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山城味道,重庆记忆

山城味道,重庆记忆

时间:2024-10-28 02:00:40

如果你问我,对重庆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会说,是游三峡的最佳起点,是仿佛永远爬不完的梯坎,是可以看江景的空中索道,是穿楼而过的轻轨,是洪崖洞的火锅。

6月19日,我们来到山水重庆。江边的广告牌上,“一生重庆崽儿,一世重庆魂”这样充满豪气的广告语随处可见。一句“重庆崽儿”,道出了重庆人对重庆的热爱和身为重庆人的自豪。

扫一扫看视频

渝中的传统与现代

渝中是重庆主城九区之一,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地带,由于两江环抱,形似半岛,又名渝中半岛。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街巷被拆除重建。而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区,是老街巷最集中的区域。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一的朝天门,就位于渝中半岛的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

南宋时,从临安(即今天的杭州)传来的圣旨经长江到达这里,因此有了朝天门这个名字。同时,朝天门也是两江枢纽,是重庆最大的水路客运码头。随着通商口岸逐渐从沿海来到内地沿江地区,朝天门码头热闹非常,无数的船只从这里出发。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可也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四达。到抗战时期,大量的外来人口又从朝天门的码头下船,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直到今天,这一带仍是城内最繁华的商业批发零售区。

由于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朝天门码头现在已不再是进入重庆的唯一方式,但每天仍然有许多游客来到这里,登上游船观赏美景。夜晚是观赏、拍摄美景的好时候,一定要去朝天门码头看看,此时两江环绕,万家灯火,美不胜收。

过去提起到重庆旅游,首选渣滓洞、白公馆、长江三峡等;而今,索道过江、轻轨穿楼、螺旋立交等过去和“景点”二字完全不挂钩的城市元素,反而成了热门的景点。

乘车路过滨江路李子坝路段,你会发现不少游客举着手机和相机,正在等待着什么。几分钟后,只见一列轻轨穿楼而过,游客们赶紧按下快门,记录下这奇妙的一刻。据我们了解,这栋楼是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物业楼,楼内有一个轻轨站——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这也是2号线全线唯一的楼中站。

不同于泰国的火车市场需要商户将铺在轨道两旁的摊位收起以便火车通过,李子坝站修建时就做好了轻轨穿楼的准备,因此从李子坝穿行而过的轻轨并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准备,这让游客们很是好奇,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念。有游客在拍摄完照片后,实地搭乘轻轨,体验穿楼而过的感觉。还有游客在专门购买关于重庆的明信片时,特意选择了有李子坝轻轨穿楼内容的。

正如纽约人不逛第五大道、伦敦人不去哈罗德、上海人不逛南京路、天津人不吃狗不理总店包子、北京人不往南锣鼓巷凑热闹一样,“重庆崽儿”也不去洪崖洞耍,因为类似这样的夜景重庆太多了。而对游客来说,他们希望在洪崖洞一睹重庆的风采。因为,没什么比边吃着洪崖洞的重庆火锅,边打望重庆的夜景更惬意的事情了。

据传是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千与千寻》原型的洪崖洞,是另一处网红景点。来到洪崖洞的时候已经华灯初上,向远处眺望,只见一座宏伟的大桥横跨长江,远处如梦似幻的灯火将重庆装饰得格外迷人。洪崖洞以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依山就势而建,从最底层到顶层共有11层,每一层都是不同的模样。如果不是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样的建筑就建在山崖边。

两江新区的历史与未来

两江新区是重庆市下辖的副省级新区,也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因位于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而得名,辖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3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在重庆,如果想看解放碑,一个选择是去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去位于两江新区龙兴园区的两江国际影视城。

两江影视城距离市中心半小时车程,距离机场仅20分钟车程,是电影《1942》的拍摄地。自2012年以来,景区陆续复原兴建了解放碑、群林市场、亨达利钟表行、金城银行、冠生园食品公司、国泰戏院、重庆电报局、朝天门码头等200多栋著名建筑和历史街区,广大游客也因此称其为“民国街”。渝北区邮政分公司与两江影视城合作,在景区建立主题邮局,并将其逐步打造成为景区内一个特色景点,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别具一格的文化名片助力5A级景区的创建。

在两江新区,你不仅能看到中国的过去,还能看到光明的未来。如今的中国,正在为全球化可持续、更加包容地发展贡献中国的解决方案。由以前属渝北、现在属两江新区的团结村站始发,从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杜伊斯堡站,全程约11000公里,运行时间约15天的这趟列车,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渝新欧班列。“渝新欧”的名字来源于沿线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六个国家铁路、海关部门共同商定。“渝”指重庆,“新”指新疆阿拉山口,“欧”指欧洲,合称“渝新欧”。

近年来,重庆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拓展开放通道,提升开放平台,优化开放环境,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作为中国邮政推进落实渝新欧运邮项目的实施单位,重庆市邮政分公司以渝新欧运邮常态化为切入点,重点提供国际寄递、国际电商、国际金融一体化综合服务,立足内陆、建设通道、做强枢纽,打造重庆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由重庆始发的渝新欧班列的开通,改变了中国内陆城市的物流形势和开放格局,使地处内陆的重庆一跃成为对欧贸易的“桥头堡”。

2016年6月8日,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中欧班列以其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征,以及简便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2017年3月23日,中欧班列(重庆)突破1000列,成为中国首个突破千列的中欧班列。截至目前,经重庆出口本地国际邮件67.3万件,共发运邮包集装箱36箱,总货值近6400万元。重庆邮政投资近2000万元,在西部物流园建成全国第一个铁路口岸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同时也是内陆第一个邮政智能口岸——重庆国际邮件互换局铁路口岸中心,将成为中欧班列运邮的主要生产场地。

沙坪坝的抗战文化

位于重庆市西南部的沙坪坝,是主城九区之一,自周朝巴国属地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两江影视城内的主题邮局。刘立明摄

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中欧班列(重庆)首发列车驶出。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邮政趸船,江上“老兵”。刘立明摄在许多抗日影视作品里,都有这样一个桥段:电台里传来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在沙坪坝,就有这样一个电台的遗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这一位于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的旧址,是一栋石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架的防御工事,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存的唯一遗址,也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坚持抗战宣传的重要见证。1938年,电台开始播音,曾是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也是驻渝外国记者转播、发稿的通道。抗战期间,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广播也从未中断过播报。

在沙坪坝,还有着许多著名的抗战文化遗迹。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年间(公元998~1003年),曾经是嘉陵江下游著名的商业码头,一直都是来渝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这里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于一身,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直到今天,这里还保留着多处抗战阵亡将士的纪念碑。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曾在此办学,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吴宓曾在这任教,《红岩》小说中家喻户晓的“华子良”,也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动的足迹。在磁器口,你还可以吃一口陈麻花、米花糖,在宝轮寺附近的重庆首家未来邮局“旅人邮亭”,给未来的某人或者自己寄去一封信,收信时间可以是1年后或者更久。

花椒之乡江津

江津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川东地区的粮食产地、鱼米之乡。自古以来,江津就有种植花椒的传统,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江津种植的花椒品种主要是“九叶青”,因其颗粒大、品质好、产量高,在众多花椒品种中独树一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让江津花椒产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先锋镇拥有12万亩花椒基地,年产量8万吨,总产值超过10亿元。经过10多年的精准帮扶,邮政和椒农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们在江津的“导游”,是江津区先锋邮政支局员工涂绪华。6月21日一大早,我们跟着他和先锋邮政支局的“花椒小分队”一起,现场感受了先锋镇花椒种植基地的勃勃生机。除了浓郁的鲜花椒清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田地里三三两两的邮政顶棚。由于很多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花椒基地里大多是老年人,有的甚至已经80多岁。先锋支局在这里组建了一支15人的“花椒小分队”,为椒农提供农技指导、采摘、电商、物流等服务。先锋支局持续服务椒农,助力乡村振兴。刘立明摄花椒基地的路很难走,有的地方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路。对我们来说,这里有的是火辣辣的太阳、又陡又滑的地面、划脚的植物和肆虐的蚊虫,但对“花椒小分队”队员们来说,这一切却仿佛不存在一般。扛着送给椒农的遮阳伞、矿泉水、手套,他们如履平地。

“用肥旺季,我每天早晨5点半开始送肥,一袋肥料50斤,每天要送100多袋。”2010年,涂绪华成为负责先锋镇花椒种植基地的肥料配送员。为了及时满足椒农的需求,不论多晚,他都会在当天将化肥送到农民手中,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用户,他则直接送到田头。“山路难走,光牙就磕坏了两颗。”由于长年在田间吆喝,今年不到50岁的他声带始终是沙哑的。

为了能够进一步指导椒农科学用肥、帮助贫困户脱贫,他还在业余时间学了不少种植技术,成了半个专家,椒农们因此亲切地称他为“涂三快”——脑子快、响应快、腿脚快。大水河村的赵大哥就在涂绪华的帮助下,每株收入增加10元,并通过花椒种植盖起了新房。

涂绪华对椒农的热忱是“花椒小分队”的一个缩影。每年3月,邮政邀请金大地公司及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科学用肥,确保果实产量;自4月起,各支局次第开展院坝会,向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了解他们的旺季需求;每年6月1日到7月20日是花椒的采摘旺季,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送上矿泉水、面包、快餐等,并组织员工和社会力量提供采摘支撑。在邮政的帮助下,椒农的收入多了,生活也变得富裕起来,不少人都用种花椒的钱盖起了新房,有的甚至在市区买了房。

吃过江津的花椒才知道,最本真的食材应该是什么味道。在江津,不仅可以品尝到最鲜美的花椒,还可以到塘河古镇看一看。古镇的民居多为清末所建,400米的老石板路保存完好,两边的民居飞檐翘角,错落有致,身旁偶尔经过三两背着背篓的村民,不禁让人感叹,这是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世外桃源。每逢端午时节,各地商贾民众相聚于此举行龙舟竞渡,纪念屈原,以祈求行船平安、风调雨顺。久而久之,塘河龙舟竞渡形成民俗传承下来,并成为当地群众最喜爱、开展最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之一。三峡移民纪念馆,完整记录了三峡库区的历史。刘立明摄古镇虽美,但基础服务建设的不完备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最近的银行距离那里4公里,大型商超距离10公里。为了解决老百姓生活和创业中的实际困难,2016年10月,江津区邮政分公司相中了塘河镇106省道出口处的一个小卖部,将其建设为便民服务站,填补了周边便民服务设施的空白,让4000多村民享受到“六不出村”的便捷服务。

涪陵不只有榨菜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渝东门户之称,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王陵多在此而得名。

提到涪陵,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涪陵榨菜。涪陵榨菜是选用涪陵特有的青菜头,经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鲜嫩香脆的风味产品,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涪州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涪陵县城郊商人邱寿安将涪陵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经榨压除去卤水,拌上香料,装入陶坛,密封存放,当年送给在湖北宜昌开“荣生昌”酱园店的弟弟邱汉章。邱汉章在一次宴会上,拿出哥哥送与的榨菜让客人品尝,客人们倍觉可口,认为其风味“嫩、脆、鲜、香”,为其他任何咸菜所不及,争相订货。

1931年,涪陵的榨菜加工厂(户)已达100余家。1940年,涪陵榨菜产量首次突破20万担。1995年3月,涪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

吃着正宗的涪陵榨菜,我们在涪陵的邮政“导游”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涪陵的故事。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尔朱真人在白鹤梁的江边修炼后得道,在石梁上乘鹤仙去,故此得名“白鹤梁”。

白鹤梁现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沉于江底。经过十年的反复论证,根据国际“威尼斯宪章”中不可移动文物以原地保护为主的原则,采用葛修润院士提出的“无压容器”的保护方式,创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处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并于2010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游客可以下到水下通道,透过玻璃窗欣赏白鹤梁题刻和水中的生物。

与白鹤梁一样不被人们遗忘的,还有三线建设留下的故事。1964年起,我国开始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开展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816工程”就是其中的重要工程之一。由于时间匆忙,我们来不及前往816景区参观,只能从“导游”的只言片语中想象当年工程的浩大。1967年,一支神秘的部队秘密进驻涪陵深山,建造为生产原子弹服务的重庆816地下核工厂。至1984年停建时,这一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工程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达解密令——“816工程”重见世人。2010年,“816工程”首次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如今,对外开放的景区综合运用声光电效果,模拟还原了核工程原有部分功能。

沉淀岁月的万州

万州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三峡库区腹心,区位优势明显,因而万川毕汇、万商云集,历来是渝东北、川东、鄂西、陕南、黔东、湘西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城市。万州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就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

据万州片区邮政分公司办公室马卫东介绍,2002年三峡水利工程蓄水后,海拔175米以下的万州旧城区已消失殆尽,一批建筑在被炸毁后沉入了江底,其中就包括《万县地区邮电志》记载的1921年仿西式建造的万县邮局局房,另一些古建筑则进行了整体迁移,还有一些新景观随着高峡平湖浮出水面。

重庆特色明信片。邸亚峥摄移民搬迁前,万州城区面积仅12平方公里,人口23万;移民时,近2/3城区被淹没在水位线下,累计搬迁安置移民26.3万人,占三峡移民总数的1/5,占重庆移民总数的1/4。移民后,新城加快布局,老城提升品质,如今城市面积扩至56.5平方公里,人口增至83.1万,城镇化率也提高到58.5%。人们可以在三峡移民广场放风筝,在三峡移民纪念馆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过去。

位于江南新区市民广场的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整体建筑风格以斜墙为主,由曾承建过北京鸟巢的团队建设。纪念馆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以时间为线索,让游客亲历移民们的生活与心路历程,体味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的破解过程,以及移民如何带动三峡地区发展。在这里,我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三峡移民工程,还在馆内设立的时光邮局购买了关于重庆的特色邮品。为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这里还开设了2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的慢递服务,可以把信寄给未来的自己。

品不尽的云阳味道

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云阳县,距重庆主城九区310公里,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沿江经济走廊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枢纽。作为在重庆的最后一站,这里的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之一。相传张飞急于为关羽报仇,被部将所害,其头颅被抛于江中。有人夜得张飞托梦,到江中打捞张飞头颅,意外捞到一罐金子,便用此金造了张飞庙。

张飞庙的原址位于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麓,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字画碑刻,稀世文物有200余件。由于紧邻长江,张飞庙在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特大洪水中几乎彻底损毁,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到光绪年间陆续补建而成。因三峡工程建设,张飞庙作为库区唯一远距离整体搬迁的文物单位,于2002年10月8日闭馆拆迁,溯江而上30公里,来到盘石镇龙安村落户。

修缮历史的匠人。邸亚峥摄除了纪念张飞的殿宇,在张飞庙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杜甫的身影。原来,唐代诗人杜甫在云阳曾经居住两年,因此,在张飞庙内建有杜鹃亭和得月亭以作纪念,张飞庙也就成了文武合庙。庙内,唐代诗圣和蜀汉名将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殿下,修复文物的匠人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笔一画地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想领略云阳、领略重庆的自然风光,龙缸景区值得一去。这里集天坑、峡谷、溶洞、高山草场、森林、土家风情于一体,主要景点有龙缸天坑、云端廊桥、龙洞风光、龙窟峡、岐山草场、蔈草古长城、岐阳关古道遗址、盖下坝湖泊等。其中龙缸天坑深335米,居全国第三、世界第五,坑壁由峭壁拱成,倾斜幅度近90度,这种直上直下的形态在世界上极为罕见,享有“天下第一缸”的美誉。

如果你追求刺激,建在海拔1010米高悬崖上的“云端廊桥”不容错过。这座以“天空之花”的花瓣作为造型的廊桥,悬挑长度26.68米,廊桥距离地面高度718米,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玻璃廊桥悬挑长度还长5.34米,是世界最长悬挑玻璃廊桥。试想一下,站在这样一座可以720°欣赏周边美景的廊桥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相信一定挑战你的心脏。

云阳县邮政分公司依托天下龙缸、张飞庙景区主题邮局和云阳O2O乡村旅游平台,利用邮政线上线下的优势,整合相关旅游企业资源,提供食宿用行信息、土特产购买和寄递服务等一揽子服务,满足游客需求。

云阳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云阳的美食则让人不能自拔。说到重庆给人的印象,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锅、酸辣粉之类的美食,但其实在重庆,还有一种比火锅还普及的美食,那就是小面。作为吃货,来重庆如果没有吃重庆小面,那简直就是白来一趟。最最正宗的重庆小面,就在云阳。在云阳吃面,店铺装修得好不好不重要,在路边摊你也可能吃出惊喜。

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吃上一碗小面。我们在云阳的邮政“导游”小周是家里第三代小面传人,他悄悄告诉我们,一碗小面是不是好吃,除了看面条,最重要的就是看调料。调料是重庆小面的灵魂,一碗小面是不是好吃,全凭调料提味。同样是酱油、味精、葱花,出来的味道可是千差万别。

直到离开,还是难舍杂酱面那诱人的味道。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