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童装产业园在织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但他们不愿意躺在父辈的劳动成果上度日,而是独立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事业。相对于“富二代”的标签,他们更愿意被称为“创二代”。
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现代服务业……织里这座浙北小镇,除了纺织服装产业的不断升级,在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上,也不断涌现出杰出代表,成为推动织里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从纺毛线到纺“金线”的华丽转身
2017年夏天,浙江东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鸣锣上市。沈新芳和沈晓宇这对父子第一次站在一起“敲锣”。17年前,父子俩创办的企业还只会织衣服,而如今却成功转型“纺”起了全球一流的超微细合金线材。
东尼电子的前身是羊毛衫厂。2001年,沈新芳和儿子沈晓宇创办了“大朝针织”的羊毛衫厂,在国内服装产业低迷的情况下,大朝针织凭借对制造工艺的严苛追求,仍保持着4%的年产值增长,成为了许多知名品牌的定点供应商,产量从原来的几十万件增长到120万件,销售收入也有数千万元。
在沈新芳身上凝聚着一种“工匠精神”。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感染下,儿子沈晓宇在一趟韩国之行中萌生了转型做合金线材的“叛逆”计划。事实上,这也是对父亲制造理念的传承。
“2005年,我去韩国洽谈业务时首次接触到超微细合金线材,行业发展前景等众多因素触动了我想试一试。”沈晓宇说,当时得知这一线材进口价格高昂,身在国外的他顿时有了要为“中国制造”争口气的想法。为此,企业必须要面对一场跨行业的“智造”转型。
相对父亲沈新芳,沈晓宇更加沉默少言,但他的认真钻研精神却让沈新芳决心支持沈晓宇的企业“转身”计划。沈新芳说,办羊毛衫厂时沈晓宇就负责产品研发、工艺把控和市场开拓。“我就喜欢做研发,哪怕现在,也是我亲自在抓研发。”沈晓宇说。
从后来全球服装制造产业的变化形势看,从相对失去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自动化的电子制造产业,沈氏父子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
金刚线是用于高端手机显示屏加工生产的合金线材,国外的竞争对手制造这一产品已经细到0.1毫米,而东尼电子竟然做到了0.06毫米,奇迹诞生的背后是东尼电子秉持“智造改变未来”的企业精神。目前,企业已成为苹果、西门子、泰科和ABB等世界强企的核心供应商。
虽然如今东尼电子已经功成名就,然而在创业转型之初也遇到了许多难题。为了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东尼电子自主研发金刚线的自动化生产线,总经理沈晓宇在上海与研发团队闭门不出数月终于制造出东尼电子的原装设备,每套成本仅为70万元人民币,而引进同等水平的日本设备则要500万元。
在“智造”提升中,企业一方面精打细算,另一方面却十分“大方”。近年来,企业在智能制造平台搭建上的投入已达4800万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塑‘中国制造’竞争力是每一家制造企业的责任。‘智造’改变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生产线更加足智多谋。”沈新芳说。
继承父辈终觉浅创业打拼方为甜
总部坐落于织里的珍贝羊绒,算得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其产品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多个地级市,拥有600多家店铺,年销售额超5个亿,是全中国羊绒品牌的主力军之一。随和憨厚的邱小永就是珍贝的接班人,同时也是贝盛光伏的创建者。面对父亲邱金元创立的珍贝,邱小永并不满足于守成,还是选择了“另立门户”。
2008年,邱小永到浙江大学总裁研修班同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厂实地考察,认为这是不错的商机。2009年初,通过二十几次的扬州之行,邱小永和晶澳接触,并最终落实技术团队。2009年6月贝盛光伏正式成立。2010年8月50MW量产突破,可以生产125单晶,156单多晶。同年,收购组件公司创盛新能源。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贝盛的产值就已经达到1.5个亿,超越他父亲邱金元经营二十几年的羊绒产业。
很快邱小永在2011年初又上马二期工程,投资4个亿,增加引进新的5条生产线。由于2010年在德国市场带动下,以及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导致产能跟需求不匹配,加上又遇到欧债危机,2011年从一季度到三季度,电磁片价格跌幅将近70%,光伏产业陷入低迷期,邱小永遇到事业最艰难的时候。
如此局面,邱小永不是没有想过放弃,但是这好几亿的投资怎么办?团队怎么办?邱小永开始体会到一种责任。“创业初期,我把创业团队人才齐聚到湖州,这是一种责任,创业阶段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低谷的时候,我不能放弃,因为对团队有承诺,一旦放弃,就是对团队的放弃。企业最终是属于社会的,我叫它社会责任,这是创业中最大的一个收获。”
面对危机,既然不能退就只能前进,邱小永开始积极应对,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对企业管理和市场进行创新。在连年亏损的情况下,贝盛逆势而行扩大海外市场布局,设立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三个分公司,并在2013年欧洲双反案中最终成为应诉企业顺利拿到配额。2013年,贝盛海外出口额由2012年的五六百万美金增加到两三千万美金。同年开始,光伏行业整体转好,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贝盛扭转亏损局面,逐步开始产生利润。2014年邱小永投入新能源开发产业,运用自己的光伏产品和技术开发应用市场。
2016年8月成立浙江贝盛控股有限公司,下设浙江贝盛光伏股份有限公司(电池片)、浙江创盛光能源有限公司(组件)、浙江贝盛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电站)等9家分公司及鹿特丹等2家全球物流中心,公司总资产达到11.12亿元。
短短几年来,从赚得最多到跌得最快,让邱小永最真实地感受到创业的不易,也让他学会残酷竞争下的生存之道。他一直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总是这样告诫员工:工作中无小事,只有你努力去做好每一件小事,那么所获得的回报往往是惊人的。
守护“百年阿祥”
在浙商博物馆有一本极富传奇色彩的电话本。电话本字迹歪歪扭扭,有数字、有图画、还有各种符号,看起来就像是一组组神秘代码:比如烟囱代表分管工业的领导,汽车代表交通局的领导,手枪代表公安局长,一头羊代表姓杨的朋友……
电话本的主人叫潘阿祥,是织里镇浙江振兴阿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没读过书、也不识字的阿祥自创了这套“象形文字”,用特有的方式和外界联系沟通。
潘阿祥是众多草根浙商最鲜活的时代缩影。靠20万元借款,这位太湖边长大的农民用了20多年时间,硬是把一家小工厂打造成了一个涉猎铝合金型材、亚麻纺织、装备制造、混凝土等产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2017年,阿祥集团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纳税达1.2亿元。
如今的潘阿祥已近古稀之年,他的女儿陈丽红读完国内大学后到英国攻读硕士,儿子白洪华也在英国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
“像父亲这样的商业奇才只有一个,我们能守住这份家业就很不容易。”陈丽红坦言,阿祥集团的产业涉及多个领域,自己虽没有父亲的能力,但还是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百年阿祥。“百年阿祥并非要做多大多强,而是细水长流办企业,聚焦某个领域,把专业做到极致,成为行业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