率的核算、同类型债券发行的占比上都有相应的政策,但成本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行业监管部门应该再给出一些政策,可以通过提高相关流动性,让市场自然而然地提供绿色产品的成本。同时,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很多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但并没有能够实现对于发行绿色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哪怕只给予二三十家也是好的。对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得到实惠,而券商只能在销售过程中与各类投资者进行充分沟通,让投资者给出较合适的成本。毕竟绿色交易是公开市场,随市场行情定价。如果市场能在情怀价格的基础上附加一些好政策,企业发行绿色产品的内生欲望和主动性就会更大。同时,希望可以给予企业一些宽松的条件,让企业更愿意利用绿色金融工具进行企业发展。

企业发行绿色产品还需要鼓励和扶持,从股权投资者角度来讲,投资一个企业更多会关注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但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尽可能地接近政府能容忍的极限地步,对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投资者不关注企业的合法信息披露,一旦国家的监管层面发生变化,企业不能作出平衡,最终的利润会大幅度下降。如果投资者不关注这个问题,贸然投资触碰环境保护底线的企业,对其各方面不做考量,结果就很可能造成投资失败。因此,不管是投资者也好,企业也好,未来应该更加关注对信息披露,特别是应该要求有些公司强制性披露。香港的一些机构已经要求每家公司都披露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了,未来对A股上市的公司也一定会有这样的要求。已上市的公司应该对此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不做好准备就会输在最后的临门一脚上。

兴业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专业支持处处长陈亚芹

中国银监会湖州监管分局副局长蓝春锋金融机构也要做好环境信息披露

兴业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专业支持处处长陈亚芹指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环节,希望银行的一些金融服务、经营的策略、资源方面的安排,能够实现商业利益和社会环境利益综合平衡的最大化。绿色金融板块的布局是银行推动绿色建设的重要力量,而重中之重就是环境信息披露问题,布局绿色金融板块的前期可以关注业务发展、体系建设、架构建立,但最后一定要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就像做环境风险管理一样,属于银行内部整个经营管理的事情。国际上在企业的环境披露方面已有先例,但并没有针对金融机构落地的要求。尤其是拥有几万亿资产体量的大型银行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有着巨大的挑战性。绿色金融已经有了相对完善且较有前瞻性的标准化体系以及IT系统支撑,环境效益上已经有工具可以作为抓手,所产生的效果也可以测算。但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环境信息都涉及到公司方方面面的指标,包括公司经营产生的环境影响、服务的客户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现有资产组合与环境资源政策之间的匹配性,以及对环境政策的执行程度等等。国家层面对于企业的信息披露早已按部就班进行推动,但因金融机构的服务链条比较长,涉及到各个行业、产业的上下游,方方面面影响因素比较多,此前就没有披露的机制要求。好在目前已明确了中国六家金融机构作为首批试点来参与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包括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湖州银行、江苏银行和两家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但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环境信息披露的工作虽然很复杂、庞大,对金融机构未来的业务策略方向会造成一定的倒逼影响,但是从建立一个健全、公开、透明、完善的可持续性的市场角度来看,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环境信息披露机制,至少可以引导市场的各个参与方对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的环境、风险、管理更加以重视,包括建立相关配套的管理机制,政策效果监测等等。

况且,银行的存量资产业务,以及未来产品开发的方向在环境信息披露之后,市场投资人可能会更好地看到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背后的隐形资产。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影响银行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到银行所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来源。但做好这个事情挺让人头疼,先要做一些资管行业的压力测试,研究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大概会对资产未来的风险产生多大影响?进而是披露的范围怎么界定,要披露哪些指标?银行服务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涉及的环境相关影响因子也非常多,包括碳排放、污染源影响、不同的污染指标和不同的资源消耗,可以先对存量部分做分析,抓一下主要的影响因子是什么?最后要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披露,怎么界定才能让投资人理解,怎样让披露内容对他们有借鉴意义,这些才是银行做信息披露的初衷,这里面存在很大的技术性问题。

回到底层资产的角度,不仅是投资人,整个市场都会静下心来思考怎么样筛选真正有投资价值的底层资产,抛开资产定价的问题,现在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单个投资人关注的重点已不仅仅是追求短平快的高回报,而是会更多考虑资产投向的组合问题,大策略上会更侧重了解投资背后的环境风险,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基于此原则再考虑哪个收益率会更高。因此,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观念的提升会越来越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且影响的权重与因素也会越来越高。如果现在还不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未来所受到的惩罚会超乎想象。

解决四方面问题,做好绿色金融试点工作

中国银监会湖州监管分局副局长蓝春锋表示,湖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绿色金融的先行示范区,在前期试点推进的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其中发现的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尤其是基层工作的重视。

第一,理念认识度不够。各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认识程度存在偏差,准确度也有待提升,应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绿色发展上。监管部门应通过约谈的方式解决银行以往对于绿色金融的一些担忧和顾虑,同时通过评级结果的应用、线上检查、综合手段的运用促使金融机构加深对绿色金融的理念认识。

第二,标准不明确。现在各部门都出台了一些关于各自领域的绿色指导意见或下发通知,但这些意见或通知大多是综合性、原则性的,各家银行在制定自己行里政策的时候都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各家虽然都在做绿色金融,但力度不一样,影响了绿色金融达到最终实现的初衷。监管部门应配合相关部门,包括各地方金融办、质检部门应做好绿色金融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对绿色金融的统计数据、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等方面先进行标准化建设,把试点标准确定下来,在运作成功的基础上升为省级标准,进而再升为国家标准,形成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第三,数据信息共享不充分。尽管现在中央层面及各省、市、县都在推环保信息的共享工作,但目前来看还存在及时性、全面性、有效性都不足的情况。共享的信息并没有为各行发挥实际作用。监管层要解决好信息共享不充分的问题,就要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少跑路、让银行和客户少跑腿,让数据进数据库,让银行更加放心大胆地对绿色项目、绿色智能制造、绿色消费等各个领域进行精准投放。

第四,专业人才的支撑不够。尽管行业协会、各主管部门、各银行对绿色金融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一些培训,但从各家银行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都不太理想。很多事情都要靠人去做,没有人才什么事也做不成,特别是涉及到经营环保、绿色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度要求较高。要解决人才问题,以人为本,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绿色金融能力和水平进行全面培训,且各家银行也有这方面的诉求。

(摄影谢云)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