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如何识破假皇亲国戚

如何识破假皇亲国戚

时间:2024-10-23 09:45:23

别净想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万一你的金主格格是假的呢?

深圳中院最近审理了一桩案子,两名中年男子以投资为名,联手骗了一位有钱的妇人4000多万元。这俩人一个自称金融大鳄索罗斯的学生,掌控着加拿大皇家银行,另一个说自己是乾隆皇帝,吃了长生不老药,300多岁了。

喘气儿的乾隆算是活久见,像紫薇一样遗落民间的格格却并不稀罕。在几年前的另一宗案子里,一名妇女自称爱新觉罗家族后裔,正宗的格格,在全国各地的山洞里藏有大量美金,要借钱打点守山洞的人,事成后重金酬谢。套路很明显,但还是成功骗了3000万。

确实有些人祖上是皇亲国戚,由于年深日久,如今冠以“爱新觉罗”姓氏的人,多多少少能满足人们对于贵族血统的想象。百度的“爱新觉罗”贴吧里时不时就有人冒出来说自己是皇族后人,虽然姓爱新觉罗和有皇室血统真的是两码事。

有些朱姓人士也自称皇室后裔,并提供家谱为证,遗憾的是,许多家谱,尤其是近代重修的,很不靠谱。且不说明朝被赐予了朱姓的人数量庞大,就是明朝宗室,也几乎在李自成、吴三桂和顺治帝的屠刀下消失殆尽了。

拥有明确身份的贵族后裔也有,不多,比如孔子第77代嫡长孙、第31代衍圣公孔德成。孔老爷子8年前辞世,如果他的儿孙在饭局上出现,那么你恭敬地敬杯酒并不为过。至于那些自称清朝格格、公主的还是算了,十有八九是招摇撞骗,更别说浑身散发着容嬷嬷的气质。

全世界现存的王室有25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英国、日本等王室人丁稀少,屈指可数,冒充起来颇有难度,而王室成员的曝光率大都比较高,核对十分方便,《罗马假日》里的格里高利·派克就是通过报纸上的新闻图片认出了公主。所以,江湖骗子往往喜欢从非洲、亚洲那些灭亡的皇族中寻找冒充目标。

没错,不止中国,假冒皇室后裔的把戏早有“国际先例”,比如“尼日利亚王子”,这一经典骗局的情节是:一位“尼日利亚王子”(有时是高官)要借用你的户头把巨额资金秘密转移到国外,许诺事成后你将获得丰厚的酬金,不过接下来你会被请求垫付几次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几次付款之后,“王子”便无影无踪。这个法子屡试不爽,以至于尼日利亚政府1991年不得不公开声明,根本没这回事。

后来各种不同的版本被衍生出来,但套路大体一致:某个有身份的人,需要一点“小钱”解冻一大笔资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一度出现过超龄的“李鸿章大人”,听起来很有爱国情怀:这位李中堂手中持有《马关条约》原本,可以跟日本讨回那2亿两白银。在日本,这笔诱人的财富换成了德川家埋在赤城山的黄金。

《鹿鼎记》也用了类似的梗,就是藏在《四十二章经》里的满清藏宝图。相比金庸先生的8把钥匙开一把锁,2014年落网的“爱新觉罗·昌平公主”的骗术更显拙劣,照她的说法,她家的巨额遗产藏在8大金库里,万一哪家安保反了水,就得遭受八分之一的财产损失。

可见几十年过去,骗子的水平并没有进步,反倒是李鸿章讨白银的说法更有技术含量,不平等条约至少揭示了一点:大清朝的钱早都赔给洋人了,不盗墓,哪儿还有什么宝藏!

至于试图解冻孙中山巨额资产的谎话,要戳穿轻而易举。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山先生重要的革命工作是众筹——苦口婆心地劝说海外华人华侨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伟大事业捐钱,什么井冈山藏了上亿的财宝,纯属瞎掰。

越是拙劣的骗术,越能精准地圈点出贪婪又愚蠢的受骗者。既然有人能相信乾隆吃了长生不老药存活至今,没准他还会做更浪漫的美梦,比如像牛郎一样跟天上的公主邂逅,帮仙女解锁来自天庭的珠宝。

因此,避免上当的不二法门可能是:少做梦,多读书。另外还需坚信以下几点:

皇室没落时往往捉襟见肘,想想《权力的游戏》,拜拉·席恩王室为了维持财政,向兰尼斯特家族大量借款,还欠了铁金库一大笔债,这正是许多王室覆灭前的真实写照。清朝最后一位格格,肃亲王第17个女儿爱新觉罗·显琦,生活一度困窘到做苦活维生。

哪怕真有格格、公主要解冻资产,也会优先跟帝王将相的儿孙们合作,你一介平民,与其惦记这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不如学习掌握计算机技能,哪天撞见流落民间的“大人物”,至少会用搜索引擎验验真伪。

事实上,真正有身份的人非常低调,用醇亲王载沣长孙金毓嶂的话说,“皇族不皇族的事情老百姓感兴趣,我们自己不感兴趣”,“我们家的人哪,都不爱姓爱新觉罗!”

骗的就是你

微软研究中心的CormacHerley曾对邮件形式的预付金诈骗进行了研究,发现要回复每封邮件并开始着手骗钱,其实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因此诈骗者们只想找到那些最容易上当的人群来使收益最大化。“容易受骗型人格”的人,才是骗子的目标人群。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