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黄家十兄妹,从一个原点奔往世界各地

黄家十兄妹,从一个原点奔往世界各地

时间:2024-10-23 07:05:00

(来源/现代快报)

1961年五兄妹合影左起黄馥坤、黄伯枬、黄式坤、黄震廷、黄璧坤黄嵩龄一生养育了十三个子女,其中长大成人的有十个,黄璧坤在家中排行十二。黄嵩龄坚持让十个孩子都接受大学教育,黄家十兄妹中,有五人先后留学美国、德国、法国。在黄璧坤的记忆里,兄弟姐妹们聚得最齐的日子,是父亲七十大寿那天。那短暂的几天时光,是黄家难得的温馨时光,“侄子借来一部留声机,在家里放了三天《蓝色的多瑙河》。一向严肃的父亲,也流露出难得的笑意。”

如今,黄家的子孙分散在世界各地,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黄璧坤说,黄家的儿女,不管当初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祖国和民族繁荣富强。

长子黄谦益海珠桥的设计者,杜鲁门自由勋章的获得者

黄谦益是黄璧坤的大哥。上世纪20年代,黄谦益赴美留学,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专业是“城市与海港设计”。

他在美国学习期间,有规定要求华人只能在唐人街居住。当时旧金山的唐人街缺乏医疗设施,华人就医很困难。黄谦益向当地的中华会馆呼吁,要建立华人自己的医院。经他倡议、设计、监工,后来真的在旧金山建成了中国人的第一座医院,叫做东华医院。如今,在这家医院还有一块石碑,记载着他的事迹。

1929年,黄谦益回国,担任广东省珠江水利局的总工程师。珠江有三条支流:北江、东江、西江,每年雨季,洪水泛滥成灾。黄谦益重新设计、引导河道,挽救了许多人的财产和生命。

珠江横穿广州而过,阻隔了广州市中心到河南区的交通,上世纪三十年代,黄谦益监工修建了一座跨越珠江的海珠桥。这座桥的设计非常巧妙,每逢大船通过时,桥面可以翘起来。遗憾的是,后来广州解放,国民党败退时,将这座桥炸毁了。

抗战期间,黄谦益担任盟军陆军的联络顾问,制定战略方案。抗战胜利后,他作为盟军代表之一,在广州参加了受降仪式。1946年,身在广州的黄谦益收到从美国邮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是杜鲁门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获得这个奖的中国人大约有50个,他是其中之一。

黄谦益1988年在美国去世。

次子黄建勋孙中山英文秘书,为孙中山起草讣告

黄璧坤的二哥叫黄建勋,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黄建勋回国后追随孙中山,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和大元帅府金库库长、大本营盐务署署长。1925年,他陪同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弥留之际,他与夫人伍智梅一直陪伴左右。孙中山逝世后,他负责起草了讣告。1926年,黄建勋因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

黄建勋的妻子伍智梅,是辛亥烈士伍汉持的女儿。伍汉持是孙中山的挚友,后被袁世凯杀害,被誉为“民国国会议员流血第一人”。父亲去世时,伍智梅只有十来岁。她很崇拜父亲,个性也与父亲相似—独立、果敢,勇于仗义执言。

1919年秋广州成立“广东女界联合会”,旨在“联络女界开启其自觉,灌输新的知识,提倡经济独立,注重妇女教育、注重道德”。伍智梅是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同时,她也身体力行,是现代妇女的榜样。

在与黄建勋结婚后,伍智梅虽然有自己的事业,但她以丈夫的事业为主。丈夫去世后,她将四个孩子寄养在娘家,全心全意为事业努力。她筹建了中山图书馆,并担任第一任馆长。1924年,她与何香凝等人筹建了广东贫民生产医院,这家医院在一年之内就为近万人治病。她还与何香凝、宋庆龄等人一起创办了妇女儿童福利会。

1950年,伍智梅经香港去了台湾,曾担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等要职。伍智梅1956年病逝后,蒋介石特地颁发诔词“尽瘁流芳”。

三女黄式坤她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留学,影响了一批青年女性

黄式坤是黄嵩龄的三女儿,黄璧坤称她为大姐(家中女孩排行老大)。黄式坤出生于1897年,那时候女孩子很少有人出去读书,即便读书,一旦物色到合适的夫婿,马上嫁人成为家庭妇女。思想开明的黄嵩龄,反对女儿缠足,更反对女儿成为旧礼教的牺牲品。黄式坤15岁那年,父亲让她独自在广州学习西医,希望她能有一技之长,经济独立,不靠男人养活。受父亲影响,黄式坤从小很独立,而且比父亲的期望走得更远。

1921年,她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前往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医。在法国,黄式坤遇到了她的终身伴侣、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袁振英。

1924年,黄式坤从法国回来,她的经历不仅让妹妹们羡慕不已,还成为一批女青年求上进的榜样,雷洁琼晚年在谈到黄式坤时就说:“看到她从法国留学回来,我志愿到美国留学也是受她影响的。”

黄式坤的命运一直与袁振英紧紧捆绑在一起。1927年,袁振英被军阀陈济棠投入监狱,判处死刑。押赴刑场之际,一位亲戚陪同黄式坤前往。后来,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袁振英被改判软禁,最终解除公职释放。丈夫蒙难期间,黄式坤以一己之力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但精神备受煎熬的黄式坤,此后日渐失去勇气和锐气。

晚年的黄式坤,因为受到丈夫牵连,从一个独立的职业女性沦为衣食无着落的老人,一度陷入抑郁,经常提心吊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黄式坤随大儿子定居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在美国期间,黄式坤给亲人的家信中曾提到:“我每天看《人民日报》,知道中国在改革,这些成就让我为祖国的进步感到欢欣。”

六子黄震廷柏林大学高材生,沉默寡言的家庭守护者

黄璧坤的六哥黄震廷,早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回国后任教中山大学。抗战期间投笔从戎,先后任李宗仁、李济深、白崇禧秘书。1946年,升任少将军衔。

抗战胜利后不久,内战风云席卷而来。黄震廷认为自己当初参军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而今打内战,杀害同胞,违背了初衷,便递交辞呈。辞呈获准后,黄震廷回到广州。黄璧坤说,父亲去世时,她和弟弟都还年幼,父亲去世没两年,母亲也去世了。父亲生前表示,希望六子或者十子能照顾尚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所以,黄震廷回到广州,正好担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

黄震廷在广州从事中学校长职务多年后,调入中山大学德语系任教。他读书看报,努力跟上新形势,帮助家中弟妹顺利渡过人生的重要关卡。十年动乱中,他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各种复杂的境遇。黄璧坤记忆里,六哥从来没有发过牢骚:“六哥年轻时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但他一生几次错位,没能施展抱负。他早年在柏林大学读的政治经济学。这门学问在贫穷的中国用不上,只好改教德语。改革开放后,学习外语的人多了,六哥编写《中德因素对照表》,文稿寄到出版社,却被退回。二哥年轻时,一表人才,很多人给他提亲,可是因为怕自己的经历连累别人,他都拒绝了。”

改革开放后,黄璧坤的七姐和十哥回国探亲,邀请黄震廷去美国定居,被黄震廷拒绝,他在给黄璧坤的家信中说:“我并没有这种企图,如想,那早在1946-1949就去了。德国也有人叫我去。当时的想法,一觉得中国共产党已将统一中国,国家有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看到中国富强起来,这是一生的愿望。二看到三姐和你们都需要有人照顾,因此留下。现在国家又在蓬勃发展,出去干什么?”

十子黄伯飞耶鲁大学老师,一生致力于译介中国古诗词

黄璧坤的十哥黄伯飞,193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曾任香港《国民日报》总编辑。1947年黄伯飞赴美深造,获得斯坦福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后执教于耶鲁大学。

黄伯飞幼年时,正值父亲在广州任粤汉铁路粤公司协理与省议会议长。那时候,政局混乱,父亲志向不得施展,睡前常在苦闷的情绪里吟唱古诗词。在父亲的吟咏中,黄伯飞潜移默化,小小年纪便能吟诗。执教耶鲁期间,黄伯飞常创作汉语古诗词,并尝试用英文写出汉语古诗词中意象,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中美建交初期,美国教育部派代表赴北京高等院校交流汉语教学经验,黄伯飞任副团长,这是他去美国后第一次回到祖国。在工作之余,他与亲人短暂会面。此后,黄璧坤与这位年龄相差十八岁的兄长展开书信往来。

1985年,黄伯飞在耶鲁退休,校方为他举行隆重的酒会,不少学生也从各地赶来参加。那期的校刊以黄伯飞为封面人物,内有学生撰写的文章《凌越时空限制的诗境》。接着有人匿名捐赠二十万美元在学校设立两份“黄伯飞奖学金”,以表彰他多年来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出的不懈的努力。

后记:黄家兄妹中有作为的还有很多,如七女黄毓坤,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九子黄谦仪,毕业于广州勷勤大学机械系……因篇幅原因无法一一赘述,但他们都记住了父亲的遗言,做到了“自立自创”。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