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道德的内涵及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人们普遍地将大学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类。认为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精髓。要搞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仅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还要明白大学校园文化有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自身特征。尤其是从功能特征方面来看,大学校园文化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塑造理想与道德情操、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磨炼师道示范与治学精神、培养团队与合作精神、孕育科学与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三个部分构成。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赖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道德社会价值正是通过道德功能加以实现的。
3.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道德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二者之间互为促进、互为作用。总结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的必要性如下。
(1)有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校风和办学软实力的体现,展现学校的魅力和内在竞争力。校园文化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可以唤起青年一代的高尚、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激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与学校的德育建设,校风、学风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有机结合,可以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
(2)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学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则会形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环境。尤其是当前,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对现代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够高度重视的。只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适时而有序地引导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学生追求健康向上、高尚的精神生活,是抵制消极有害的精神生活的必要手段。
(3)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全面发展。校园文化重要功效在于熏陶和感染,而这种效力的价值对于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教育而言,学校不仅要提升他们在学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大学教育的“育”人也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通过大学教育就要走向社会,我们要交给社会的是一个合格并且优秀的“人才成品”,而不能是“残次品”。因而,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道德水平。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辩证渗透关系
1.高职院校文化是加强道德培养的最佳载体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文化是德育的载体。面对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信息与观念的多元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种种新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真审视和构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的新理论和实践问题,立足校园文化这一最佳载体,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可以推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德育工作效果。首先,通过创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充满活力;其次,通过各种问题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文化精神育人的目的;然后通过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建设营造一种“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真正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
2.高职院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目标
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同时学校德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着校园文化。
一是高职院校德育净化校园环境,是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根本保证。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起着熏陶、引导、激励的作用,作为学校内部的心理环境对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友爱求真的学生群体,与高职院校浓厚的教学、科研、技能创新相融合,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及浓厚的科研氛围,净化了校园文化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科学与道义的崇尚,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对祖国与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二是高职院校德育决定着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促使校园文化充满时代特征。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生素质培育的关键。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高职院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向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低级、腐朽的精神文化垃圾,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使校园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富有时代特征。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有较强的互补渗透关系
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受各类前沿文化的影响,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同的高职院校的师生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的知识、技能一届届往下传承,从而形成特定的思考模式、处世规范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同一个学校的师生之间会形成很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形成特定的校园文化,形成一致的道德评价体系、价值标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反作用于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因而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交相呼应,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形成了互补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策略
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团学组织工作和国内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我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策略思考如下。
1.校园规划理念
目前,高职校园的基本特征是“校园城市化,校园建筑趋向一体化,校园功能趋于综合化。”在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十分明显地凸显出校园职能的社会化,校园内后勤服务体系的社会化。这就要求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要创新,要适应这种模式的转化。创新主要包括规划理念的创新,规划立足点的创新,投入观念的创新以及功能分区理念的创新等。校园的社会化也要求校园建设规划时不能再搞“校中校”的规划与设计,而要从更高的站位,从校园总体发展的角度来规划和设计生活区、后勤区;还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城市的发展情况,从结构优化与功能分区的角度来规划设计。以往,人们常强调设计的流派风格,而如今,设计者更应该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和校园原有风格的同时,强调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教育与教学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诸多元素与环节。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建设规划和设计,自然就把教室、教学楼和教学区作为重点。而现在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仅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课堂外的教育。所以,与之对应的校园规划和设计,就应该注重教学空间和非教学空间,内、外部空间的联系,注重校园、校舍自身与社会大环境的联系等。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风格、品质,不仅体现特定的文化性、艺术性、创新性、地域性等特点,还要注重优美环境的设计,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和精美的艺术风格。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还应具有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突出公众参与理念,人文关怀理念,在设计和规划中突出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2.校园文化营造
校园是每个学生放飞梦想的地方,是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的热土。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给每一位学生带来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记得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中漫步的情景,记得与同学们一起在体育场上挥洒汗水,在绿茵地上仰望苍天,在教室里激扬文字,在舞台上放声歌唱、翩翩起舞的那种豪迈之情;走进的古香古色充满书香气息的图书馆内,沉醉在书海的世界里,那种静谧、美好让你悠然升起神圣的敬畏感,享受追寻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怀;一方池塘,一缕垂柳,一袭芳香,让我们感受那沁人心脾的清新芬芳。在这样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孕育希望,放飞未来,多么美好,让人憧憬向往。教室内,走廊墙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还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师生人际交往氛围。在营造“博学、至善、人和、景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时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校园文化并内化为行为习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心灵与智慧成长的过程。学生各种意识、修养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内化为精神世界的营养。所以,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必须根植于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土壤中,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优化社会、校园、家庭环境,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文体、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而潜移默化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活动可包括各种文化活动:专题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各种征文比赛、读书活动、运动会、学术报告等等;社会实践活动: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行业、名人访谈等;社团活动: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社团组织,支持引导社团组织开展交流、比赛、展演等活动,加强老师的指导和培养,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发展兴趣为特长,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树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引导学生多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包括宿舍文化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心理测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教育引导,不断践行反思,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个人道德素养,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2)以校风建设为核心,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层次。校风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校园文化应该就是校风即学风、考风和教风。良好的校风会优化学风、教风和考风;优良的教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严肃的考风;良好的考风是良好教风和学风的体现和正向反馈;良好的学风互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者体现了一个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德育状况,彰显着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念、理想生活信念。
(3)营造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可陶冶着师生的情操,影响提升师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的层次。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一代代师生传承、发扬,可以说,全体师生共同担负着创建、维持、更新和有效传递校园文化的重任。老师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严于律己、亲切爱生的人格魅力促成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全校共同的价值标准、高尚信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教育中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可以通过形式多样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传导内化德育品行。
一是宣传教育。以报告、讲座、媒体宣传等形式宣讲政策形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创新形式,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结合,使宣传教育入脑入心,真正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
二是网络宣传。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地球成了地球村,大学生更是网络达人,一刻也离不开网络和手机,在这种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要依托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重在智能化的投入,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的校园,实现网络管理和教育。可以通过网络设计、比赛、宣传片制作等形式开展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网络。让学生在网络畅游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是充分发挥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介的作用。让学生随处能看到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和感人事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以时刻提醒学生把修身养性作为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
四是办好校报、校刊和广播电台。让学生能通过好作品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自己好的文学作品和先进的事迹也可以发表宣传,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