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陈红民徐亮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蒋介石的最后岁月

蒋介石的最后岁月

时间:2024-10-25 01:00:08


    囗陈红民徐亮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这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台北当天蓝天白云,气候宜人,民众利用假日外出扫墓踏青。当晚,台北原本晴好的天气突然骤变,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蒋介石在这个风雨交加的清明节夜晚,与生活了88年的人世间道别。

大人物的生与死,总会被不着边际地与某些自然现象生拉硬扯地联系在一起,蒋经国称他父亲病逝时台北的天象是“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蒋介石的暮年,是在与恶化的内外环境与个人身体的病痛抗衡、斗争中度过的。

内外困境

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蒋介石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利用国际上两极对峙的冷战局面,依靠美国支持,通过各种努力在台湾站稳了脚跟,逐步建立了威权统治,并幻想着要“反攻大陆”“光复大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环境与台湾社会内部都发生了变化,国民党的统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的危机。

首先,台湾在联合国窃取的席位被剥夺,国际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美国的帮助下,台湾当局长期占据着联合国大会及安理会内的中国席位。但随着中国大陆实力的增强和外交政策的成功,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连续受到冲击。美国基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的考虑,也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采取了新的政策。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对“中国代表权”进行表决,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顺利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2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的提案。台湾首席代表周书楷见大势已去,在大会表决之前便带领下属退出会场,以表示台湾是“退出”而不是被“驱逐”出联合国的。此事对年迈体弱的蒋介石打击极大,他在次日写道:

今日我正式宣布退出联合国,此乃尼丑(对美国总统尼克松之污称——引者注)谋害我,……但不足致我死命耳。

本周退出联合国在外表上虽予我一个莫大之打击,但在内心上实为数年来最大之心愿。今日决心断行,乃心安理得,又一雪耻图强之开始也。

失去在联合国的席位,只是台湾“外交溃败”的开始。国际上兴起一波与台湾“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浪潮。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访华。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逐渐正常化。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尼克松曾持坚定“反共”立场,是蒋介石的“老朋友”,但他当选总统后,基于美国利益的现实考虑,决定访问中国大陆。蒋介石对此极为愤慨,在日记中称其为“尼丑”,并几近谩骂地写道:

阅尼丑与周匪(对周恩来之污称——引者注)所发表之联合公报,不胜愤慨。此为尼丑手出卖我政府既定之方针,亦为其枪下屈服之一举。无耻已极。

面对联合国被逐、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接二连三的“外交溃败”,蒋介石强打精神,提出今后台湾要“建立独立自主之心理”,不可再完全依赖美国,“重蹈大陆时期之覆辙”。他不得不改变内外政策,更加注重在台湾的扎根与建设。

其次,20多年间,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保持着僵硬的统治体制,而台岛的社会经济结构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者之间产生严重矛盾。岛内新一代知识分子开始表现出议政参政的热情,广大民众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上层权力机构老化僵化以及政治效率低下等现象极为不满。如果再用老办法强行压制,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蒋介石对国民党内部问题成堆,也有较清晰的认识。他在1969年6月批评道:“当前本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处处显示出一种衰老滞钝的现象……从组织上看,不是因人设事,肢大于股,就是松懈泄沓,了无新生的革命的气象。从人事上看,则是表现着管道壅塞,老大当退不退、新生当进者仍不得进的现象。从工作方向上看,更是抱残守缺,被动敷衍。……而这种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的情形,也不止党的组织为然,政府各机构,莫不皆然。”

蒋介石已经意识到,面对内外环境巨变带来的挑战,如不深刻反省,改弦易辙,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将失去基础,面临危机。然而,此时的蒋介石已是耄耋之年,岁月不饶人,他决心尽快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实现政坛上的“更新换代”。

传子计划

蒋介石选择接班人的过程十分漫长,传子计划也是逐步形成的。

败退台湾之初,陈诚对蒋十分忠诚,为台湾社会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社会各界称赞与认可。20世纪50年代后期,陈诚身兼国民党副总裁、“副总统”、“行政院长”等要职,在台湾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1960年,台湾举行第三届“总统”选举,依法规已担任两届“总统”的蒋介石不能再参选,社会普遍认为陈诚可顺理成章地“接班”。不料,蒋介石执意要参选,并不惜为此修改相关法规。这实际上是堵陈诚的路,为蒋经国接班做准备。蒋介石接受大陆失败的教训,认为只有交权给自己的儿子才放心。

1962年,75岁高龄的蒋介石进行前列腺手术。为以防万一,他在7月23日的日记中终于对“交班”计划有了明确的交代:

病中甚念外交与内政问题,如余果病死……至内政问题,在“人和”为第一。如辞修继任总统以后,惟一重要问题即行政院长与台省主席人选。余认为目前只有(周)至柔、(袁)守谦与经国三人中选择之,此外以余所知者皆不适也。

在这个假定他死后的“交班”计划中,陈诚继任“总统”,“行政院长”与台湾省主席二职则只能在周至柔、袁守谦和蒋经国中三选二。蒋经国在三人之中资历最浅,职位最低,而蒋将其与陈诚并列,嘱咐“互谅互助,彻底合作”,显然是竭力提升蒋经国的地位。

1965年,“副总统”陈诚忧郁多年因病去世,蒋经国“接班”的最大障碍消除。蒋介石选择性情温和、行事低调的严家淦担任“副总统”兼“行政院长”。严家淦体会蒋介石旨意,保荐蒋经国出任“国防部长”,使其顺理成章地掌控了台军兵权。

1969年,国民党“十全大会”通过《现阶段党的建设案》,提出要加紧推行党政工作的全面革新。蒋介石将“全面革新”与蒋经国“接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政坛的“更新换代”,既能革新政风、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又能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蒋经国利用“全面革新”,充分表现和展露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全面革新”的主要内容有:一、推行“本土化”政策,延揽更多的台湾籍人士担任“中央”及省级高级职务。二、推行“专业化”政策,大批技术型官僚进入权力核心。三、推行“年轻化”政策,大力提拔青年精英,逐步开始统治阶层的改朝换代。四、在行政上,着意宣传“十大革新”,突出标榜“廉能政治”,力除陋习弊政。蒋经国主导的这场革新被称为“革新保台”,改造了不适应岛内政治、经济发展并且日益成为革新阻力的僵化保守的制度和官僚阶层。与此同时,蒋经国在经济上开展了以交通、重化工业、大型机械制造为主体的“十大建设”,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善了民生。

所有这些,为蒋经国增色不少,有人将“全面革新”视为“蒋经国时代”开启的标志。实际上,这背后有暮年蒋介石在利用权威为蒋经国扫除保守障碍,“保驾护航”。蒋介石对蒋经国的栽培可谓不遗余力,到晚年,他仍要求已年逾六十的儿子每年上交日记本给他批阅,以指导其处理政务的能力与品行。

1972年,蒋介石蝉联第五届“总统”,严家淦再次当选为“副总统”。此时,让蒋经国正式走上政治前台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严家淦“主动让贤”,辞去“行政院长”兼职,提议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蒋经国从此时开始,在事实上掌握了台湾政局,台湾悄然进入“蒋经国时代”。

蒋介石苦心孤诣经营的“传子计划”,很有私心,有封建家天下意识。此计划若从退台初期算起,到1972年已历时20多个年头,蒋经国在台湾政坛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到最高层,历练完整,能力出众。陈诚逝世后,环顾台湾政坛,确实也无出蒋经国其右者。后来的历史证明,蒋经国领着台湾确实走出了另一片天地。

晚年病况

读蒋介石日记可以看出,他的身体状况不算特别好,年幼时乡村术士为其算命,说他活不过63岁。他年轻时常患病,中年后因安装假牙,多吃软食。1962年前列腺手术后,曾长期低烧昏迷,以致他都留了遗书。进入80岁后,身体机能全面衰退是自然规律,而蒋在1969年7月又遭遇一场车祸,使其身心受到很大伤害。

当时,蒋介石的车队向阳明山开去,速度极快,而一名军官在参加完军事会议后匆忙乘车下山,阴差阳错地与蒋介石的车队发生碰撞。在撞击的一刹那,车内的蒋介石丝毫没有准备,嘴巴、胸部和下体受到强烈撞击。坐在蒋介石左侧的宋美龄受伤更重,厉声叫喊。车祸发生后,侍卫立即把蒋介石夫妇送到医院急救。这次车祸令年逾八旬的蒋介石胸腔和心脏受创极重,而且心有余悸。他曾对前来探访的严家淦说过,这次车祸,“减我阳寿20年”。

1971年春天,蒋介石在一次小便时尿血。这是蒋介石前列腺手术后留下的后遗症,几乎每逢春季,他都要犯这毛病。蒋官邸的洗手间内专门摆几个空瓶子,只要他一发现小便有暗红色的血丝流出,就吩咐手下接血尿。但这年尿血后,蒋的整个身体机能衰退得很厉害,抵抗疾病的能力已相当衰弱,常患感冒。该年6月,蒋介石例行体检报告中称其脑动脉血管硬化,而他在自知来日无多后,再次留下遗嘱:

审阅检查身体报告书,脑动脉血管有硬化之象,自觉亦有所病也。如医药与休息无效,则国家后事应预作安排。经国乃可继此复国任务,惟其为我父子关系,不愿有此遗嘱。但其能力为静波(严家淦字——引者注)之助手,出任行政院长,则于公于私皆有益。望我党政军同志,以助我之心助彼完成我光复大陆之共同使命也。

该遗嘱中已经明确要让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并由其领导完成“复国任务”,等于是说他死之后由蒋经国“接班”。

1972年,蒋介石出任第五任“总统”。当时他的身体已经相当虚弱。5月20日就职典礼时,官邸人员为做周全之策,在“总统府”大客厅中蒋介石和宋美龄站立的位置后边摆上了一张沙发椅,可让蒋挨着沙发椅站着,既可给他一个依靠,使他站着不会太吃力,又可防止其身体不支,突然跌倒。医疗小组还在会场后安放了氧气瓶,以备急用。蒋介石自己也精心准备,对其本人当天的表现基本满意:

上午举行第五任总统就职典礼,朗诵文告,气壮声宏出乎意料外,其他行动如常。惟缺一点宣誓时未举右手,微歉。

蒋介石是第五次“宣誓就职”,对程序了如指掌,但这次却“宣誓时未举右手”,严重违反了宣誓的礼仪,说明其确实有些老糊涂了。

就职仪式完成后,蒋的身体检查报告显示,他的心脏已经比之前更为扩大。医生建议蒋介石停止一切对外活动,到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休息半年。在此前后,蒋介石坚持了57年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也因常手抖、病痛等原因只写数字,或干脆不写了。到1972年7月21日,蒋介石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篇日记:

雪耻。今日体力疲倦益甚,心神时觉不支。下午安国来访后,与经儿车游山下一匝。

7月22日,蒋介石突然陷入昏迷,令官邸上下陷入紧张和恐慌。据侍卫回忆,宋美龄在伤心之余,已做好了操办后事的心理准备。

为医治蒋介石,台湾当局在“荣民总医院”开设了专用病房,并从美国请来了国际心脏科治疗方面的权威专家。在“总统”医疗小组的全力抢救与尽心照料下,蒋介石在1973年元月奇迹般苏醒过来。此后,蒋身体更为衰弱,因为手脚的萎缩和变形,在行动上有诸多不便。蒋介石的家人体贴入微,给病中的他不少安慰。宋美龄终日随侍在侧,儿孙们也常来探视,忙于政务的蒋经国只要在台北,“每日探病至少三次”。

在长期实行威权统治的地区,威权统治者的身体状况是绝对的秘密与政治晴雨表。蒋介石卧病期间,外界不断有一些关于他病情的谣传。为安抚人心,稳定政局,蒋介石间或利用家族的活动亮相,以证明其尚健在。1973年后,蒋介石对外有四次露面,均由宋美龄一手策划。

蒋介石的第一次露面是1973年7月其孙蒋孝勇结婚时。蒋没有参加婚礼,但孝勇夫妇在完成婚礼后,按照家乡奉化的习俗,前去给蒋介石奉茶。在发布新闻的同时,还配了新婚夫妇与蒋介石的合影。

第二次是同年11月,国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由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张宝树带领全会的10位主席团成员,到“荣总”晋见蒋介石。

蒋介石的第三次曝光,是蒋孝武夫妇带着年方周岁的蒋友松去士林官邸探望他时。那次的家族活动,对外发布了一张蒋家合影,证明蒋还“好好地”活在人间,以肃清当时台湾流传的蒋已不在人世的谣言。

第四次曝光是1975年初,蒋介石接见即将离任的“美国大使”马康卫。早在一二年前,马康卫就向台湾“外交部”提出晋见请求,均以蒋身体不适被婉拒。面对马康卫离职前的最后晋见请求,宋美龄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安排接见。此举不仅为打消坊间不必要的臆测,更因如果再对美国有失礼之处,对台美“邦交”会有负面效应。此次曝光是一次别无选择的政治性亮相。

除了这四次对外曝光,有关蒋的病情从未在任何正式媒体上透露,这是国民党控制言论的一个典型例证。

病逝孤岛与遗愿

1973年苏醒后,蒋介石的身体似乎有所改善,但这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对一个年近九十的高龄老人而言,身体机能全面退化,稍不小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测。而导致蒋介石生命垂危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对其实行的“肺脏穿刺手术”。

宋美龄为使蒋介石早日摆脱病痛困扰,“康复如前”,希望能寻找到一种“根本转变病情”的医疗办法。1975年初,她听从友人建议,请一位美国胸腔专家为蒋诊治。美国医生检验后提出,蒋病因是肺脏有三分之二积水,最好立即进行肺部穿刺手术,将积水抽出,如此,心脏病将大为缓解。但台湾的专家们认为,此手术有太多的变数,很难掌握,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会有致命的后果,何况蒋已88岁高龄,更不适合做这种穿刺手术。然而,宋美龄坚持己见,并说“我负全权责任”。

结果,穿刺术本身而言是成功的,蒋介石肺部的积水被顺利抽出,但医疗小组专家所预料的术后并发症却不幸出现了。蒋介石高烧不退,小便带血,心电图出现的心脏停跳频率也愈来愈高,其间隔愈来愈短。据侍从副官们回忆,蒋自从“荣总”回到士林官邸后,每一两个月也会在心电图中出现心脏停跳的信号,但做完穿刺手术后,情况似乎更严重了,他的心脏警讯频频,一夕数惊。可以说,此次手术之后,蒋介石的生命很快就走向了尽头。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病发性心脏病,病逝于台北,终年88岁。

台湾官方的医疗报告称:4月5日,蒋介石突感腹部不适,泌尿系统失灵,医生认为蒋的心脏功能欠佳,便施以药剂使之排尿。傍晚20时15分,蒋入睡不久,病情便极度恶化。医生发现蒋的脉搏突然转慢,用紧急电话通知蒋经国。当蒋经国赶到时,蒋的心跳已不规则,血压下降,情形甚危。医生施行人工呼吸无效,转而运用药物和电极直刺入心肌,刺激心脏跳动,蒋的心脏与呼吸短暂恢复正常。但四五分钟后,心脏再度停止跳动。23时50分,蒋介石双目瞳孔放大,经抢救无效病逝。

蒋介石弥留之际,夫人宋美龄及长子蒋经国等家属均随侍在侧。蒋介石死时虽是深夜,“副总统”严家淦暨“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各院院长及有关高层人士,闻讯立即赶达官邸,瞻仰了蒋介石遗容,随后即将遗体移至荣民总医院。

蒋介石有在预计将有不测之时留遗嘱的习惯。晚年知其来日无多,数度写下类似遗嘱的文字。他最后的遗嘱是在1975年3月29日口授,由秘书秦孝仪整理记录的。4月5日蒋去世的当晚,这份经宋美龄、“副总统”暨五院“院长”签字的遗嘱,迅速由“行政院”新闻局交各传播机构播告:

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营,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惟愿愈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该遗嘱自公布以来,便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蒋生前不会写遗嘱,他又是在睡眠中过世的,不可能完成遗嘱,而且遗嘱没有蒋的签字。很多人质疑遗嘱的真实性,甚至说是蒋过世的当晚宋美龄逼着秦孝仪“补写”的。但只要了解蒋介石有留遗嘱的习惯,生前各阶段曾先后写过不下10份遗嘱,就不会有此质疑了。

蒋介石晚年虽已很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但他死时身兼“总统”与国民党总裁两个最重要的职务,在台湾的权威与影响力无人能及,他去世的消息自然引起十分强烈的震撼。民众听闻蒋去世,皆惊愕不已,原定的各种假期活动遂自动取消,电影院等各娱乐场所则停止营业,各商店门前都下半旗志哀,民众多佩戴黑纱。

4月9日中午,蒋介石的遗体奉移台北市“国父纪念馆”灵堂,并于10日至14日开放灵堂,供民众瞻仰遗容。据台湾报纸统计,五天内前往瞻仰蒋介石遗容者达250余万人。16日上午8时,在“国父纪念馆”举行蒋介石遗体大殓奉厝仪式,场面极为隆重。在遗体殓礼完成后,又由基督教牧师主持追思礼拜与证道。接着,蒋介石的灵车在2000多执绋人员的护送下,驶向其灵柩的暂厝地——慈湖。

慈湖行馆是一座古色古香、雅洁朴素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位于桃园县大溪镇福安里。在葱郁的青山围绕中,湖面如镜,映着山光,景色如画。蒋介石生前非常喜欢这里,在此建了行馆,常来此小住,并嘱咐在他死后灵柩暂厝此地。故蒋经国与宋美龄依此遗愿,将其灵柩暂厝此处,并同时表示:“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

蒋介石一生漂泊,此时总算是有了归宿,这是他不愿意却也不得不接受的结局。他一直只把台湾当成是“反攻复国”的基地,是暂住之处,而最终却只能带着无可奈何的“遗志”长眠于此。

抛除一切政治因素,作为一个老人,蒋介石的思乡之情在晚年不断加剧,日记中有许多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他最大的心愿,如其生前所言:“日后光复大陆,中正生于斯长于斯,要将遗体移返南京,葬于中山先生之侧。”或许这才算是他真正的遗愿吧。

蒋介石去世,留下的政治遗产是蒋家王朝继续统治的台湾。数十年来,蒋介石时刻叫嚣“反攻大陆”,一切行动也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但遭受无数的失败。蒋介石晚年意识到,“反攻大陆”根本就是无法实现的痴心梦想,要想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得以持久,唯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他提出,施政“要处处为民众着想,事事为民众打算”。他晚年推动的“革新运动”,使台湾在内外交困险境中立足,渡过难关,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得以维持。

蒋介石及蒋经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同各种分裂中国的阴谋及“台独”势力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这使得两岸统一仍有可能在未来实现。想必,这也是蒋介石的“政治遗愿”吧。

陈红民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徐亮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