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当朋友圈和工作圈混在了一起

当朋友圈和工作圈混在了一起

时间:2024-10-27 10:38:19

当老板、同事要在社交媒体上加你“好友”,你会怎么办?你会克制自己的个人生活分享吗?你会对他们设置“分组可见”吗?插图:全景图片任何参加过公司野餐会、团队建设或假日派对的人都会承认,要把个人生活和职场生活严格区分开来可不是那么简单。平衡生活与工作已经够难的了,在线社交媒体的兴起又使得个人生活与职场生活的边界管理变得更加复杂。有些学者把这种边界定义为区隔生活与工作的“心理藩篱”。

个人分享是否该有个限度?你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去哪儿度假,哦对了,你的旅伴是谁,这些都不介意让同事知道吗?你的信息披露是否会在你的工作环境中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当你已经觉得自己在这个工作环境里有些格格不入?

个人生活领域与职业领域的融合,对于找工作、激励士气、团结员工等,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从好的一面来说,在公司同事之间分享个人信息有助于彼此找到共同点,同事由此对你产生敬意与好感。同事间的关系还可以由此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将提高团队活力和工作效力。还有,如果你的个人生活分享让人觉得你符合团队文化,具备团队合作精神,那么你求职和晋升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但是,个人生活分享得过多,或者某些类型个人信息的披露,也可能带来风险。管理好个人生活与职场生活之间的边界需要一定的技巧,谋定而后动很重要。

我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在个人生活与职场生活、私人空间与公众领域之间的边界由于社交媒体而变得模糊后,工作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个全新的社交空间里,一个人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潜力可以得到分析和评估,有人可能借此职业声名鹊起,也有可能声名狼藉。千万不要低估在线社交媒体对个人职业的影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会(Society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的一项调查,56%的受访雇主会利用社交媒体来对应聘者进行调查筛选。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老板在Facebook上要求加你好友,你该怎么办?正确答案只能是“视情况而定”。这个答案说明世界各地的职业人士要想在社交媒体空间中趋利避害,就有必要谋划出一个清晰的社交媒体策略。

个人生活与职场生活发生冲突

边界管理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组织管理难题,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认为边界管理是等级制社会里最活跃的特征之一。在企业中,一个人能否有效驾驭多重身份角色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同事对他的喜欢和尊重程度。

平衡无疑是关键,一个人应该在不违反职业规范的前提下,在工作场合与同事进行适当的人际互动。生活与工作之间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人们有时收紧、有时放松,导致生活与工作边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把生活和工作这两个领域很好地结合起来,但有的时候,两者界限把握不好只会适得其反。如果一个人是迫于某种压力而公开部分个人生活,或者感觉对于公布信息无力掌控,那么他与同事间的人际交往、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非但得不到提高,还会因此受到削弱。特别是有等级差异、性别歧视、种族偏见等因素作祟的时候,团队失和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原本复杂的人际关系因为有了社交媒体的放大作用变得更难处理。在网上同事间的交流越频繁,员工与上级领导及专业人士的交流互动越多,那么他们的个人生活与职场生活就越有可能发生冲突。今天,要想置身于社交媒体之外已不现实,我们需要的是学会如何管理好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观点概要在工作中展示个人生活的某些方面,可能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尊重和好感,而这两项因素与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参与度有直接关系,对未来应聘找工作、职务升迁也有间接影响。然而,根据作者的研究,由于今天社交媒体已经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所以在工作环境下展示多少个人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人们是被迫分享,或觉得无法完全掌控发布内容,那么他们的参与精神、工作积极性以及归属感都会打折扣。本文提出了几个关键步骤和应用策略,帮助人们在管理虚拟空间里生活与工作的边界时,能利用好社交媒体,趋利避害。

1.诊断自己当前的在线行为:全开放型、受众分组型、内容管控型、定制型

2.明确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自由表达、留下好印象

3.评估社交媒体策略与职业环境的适配度

社交媒体:职业催化剂还是摧毁器

社交媒体让所有的职业人士拥有了强大的全球性信息发布渠道,影响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让人叹为观止,但是这样的发布渠道可能成为双刃剑,当事人的职业生涯可能因此扶摇直上,也可能毁于一旦。

与LinkedIn这样的纯职业社交网络不同,Facebook、Twitter、Instagram、Google+以及YouTube等大型社交媒体则经常将个人生活和职场生活混在一起。以Facebook为例,个人用户Facebook好友的各种社交圈会相互重叠,仿佛会聚在一个隐形的大房间里。皮尤基金会(Pewfoundation)2014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每位Facebook成年用户平均拥有338位“好友”,中位数为200名,其中平均而言有16位是同事。

我与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niversityofQuebecinMontreal)的阿里亚纳·奥利耶—马拉泰尔(ArianeOllier-Malaterre),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贾斯廷·贝格(JustinM.Berg)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这种联系人大杂烩将制造一个虚拟泥潭,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危险的过度分享在线下世界里,无论是面对面的沟通,还是像电话那样的点对点联系,一个人说什么完全可以根据对象情况来决定。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朋友比对同事更容易敞开心扉。工作场合的着装也和与家人朋友享受闲暇时光时的穿着不同。而且,我们在与工作上的伙伴交流时,个人信息透露的数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调整,也会因与每个人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社交媒体上就不同了,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通常不会因为接受对象而做区别处理。我们在给特定对象写电子邮件时,意识里会把收信人放在突出位置,因此邮件比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更具针对性。由于社交媒体平台通常把各个社交圈都混在一起,这就容易造成彼此亲近的假象,导致人们公开原本不该披露的信息。

网络发帖永留存且可搜索在大多数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分享的信息会被一直保留。当我们决定通过社交媒体来建立工作联系,就会开启信息洪水的闸门,让那些原本不是针对工作联系的信息也大量涌入,反而淹没了原本想传递的信息。此外,发帖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轻而易举地找到,这样可能会产生许多脱离了上下文语境的信息。虽然也有Snapchat之类的应用把发布信息只保留很短一段时间,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有办法把相关信息截取并保留下来。

隐形观众我们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少了面部表情、说话声调以及肢体语言等可感知的社交提示,通常我们会根据这些提示来采取合适的行为方式。当我们更新个人信息时,一般只想到5到10个目标受众,而忘了还有大量的隐形观众也看到了这项更新,这些隐形观众包括目标受众以外的所有人,其中就有我们工作上的联系对象。

同样,我们写的评论,分享的链接,点赞的页面,以及我们所属的群组等包含了大量个人信息和社交圈归属特征。能够获取这些信息的,除了网上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的人,还有那些我们没有放在心上的隐形观众,其中就包括了广告营销人员,他们甚至都不是我们社交圈里的联系对象。

内容无法控制在虚拟世界里,往往时间不同步,空间半公开,而且我们的“好友”还会把我们的信息和别人分享。我们贴出来的照片,他们可以上传、加标签;我们发的帖子,他们可以评论。内容处在这样一种缺乏掌控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名声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有些发布的信息放在职业圈子里可能并不合适。

边界管理策略

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介绍会有很多人浏览,包括上级、下级、同事、工作上的熟人以及潜在的雇主。实际上,在发布信息时,他们并不是目标受众,解读信息可能会脱离上下文,他们对你的看法可能会因为有关信息而产生变化,变好变坏皆有可能,这对你的职业声誉势必有所影响。所以,如何管理好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就直接关系到职业发展。

发布内容对于职业环境里的人际关系也大有影响,因为你所分享的信息,以及你的目标受众决定了你在职业圈子里是否受尊重、受欢迎。研究显示,一个人在组织内是否受尊重、受欢迎,直接影响到他在组织里的结果,如雇佣或解聘,评定及提拔。因此,选择正确的社交媒体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想要借社交媒体之力,同时不受其害,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关键步骤。

①诊断自己当前的在线行为

利用好社交媒体,同时保护自己的职业声誉,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当前的网上社交策略做一个诊断分析。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四种最基本的类型——全开放型、受众分组型、内容管控型、定制型,以上每种方式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参见副栏“不同社交媒体策略的优缺点”)不同社交媒体策略的优缺点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愿望和所寻求的群体参与程度来决定采用何种策略。

全开放型史黛西,就职于非营利机构的年轻专业人士,是我们的一位访谈对象。她回顾了公司老板要求加她为网上联系好友的场景:“嘿,你用Facebook吗?我发个邀请给你,加我好友!”史黛西当时又吃惊又害怕,在压力之下,她不情愿地接受了邀请,不过她赶在接受前,发疯似的翻看之前的发帖,删掉了所有参加聚会的照片,对工作的牢骚话也清除干净。自从接受了老板的加好友邀请之后,史黛西很长时间不再使用Facebook,直到换了工作。

在史黛西老板要求加她好友前,她一直遵循的是全开放型策略,职业领域和个人生活合在一起,发布的内容也不加控制。随意发表观点、表达感受,从不考虑看到的人是否会觉得不合适。当她在Facebook上还只有个人私交时,这样没有问题。但一旦老板加她好友,全开放的态度就不可行了。

当然史黛西本可以拒绝老板的邀请,但那样的话,她在职场就可能因此遭受挫折,因为她们公司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大家庭,要向男性上司汇报工作。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男性上司在发出加好友的邀请却被下属拒绝或忽视时,他们对此会耿耿于怀,相比之下,女老板要更加宽容。

像史黛西这样遵循全开放型策略的人都信守透明的价值观。这种策略的好处是,其他人会认为此人更真诚,他们会觉得自己对此人有更深的了解。而不好的一面是,完全开放透明容易冒犯一部分观众。

受众分组型采用受众分组管理的做法,人们还是可以和采用全开放策略时一样,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但由于将个人好友与工作联系人做了区分,可以对受众有更好的管理。

如果史黛西采用受众分组策略,她可以同时使用两个Facebook账户,一个只用于非常密切的朋友,另一个则对所有人开放。或者她可以调整隐私设置,部分发布内容就只分享给某些特定的朋友。当然她也可以和老板解释,她使用LinkedIn作为职业交流平台,老板可以通过LinkedIn联系她。

当然她要这么说,可能会得罪老板,因为她传递出来的信号是,她与老板之间只有工作联系,而不是朋友。这种想法非常普遍,最近千禧品牌咨询公司(MillennialBranding)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受访者认为忽视同事发出的加好友邀请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只能被动接受。

内容管控型史黛西还可以采用对分享内容进行管控的策略,这种策略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对受众进行分类管理,但要对发布内容仔细斟酌。如果采取这个办法,史黛西可以接受老板的加好友邀请,但她必须要对分享的信息和图片认真筛选,确保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史黛西还可以再细致些,限制哪些人可以给她的Facebook照片加标签(确保老板看不到任何破坏她个人形象的聚会照片),并监控朋友对她在Facebook上的个人介绍以及在YouTube上分享的视频加评论。但这就意味着,她已经无法利用社交媒体与朋友坦率交流想法了。

定制型如果想要同时安抚好老板,又让自己的Facebook内容更新保持个性和活力,史黛西还可以选择定制策略,同时对受众和发布内容进行管理。

比方说,史黛西可以将个人介绍页面做定制化处理,分别创建工作联系人列表和朋友列表,或者学习新闻记者、公众人物的做法,同时开不同的Twitter或YouTube账户,这样一来,就严格区分了工作受众和生活受众。这样既可以保持她在老板和同事眼里的良好形象,又能和朋友自由分享交流,好评恶评,想说就说。换句话说,她线上的关系正好反映了线下的关系。

②明确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

在对个人的社交媒体策略做出诊断分析后,下一步需要明确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评估一下自己的策略对于目标实现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我们的研究显示,在选择社交媒体策略时,有两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要明确以下哪个因素更重要:真实的自我表达,还是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其次,考虑一下是把自己的社交关系做区别处理,还是在网上混在一起。

自由表达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特别是年轻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真诚都是放在首位的。千禧品牌咨询公司做了许多调查,结果都显示,人们在工作中最看重能否真实地表达自己,其他都次之。正如一位评论员所说,人们的激励因子是“使命,而不是工资”。有一位受访者这么对我们说:“如果有人只是因为我在网上评论时说了粗话就不雇用我,那我也肯定不会为这家公司工作。”

如果一个人抱定这个信条,那他要么选择全开放方式,无所谓工作联系人还是朋友,要么选择受众分组方式,两类受众分别对待。

全开放方式的一个好处是,人们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展示个性和价值观,受众即使素未谋面,也能感受到充满个性的强大声音。还有一个好处是,个人生活与工作之间可以架起桥梁,工作关系可能因此得到提升。最后,全开放的方式简单,没那么多麻烦事:你只需要贴出自己喜欢的内容,不需要太多边界管理。

关于社交媒体应用的重要提示●不要完全回避社交媒体。在网络上留下“足迹”好处多多。事实上,如果你选择回避,其他人可能会觉得与你共事会存在隔阂。

●使用社交媒体到底是为了自我表达,还是要给人留下好印象。网上的隐私设置要根据具体的使用目的来定。

●上司比下属有更大的自由度来拒绝对方的加好友邀请。

●男性上司要求加下属为在线好友,如果被拒,通常反应要比女性上司更强烈。

●上司在要求加下属为在线好友前,应该考虑到他们之间的线下关系,如果他们在工作中一般不交流个人生活,那最好还是不要互粉。这会让员工在网上信息发布时可以多些控制权,感觉更有动力。

全开放方式并非没有缺点。从网络上收获的尊重和好感来看,全开放方式是风险最大的,因为一件很普通的事都有可能引起出乎预料的反应。

朱斯蒂娜·萨科(JustineSacco),这位公共关系总监无心之错所酿成的恶果是社交媒体领域的著名反例。她在Twitter上有170名粉丝,大多是家人和朋友,一天朱斯蒂娜发了一条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笑话,随后搭乘飞机飞往南非。在她飞行期间,一位博主转发了朱斯蒂娜的微博,等她降落在开普敦机场时,她已经成了全球热点人物,被贴上了各种不好的标签。结果公司开除了她,三年后朱斯蒂娜还处在那条未经思索就发出的信息阴影下,仍在为工作和生活回到正轨而努力。

再举一个相对常见的例子,有一位访谈对象说到她的上司对她发怒,起因是她的朋友在她Facebook上留言,恭喜她通过了一项考试,而这意味着她可能要辞职换工作了。

另一方面,受众分组策略则安全得多,因为你只和朋友、家庭成员,或者再有一些相处得很好的同事建立紧密的联系。采用这种策略,就只有个人生活中的联系人能够看到你在Facebook或Instagram等网站发布的信息并发表评论。这样的话,个人的职业声誉和隐私就可以得到保障。

但受众分组策略的一个缺点是,它比全开放的方式更麻烦,因为需要筛选联系人,还要决定好友群里接受谁不接受谁。碰上有些工作上的联系人向你发出邀请,如果你选择忽略,那就可能得罪人了。你给别人的印象可能会是,你对别人有所隐藏,在大家都强调透明的时代背景下,给人留下这种印象是不利的。

受众分组策略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时间长了,原来的分组可能很难维持。比如说,一个大学生设了个人的YouTube账号,她在上面分享一些真实视频。由于未来雇主还看不到这些,因此不存在风险。但几年过后,她的大学同学从事人事招聘工作,如果她不知道,没把那些大学拍摄的视频删掉,那么即使她使用了受众分组策略,也会遇到麻烦。

最后一点,尽管采用受众分组策略,个人形象失分的风险少了很多,但同样也失去了利用社交媒体广泛联系各类同事的机会。

留下好印象一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可能不是为了真实的自我表达,而是要牢牢控制好自己的形象。如果是这样,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面形象。这里可以有两种选择:1.内容管控策略,适用于需要将工作受众和个人受众相结合的人;2.定制策略,适用于需要根据不同受众区分和定制分享内容的人。

内容管控策略有许多好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让自己发布的消息正面、有趣、容易被社会接受,那么也就无所谓发布的信息是和工作有关,还是个人私事。一些单纯无害的帖子,比如“来看看这条可爱的小狗”,或者“阳光、海浪、夏日微风,假期我就喜欢在海滩上无所事事”,符合内容管控策略。内容管控能让一个人在职场更受尊敬,更受欢迎,而且管理起来也简单,因为只有一个个人主页或用户账号需要管理。

与其他社交媒体策略一样,内容管控策略也有代价和风险。首先,你若采取这种策略,实际上就已经排除了与职业联系人建立更加丰富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你从社交媒体中的受益也会因此打折扣。和前文提到的史黛西一样,你还需要对分享信息进行过滤,别人关于你的分享你也需要监控管理。

其次,你的朋友可能未必了解你的职业规范,也许会不经意间发布了与你职业形象不相称的信息、图片或视频。如果是这样,有人会认为你不够真诚。

发生这类情况,人们原本对你的敬意和好感就会打折扣,而相互间的尊重和好感有利于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团队奉献与合作精神的形成。在一个人所呈现的综合能力中,懂得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它有助于维系当事人正面的社会形象。个人对团队组织的心理认同、团队的包容与合作,乃至事业上的成功,都是以尊重为前提的。

如果你想避免内容管控方式的缺点,那么可采用定制策略,把受众按照工作联系人和私人联系人进行分类,信息发布因受众而异。你针对不同受众定制在线内容的能力越强,那么闹笑话、得罪人的风险就越小。

在所有社交媒体策略中,定制无疑是最复杂的,但也是最有可能在职场中赢得尊重和好感的。它使人们可以超越严格的工作联系,将一些个人元素纳入网络社交,从而建立更加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因为定制策略要求小心谨慎地管理个人形象,所以能得到尊重,增加好感。

但是,定制策略的一个很大缺陷是,人们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监控发布的内容和受众。它要求用户能调整默认模式(网上默认的是“全开放”模式),并根据变化发展,不断修改隐私设置。

③评估社交媒体策略与职业环境的适配度

你还需要评估一下,自己偏爱的社交媒体策略是否适用于职业环境,这当中包括和企业文化的匹配度,以及特定行业及职业的规范和要求。

在某些工作环境中,比如硅谷的初创企业或创意产业,人们普遍接受甚至希望员工分享个人信息。通常着装方面,休闲即可;个人发布消息是业内惯例。(话虽如此,即使在创意产业,发布客户信息很多时候仍然是受限的。最近一位广告公司的经理人发表博文,谈了她丢饭碗的经历,原因是她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在办公室里聚会庆祝签约新客户的照片,虽然她在Instagram上的粉丝不多,但披露客户信息是不被允许的)

小公司的客户也会希望公司老板有一定的透明度。我们采访过一位小型软件公司的企业家。他说:“客户在与公司建立信任关系时,实际上关心的是平常工作领域之外的东西。他们把宝贵的数据交给我,所以他们希望对我了解更多。因此,我的Facebook页面和我养的那条会跳舞的狗能让客户更放心。”

而在其他行业或职业领域,审慎小心是常规。有些组织安排新成员学习工作规范,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从合适的着装、得体的语言,到做事小心谨慎,确保数据安全。

除了政府、军事部门和情报机构外,还有许多职业领域不适合采取全开放的社交媒体策略。医院和医务人员在发布信息时,需要考虑一下是否会间接地透露患者信息,因为这有可能违反了隐私保护规定。一些餐馆的服务人员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客人小费给少了,事后被炒了鱿鱼。一些教师也因为发布了不适合学生浏览或不符合教育职业规范的信息而被学校开除。

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策略

随着雇员、职业经理人在网上互动越来越频繁,管理好公私界限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对于全球化的工作团队而言,社交媒体有助于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联系,因为它能让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团队成员分享工作和个人信息,建立有助于提升团队活力和工作绩效的沟通渠道。

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关键是要制定一个网络领域的边界管理策略,既提升你的受尊重和受欢迎程度,又不会弄巧成拙、反受其害。

虽然可以有多种方法来管理社交媒体上的受众群体和信息发布,但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全开放策略最简单,但容易出纰漏;受众分组策略最安全,但会让人们无法充分享受社交媒体的益处;内容管控和定制策略最复杂,需要技巧和精力,但仍做不到万无一失。

最后,请记住事业和人生的舞台一直在变,你的网上联系人会增加,工作可能调整,甚至跳槽、转行,之前对网上受众的细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变得不再合适。比如说,之前的平级同事可能成为你的下属,也可能成为你的领导。有鉴于此,你需要更周全地思考如何管理好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在社交媒体的新世界里完成自己的激励与参与目标。

翻译:彭建辉

即刻扫码,加入企业家交流圈虽然可以有多种方法来管理社交媒体上的受众群体和信息发布,但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

作者简介:南希·罗思巴德,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School,UniversityofPennsylvania)DavidPottruck管理学教席教授。

原文SocialStrategiesforBetterWork-LifeEngagement载于IESEInsight杂志,经西班牙IESE商学院授权刊登。如需阅读原文,可登录www.ieseinsight/review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