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与机器人对话的深远意义

与机器人对话的深远意义

时间:2024-10-27 07:41:37

2016年5月,《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硅谷新工作:机器人作家。“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诗人、喜剧演员、小说家和其它类型的艺术工作者,去帮助快速成长的人工智能产品塑造其个性。”《华盛顿邮报》的ElizabethDwoskin这样写道。苹果公司的Siri、微软的Cortana以及亚马逊的Alexa都有待进一步塑造个性,(也许还包括刚刚发布的谷歌Home,它是亚马逊Echo的竞争对手。)还有更多的公司在不断开发带有众多个性的机器人,比如能与病人讨论医疗条件的“护士”机器人、甚至能教人冥思的“大师”机器人。

这些产品是令人兴奋的,以及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仅仅是十年前,与计算机程序交流的可能性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但是,这一切都是基于我们曾经更古老的梦想,早在科技赋予计算机个性之前,企业就开始使用吉祥物来赋予品牌交流的能力。上世纪70年代,陶氏化学公司的“擦洗泡沫”告诉消费者“你不用工作,我们来干”;80年代,加州葡萄干的广告是“我听到葡萄在歌唱”;Pillsbury从1965年开始就创造会咯咯发笑的饼干、面包卷和点心形象;FrostedFlackes自1952年开始使用老虎Tony的形象来吸引小孩子。企业创造这样形象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消费者偏向于关注看上去有人格特征的产品。

你当然没法和老虎Tony或“擦洗泡沫”说话,你只能观看他们自己“说话”。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单向交互,营销学者会称之为“拟人化品牌”,能够给公司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这其中最明显的是它可以提高品牌忠诚度。在2010年发表在《消费者心理学》的一篇论文中,心理学家JesseChandler和NorbertSchwarz发现,消费者不太可能去替换掉他们认为有拟人形象的产品。更进一步的是,带有人格倾向的品牌会以微妙的方式影响使用者。在2008年由三位营销与心理学者发表在《消费者研究期刊》的一篇文章中,他们发现使用Apple产品的用户变得更有创造性,经常观看迪斯尼频道的人变得更加真诚。听起来很奇怪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把他们的产品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这些效应是否会同样出现在可对话机器人的世界里?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一旦产品能够和你双向对话,这些效应会变得高频而强烈。在2013年的科幻电影《她》中,一个简单的对话机器人就捕获了一位失恋者的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更多带有各种个性的有趣机器人,而它们会给品牌主带来更加真实和拟人的品牌形象。Facebook正在着手推出可以解答客户购买疑问的产品机器人;越来越受欢迎的办公室在线聊天应用Slack,推出了友好而可训练的智能助手Hoawdy,它可以帮助你安排会议室,订午餐等。物联网正在把更多的可对话产品引入家里,我们现在可以询问亚马逊Echo天气,以后我们也许可以和烤箱、台灯、车库门或者电视机对话。

与机器人产品对话有什么深远意义吗?即使我们不与它们谈论自己的生存焦虑,它们的个性也会影响到你。除去产品的多样性,机器人产品必定会各有不同、独特而难忘。苹果的Siri已经有一个独特的个性:她有用、能及时响应,但同样会在你不守规矩时尖酸地讽刺你。据估计,美国人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高达4.7小时,如果Siri什么时候变得尖酸刻薄,那Siri的重度用户们是否会在他们的往后生活中也变得尖刻呢?

来源:《纽约客》杂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