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影响农村彩礼的因素研究

影响农村彩礼的因素研究

时间:2024-10-27 02:40:16

摘要

研究表明,7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的婚姻支付一直呈不断上涨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农民的婚恋择偶渐渐成为十分困难的事,农村的婚姻支付成本越来越成为一些男方家庭择偶时的重要难题,而婚姻支付成本中,彩礼的持续攀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地方甚至产生了畸形的彩礼支付形态[1]。当前对农村彩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彩礼的形式,彩礼退还的法律依据,天价彩礼等方面,对影响彩礼的因素分析较少。本文以河南省A村为例,经实地调查,发现影响彩礼的因素有阶层、家庭结构、学历、地理位置等。

关键词

农村彩礼;家庭结构;社会阶层

问题提出

一个村庄的择偶和婚姻问题可以折射出这个村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全貌,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在一个自由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所组成的连锁体系即对调查地点的彩礼状况进行调查,对影响我国农村彩礼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深层产生机制,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彩礼的社会意涵及其在转型期的农村社会所经历的社会流变。

调查地点介绍

本次调查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A村,距县城约10公里,是北方地区非常普通的平原村落。A村人口约1500人,是一个纯粹的农业村落,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农业收入已经满足不了村里人的需求,于是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大多外出打工,甚至一些妇女也会在闲暇时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笔者从A村中抽出了100户人家作为调查。

影响彩礼的因素

(一)农村阶层与

彩礼彩礼是有阶层性的,不同群体中彩礼也有很大不同[2]。本文以经济条件为主要标准,将A村村民划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是富裕家庭,以包工头、经商者以及教师等为主,在村里地位和声望较高。第二阶层是普通阶层,包含了A村的大部分普通村民。第三阶层是贫穷家庭,数量较少,包括少数残疾家庭。第二阶层人数众多,他们的彩礼状况相似性较大,在5万到10万之间。这里重点分析第一阶层与第三阶层。

首先是第一阶层,这一阶层都较为富裕或者社会地位较高(教师),他们支付的彩礼有两种极端,第一是支付的彩礼很高,出的起女方要求的彩礼钱。第二是彩礼很少,因为女方看中的是未来的潜力。其次是第三阶层,这一阶层都比较贫穷,分两部分,一是身体正常的贫穷家庭,二是少数身体残疾或智力有问题的人。对身体正常的人来说,男方家庭条件不好,只能用高昂的彩礼在婚姻市场中寻找资源,在支付高昂彩礼后,男方家庭愈发困难,陷入恶性循环。另一部分是残疾人士,他们要么打光棍,要么支付较少的彩礼,寻找与其相似的人群。

(二)学历与彩礼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后,A村上学的青年人数不断增加,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也逐年递增,学历对彩礼也有很大的影响。高中与大学(专科以上)是一个分水岭,对高中或初中学历的青年,每年春节务工回来,是相亲的黄金时期,他们很快的相亲、定亲、甚至结婚,彩礼按照村里的正常水平给付,或者高于正常彩礼水平。而对于上大学的这部分青年,在他们上学期间,基本上没有人介绍相亲,而毕业后,如果他们在大学期间谈过女朋友,毕业后就会正式定亲,彩礼也会比正常人家少,因为两人比较熟悉,一切都好商量,可以视男方家庭情况而定,感情较好的话,女方家庭也会接受较少的彩礼。

(三)地理位置与彩礼

这里的地理位置主要以县域和省域为分界。A村所处D县,是一个贫困县,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很多外地人都不愿意嫁到D县来。以往A村的婚姻圈主要在县域内流转,距离近,双方都比较熟悉,彩礼水平也很清楚。但近些年,A村与外县甚至外省的人通婚的比例在不断上涨,虽然整体比例还很小,但数量越来越多,以上过大学的青年以及外出务工的青年为主,他们接触到了大城市的生活,认识了外县或者外省的人,带回来结婚也变得不在罕见。而且A村人都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如果男青年从外面带回来一位女性,是有本事的表现,所以很多上过大学的男方家长,都鼓励男生在大学谈恋爱,从外地带回来一个,有感情基础,可能会省很多彩礼,结婚的概率很大,不像相亲那样容易分开。

结语

彩礼作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这对于研究农村婚姻家庭提供了一种很直观的方法。而且笔者发现彩礼功能已经从表达性向工具性异化,再也不带有一点人情味了,变成人们索取巨额财产的一种便捷手段。这为研究当前整个社会的风气,社会道德,人们的价值观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未来中国农村的彩礼依然会居高不下,甚至步步攀升,它所带来的关于农村婚姻质量、农村光棍等问题也会越来越加剧,彩礼问题将成为一种对农村、农民影响越来越深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栗志强.性别比例失衡背景下的农村男方婚姻支付--对豫北H镇的调查[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2]王沙沙.转型时期农村彩礼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