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流量的未来

流量的未来

时间:2024-10-26 01:28:48

流量就是时间,而时间就是利润,所以流量分配的变迁最终一定会重构商业格局。

互联网流量的史前时代

在互联网真正到来之前,所有流量都是线下的,而流量分配的手段极为传统,比如广告、品牌等。所以在那个时代才有很多企业不惜冒风险也要获得央视标王的机会,标王冒险的背后大家争的其实就是流量。当时的流量获取方式都相对传统,传统媒体、路边的折页促销都可以看成是流量的获取方式。

互联网重构了流量的分配方式,进而重构了与此相关的商业模式与格局。站在流量入口角度划分的互联网发展阶段大致分为WEB时期、APP时期和移动社交网络时期。

在WEB时期大致经历了内容匮乏阶段、内容充足阶段和到现在的内容过剩阶段。WEB时期的任何阶段最大的流量入口依然是搜索引擎,以Yahoo、Google和百度为首的搜索引擎几乎囊括了这个时期的70%以上的流量,剩下的才是网址导航、社交网络等流量入口。

自然而然,这段时期针对搜索引擎的获客方法就成为了主流,包括付费的获客方式,如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以PPC模式为主,在营销方面也有一个特指名词SEM(搜索引擎营销),其实这个词应该包含了SEO和PPC,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营销领域将SEO和SEM并列对待,SEM成了PPC的代名词,也仅指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品牌专区(百度特有的叫法)等一类专门在搜索引擎中付费导流的营销方式。

随后是APP时期的出现,APP的出现和盛行,毫无疑问抢了不少WEB站点的风头,一时间有WEB站点的企业和个人蜂拥而至地做APP,APP的数量和沉淀的可消费内容、服务也越来越多,网名的使用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随时随地的消费内容和服务,手机显然比笨重的PC更具优势。

最后是目前的移动社交网络时期,由于中国微信是最大的社交APP,因此形成了一定的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用户市场(9亿多用户),微信又是中国最大的社交APP,音儿形成了一个围绕微信的流量生态,营销人则也对此块蛋糕磨刀霍霍,跃跃欲试。

当前流量的趋势

我们知道,很多场景下电视上播一条广告其投入产出比相比较微信或者百度推广的效率是相对较低的。这种流量的引导能力,再加上后面所需要对接的“内容”(比如游戏、电商)提供能力事实上正是现在互联网巨头商业模式的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趋成熟,有两个趋势非常明显:一个是流量的分布越来越集中;一个是流量的获取越来越困难。

前者带来的负面效果是中小互联网厂商很可能越来越难以独立存在,后者则让现有的互联网厂商越来越往线下发展。比如说,阿里和京东等,纷纷都在努力获取线下的流量入口。这两者其实是互相关联与促进的。想象一下,如果最终线上流量都在几个巨头的覆盖之下,那要想增加流量要么从另外的巨头那里拿,要么就只能开辟新的来源。而巨头的流量通常有其牢固的支撑,因为当下的互联网用户增长率不断降低,人口红利不断减退,因此增加新的流量很困难,所以只能进一步走向线下。

而所谓线下统一可以抽象为不使用手机或者必须使用手机之外的东西才能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流量的本质其实是用户使用时间)。正是在这个视角下,摩拜这类企业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价值。据此类推无人电商等本质上扮演的是类似的角色。这些场景之所以被统一称为线下,是因为他们所需要完成的场景,不能只靠手机完成,或者说手机之外的部分可以产生更好的体验是竞争的关键点。即使技术不发生太多变化,这类场景也还不少,比如大屏(电视等)的场景就属于不需要使用手机的场景,而共享单车则属于手机只扮演配角的场景。

如果没有技术变迁,流量就会沿着上述轨迹发展,一是有流量的彼此进行归并,一是持续向线下发展。但对于流量而言最大的变数其实是技术革新,尤其是交互方式的革新。

互联网本身也在快速进化,一是从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1.0时代进化到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WEB2.0时代,正在进化到以智能媒体为代表的WEB3.0时代;二是从产品竞争到平台竞争再到生态系统竞争;三是市场竞争从中心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再到广大的农村市场,从国内市场再到国际化市场,基于这些变化,流量拓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式。

当下流量的主要拓展手段

互联网本身也在快速进化,一是从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1.0时代进化到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WEB2.0时代,正在进化到以智能媒体为代表的WEB3.0时代;二是从产品竞争到平台竞争再到生态系统竞争;三是市场竞争从中心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再到广大的农村市场,从国内市场再到国际化市场,基于这些变化,流量拓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式。

第一,生态系统成为流量拓展和竞争的主要形式。目前,互联网领域已经形成腾讯系和阿里系两大生态系统,百度系的生态系统也正在努力打造中,字节跳动、滴滴、美团系等正在努力打造属于自身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和平台通过收购等方式不断拓展流量新空间。

第二,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无论是信息流平台还是电商平台都在努力抢占更多的用户,一是在获取城市核心用户的基础上,不断在三四线城市拓展农村用户,如快手、火山小视频、趣头条等;二是大力拓展另外的五分之四的国际市场,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在国内互联网用户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腾讯、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等纷纷出海拓展国际市场。

第三,通过O2O实现线下和线上的互动。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并大量收购和投资传统实体零售商,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把线下流量有效地导到线上去。而腾讯也不示弱,在快速布局线下实体店的同时,大力支持小程序的发展,以把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有效打通。

第四,技术剩余流量的争夺将更加重要。将流量转变为直接收入已成为行业最技术化的工作,不仅谷歌、百度,包括门户网站的客户端、新上市的奇虎360,流量变现都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在黄金广告位不断涨价的今天,充分挖掘与发挥占80%流量的剩余流量(也称库存流量),不仅是网站进一步提升营收水平的关键竞争领域,也是广告主寻找合理成本流量的必然需求。广告主方面,则由于这部分流量非常零碎,没有充分的技术支持,很难将这部分流量利用起来,也不太重视对这部分流量的挖掘。对于网站来说,若想实现将正确的流量卖给正确的广告主,并实现收益最大化,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流量与资源匹配(精准广告技术),另外一个就是充足的广告销售机会。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会越来越重要。

技术变革成为流量拓展的最核心利器。目前,在技术快速变革的推动下,门户网站正在衰落,而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媒体正在成为主流,并正在成为流量拓展的主要手段。而未来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技术有很大的可能成为流量拓展的新手段。

广告技术公司PubMatic的报告显示,通过技术平台进行优化后,库存广告平均每千次有效展示费用在最近5个月内都有明显增长,并比2010年1月份的最低点上涨了35%。

第五个方面,小内容正在成为趋势。微内容跟小内容怎么区分?其中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微内容是个人间沟通的信息,或者拍了一个UGC,微内容本身脱离了人和人之间的关注关系、好友关系之后它的价值非常小。其中还包括小程序,体量比较轻,不需要发挥太多的精力和资源占用。小内容非常不同,小内容有沉淀价值和媒体价值,小内容的商业价值也会比微内容更高。再来看信息流自媒体,大量的PGC小型内容提供者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了价值。短视频领域,也有非常多的组织者以新的形式把这一些内容组织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小内容正在成为微内容的第二个阶段。

用户“刷”的行为,有两种主要的流向,一种是靠朋友社交关系组织起来,因为朋友喜欢的内容往往可能是你喜欢的内容。一种是你没有朋友圈,但是大数据能够知道你可能想看什么,想学习什么、想玩什么,然后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大数据推动了小内容前行。

未来流量的重构点

流量的本质其实是用户的使用时间,而使用时间的重构会依赖于终端的变迁,终端的变迁则主要和人机交互方式有关。一旦人机交互方式发生变更,那么整个流量的分布和流动方式就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则正处在一个交互方式马上要发生变化的临界点。

当前整个流量分配是基于鼠标和触屏的,这上面的游戏规则其实与语音交互等有着本质差异。

假设类似Siri这样的人工智能助手高度成熟,那可以比较同样是购物在语音交互和触屏下会有什么差异:

在触屏的方式下,显然会延续现有的方式,先是启动购物的APP,然后要么浏览要么搜索,在此之后完成从下单到付款的一系列步骤。

而语音交互与此有根本不同,如果按照上述的步骤来,那使用场景根本就不会成立。所以更理想的状况是要么一句话就可以搞定,如买牙膏等标准品,要么就需要独占整个手机,全面了解所有个人偏好,然后把需要检索的内容缩减到三句话以内,比如第一步是帮我推荐一款加湿器,第二步第一排第二个。只有如此语音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流的交互方式。

如果把现有的基于触屏的交互方式和语音交互拉一条发展曲线,那么在一段时间内语音交互的使用率会远在当前交互方式下面,但随着交互方式的成熟和智能程度的提高,未来某个时间很可能迎来一个拐点,在那个拐点上语音交互上的流量与现有交互方式持平。

假设说这种拐点到达,那会发生什么?这个时候作为中间层的系统提供商影响力会进一步加强,而作为应用提供方的各大互联网厂商的话语权会被削弱。

因为在语音交互的场景下,理想状态下电商这类“内容”提供方,就是数据来源和服务,并没有露出的机会。这和之前的微妙差别是在当前的架构体系下,电商企业是独立于系统的,所以能够自己确定推荐的方向,对交易是有根本性影响的,但在语音交互的体系里,最合理的方式是系统对此有决定权,否则一旦交互变得冗长,那就根本没法用。

这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分工也不是单纯的影响力变化,而是牵涉本质的利益重新分配。上面这种利益分割的本质性变化,最终会拖慢整个语音交互的落地进程,这非常复杂,不单是技术问题。

跳出来再看一下,Siri这样的产品一旦跨越临界点,那流量的分布会是怎么样?

这时候Siri如果只有一个,那无疑的掌握Siri的企业可以拿到几乎所有线上流量,但短时间不太可能这样,更可能是Siri这样的产品有多个并且同时存在。

那么就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场景,足够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与Siri类似的产品,而无法完整打造自己Siri的公司则依赖于第三方。也就是说有全套体系的产品公司会有自己的流量,第三方技术提供者会有另一部分流量。电商这类“内容”提供者反倒是会变得比较弱势,到它那里的流量会变得没有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巨头高度重视类似智能音箱这样的产品,不管是百度还是京东,或者是科大讯飞,都打造了自身的智能音箱产品,智能音箱本身的价格并不高,能够获取的利润想象空间也不大,但是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智能入口,从而影响流量的分配。

商业模式的重构与利益冲突

互联网虽然并非无所不能,但它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商业模式,同样是出售硬件产品,互联网企业能够通过后端变现,而传统企业则很难做到,那在定价和主动权上前者则会有明显优势。

而上面说的流量变化一旦发生,那么很可能对现有格局产生颠覆,而这种颠覆则很可能从商业模式的变化开始: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经历过三种主流商业模式:

一种是经典的卖货模式,比如我生产电脑,你付钱,我把这产品卖给你。

一种是提供服务/授权的模式,比如提供云服务/Windows授权。

一种是后端变现的广告模式,比如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广告。

未来并不一定会出现新的模式,但是多种模式的融合可能会变得更加典型。

短期来看,语音交互并不会在手机这样的主战场上一举击败传统的交互方式,而更可能在智能音箱这样的新品类上站稳脚跟。而这时候就需要新的产品提供方打造体验良好的产品,并把它销售到用户的手中。这个时候作为产品提供方并不会真的愿意变成传统的PC厂商,而会希望自己对产品中的系统有一定主导权。这样一来产品公司最典型的诉求就是卖货的同时,把后端也做了,至少自己会做一部分。

形象地讲,就是所有做前端的公司(产品)都会有把后端(电商等)的利益拿到自己手里的冲动。而所有做后端的公司也都会有自己向前端进行延伸的冲动。这两种冲动会形成复杂的博弈,这会变成事实上阻碍产品落地的力量。

在过去不管是PC上还是手机上,发展过程与此不同,而是下面这样:

1.划时代的新硬件产品出现,这时主导者是硬件厂商。

2.硬件产品上形成统一的软件抽象,这种软件抽象过去主要是操作系统,未来不一定。这时主导者仍然是硬件厂商。

3.软件平台随着应用和数据的增加(其实还有用户习惯),用户和硬件厂商变得没有选择。主导者变为软件厂商。

4.硬件产品变得高度货品化,竞争激烈,利润逐步降低。硬件厂商丧失利润空间。

至少在PC和手机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模式几乎完全不走样的变成了现实。在这个模式里面,小的变更是第二点上原来是微软的licensefee模式,最新则是Android的开源模式。

所有这些场景下,硬件产品同后端的软件是可以分割开的,只有苹果是把两者绑定在一起的。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完全打造一套自己的软件生态,对于硬件厂商而言通常比较吃力,而如果这种巨大投入不能换成产品的附加值,反倒是成为产品体验的减分项,那是得不偿失的。

这时候硬件厂商的选择是:要么冒上一定的商业风险,软件上尝试自己主导,但失败风险很高;要么就重复上述的模式。

把这话题进一步延伸,我们会发现在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上都存在着同样的结构性机会。都需要回答谁做硬件,谁做软件这样的分工问题。新式产品公司显然的会偏向融合两者,这种融合一旦成功,这种公司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卖货的产品公司。一旦一个产品公司有上述想法,那就很难和巨头合作,这会为第三方的技术提供商创造机会。

总之,流量的未来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在流量的拓展和商业变现上都可能出现变化。

过去的流量分割格局已定,而新的流量分割关键在于新交互方式的落地。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影响新交互方式落地的会越来越变成商业利益的博弈。

李智勇声智公司副总裁

责任编辑:向坤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