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小故事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小故事 > 消失的乡村,这对父子挽留记忆万千共鸣

消失的乡村,这对父子挽留记忆万千共鸣

时间:2024-08-10 05:34:36


   

 2014年6月15日父亲节这天,某网站上出现了一部微电影《老张的愿望》,电影里说:“65年,23725天,569400个小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一条河流的从有到无,是一个村庄到社区的变迁,还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顿时,电影引起网友围观,也引发了巨大的共鸣和讨论。


   

  这部电影的拍摄者是家住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扬名街道东塘村的居民张哲锋,电影中的主人公则是他67岁的父亲张叙金。电影中老张有一个愿望,就是赶在村庄被改建前,为自己生活多年的村庄写一部“村史”,用来纪念那些消失在我们眼前的村落,以及曾经亲如一家的邻里情。他最终如愿以偿,《张木小桥印象》出版了,这是中国第一部村史。张哲锋用一部电影向父亲致敬,没曾想,这部充满温情和淡淡忧思的8分钟微电影,竟然让无数网友泪洒当场。


   

  村庄拆迁


   

  小桥流水人家渐消失


   

  今年37岁的张哲峰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扬名街道清一社区张木小桥村(现改名为东塘村)。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结婚后依然回到村子里和父母同住。这个简简单单的小村落,寄存了他所有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村子后面有一个小土坡。放学后,张哲峰便和小伙伴们围聚在这里做游戏,大家一起从土坡上往下冲,谁最先跑到终点谁就赢,赢的人可以得到一枚弹珠。有一次,张哲峰往下冲时被石头绊倒了,下巴磕出了血,小伙伴们吓坏了,齐声喊大人。那时村子很小,大喊一声,就像广播一样,整个村庄的人几乎都能听见。听到喊声,大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


   

  2000年开始,张木小桥村开始拆迁改建,青砖白瓦的小房子消失了,原先的小土坡也没了,记忆中的老榕树也被挖了。看着轰隆隆的挖土机把记忆中的那些物什一件件铲除,张哲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和儿子比起来,67岁的父亲张叙金跟张木小桥村感情更深。在他小时候,张木小桥村是被两条河包围着的,河水清澈,每天早上,河两边围聚了很多洗衣淘米的妇女,大家唠着家常,开启一天的生活。到了夏天,小河就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立马跳到河里洗澡游泳。那时,河里的鱼很多,撒下一网,晚上的菜便有了着落。


   

  等张哲峰出生时,因为污染,河水再也不复当年的清澈。再后来,水没了,只剩下干涸的河床。每每听父亲说起这条河的事,张哲峰都会惋惜地对年幼的儿子说:“你爷爷是喝这里的水长大的。”儿子不解地问爸爸:“这么臭的水能喝吗?喝了肯定会肚子疼。”张哲峰无言以答。


   

  晚上,爷俩坐在院子里聊天,张哲峰把儿子的话当成笑话说给父亲听。张叙金听后,轻叹了一口气说:“别说这些小辈,就是我们这些老一辈,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以前村子里的事。有时候,我真想做点什么,留个纪念,不然等我们走了,谁还知道张木小桥以前的模样。”张哲峰一听当即表示赞同。张叙金决定为张木小桥村写部“村史”,以这种方式把村子原先的印记留存下来。


   

  为了减轻父亲的劳累,张哲峰帮着找来很多资料。张叙金开始在村子里走街串巷访问那些年纪大的老人。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听说他要写村史,很感兴趣,对张叙金讲了很多。村里有位卖了一辈子豆腐的老艺人戚师傅,张叙金为了记录下做豆腐的过程,凌晨5点多就赶到戚师傅家,一边看一边写。张哲峰觉得光用文字不够,如果配上图片的话会更直观。他便在闲暇时候跟着父亲一起“采访”,父亲文字记录,他用镜头记录,父子俩一起为完成村史而努力。


   

  父亲动笔写村史


   

  要把记忆留下来


   

  在写村史的过程中,很多地理上的资料,张叙金并不精通,只能求助儿子在网上帮忙查询。为了更方便,张哲峰便手把手地教父亲上网。每晚,张叙金便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在键盘上敲击着。灯光下,父亲的神情那样虔诚,似乎正在完成一项伟大的工程。


   

  2006年初,《张木小桥印象》开始动笔。而此时,张木小桥村的拆迁工作仍在继续。一天早上,张哲峰刚出门不久,很快又折返回来,拿起相机就往外冲。父亲忙追着后面问:“出什么事了?”张哲峰含糊不清地回答:“石磨要被移走了。”一听,张叙金忙跟了上去。


   

  张哲峰口里的石磨其实是块平整的大石头,以前村民磨面时都用它。这口石磨对张哲峰来说,有着太多美好的记忆。生活在农村,对于时节总是通过桌上的饭菜来感应。三月过后,地里会冒出一种野菜,这种野菜是张哲峰的最爱。母亲把野菜采回来后,把经过浸泡的糯米放在石磨上磨出来,然后把野菜剁碎,和面粉搅匀后,用榔头砸出均匀的面团。野菜的汁水渗透到面里,蒸熟后特别香。这些年,石磨静静地待在那,现在因为拆迁,石磨要被挖土机砸碎运走。张哲峰抓紧时间拍了很多照片,他知道,对于石磨的印象,后来的孩子也许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或者在博物馆里参观了。


   

  晚上,张哲峰把照片整理出来,发到了当地论坛上,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网友说:“随着那些老房屋的应声倒塌,那曾经古老的街道消失了,那幽深的胡同消失了,那宽敞的庭院消失了,那爬满院子的青藤和茂密的葡萄架消失了,那春天香气馥郁的香椿树消失了,那挂满五月枝头的洁白槐花消失了,那高一声低一声的鸡鸣犬吠消失了,那街坊四邻在胡同来回走动的身影消失了,那乡邻们端着饭碗边吃饭边唠嗑的情景消失了,那老街道老胡同里流传着的故事消失了。而这些消失,则永远也不会回来。”张哲峰转述给父亲听,这更加坚定了张叙金写村史的信念。


   

  2008年春节,《张木小桥印象》进入收尾工作。最后一篇,张哲峰建议父亲就写“年味”,因为过年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和风俗的节日。写着写着,张叙金拿下眼镜对儿子说:“现在的年味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过年就跟平时一样,家人在一起吃个饭,说声”新年好“,这年就算过完了,小孩也不盼着过年了,因为过年可以吃到的东西,平时也可以买到,现在的过年只是一个形式。”


   

  大过年的,张哲峰安慰父亲说:“今年过年我陪你一起去给那些叔叔阿姨们拜年,有些东西咱们改变不了,但拜年完全可以继续保留。”


   

大年初一一早,张哲峰便陪着父亲一起去那些老邻居家拜年,张哲峰陪着父亲转悠了好几个小时。等他们回来后,陆陆续续便有一些小辈来他们家串门子。整个村子似乎再次活了起来。


   

  2008年8月13日,《张木小桥印象》正式出版。父亲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张哲峰打从心眼里为父亲高兴。


   

  向父亲致敬


   

  让远去的美好定格


   

  《张木小桥印象》出版后,张叙金成了村里的名人,村民们都喜欢和他聊天,希望他能把更多的东西记录下来。张哲峰送给父亲一个照相机,这部照相机成了张叙金的“宝贝”,他天天把它捧在手里拍来拍去。此后几年,张叙金一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记录张木小桥的变迁。


   

  看着父亲整天忙进忙出,张哲峰想为父亲做点事。思来想去,张哲峰想为父亲拍部微电影,记录父亲写村史的前前后后。他在电影开头写道:“每个人都有愿望,有的愿望很远大,有的愿望则很渺小,而老张的愿望,自始自终都跟张木小桥联系在一起……”


   

  2014

年春节过后,电影正式开拍。张哲峰不是专业摄影师,很多场景他都把握不好,浪费了很多胶卷。村民们知道后,自发组织了一场露天晚会。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希望张哲峰能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2014年4月的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张叙金对张哲峰说:“以前每次下雨,我就喜欢躲在屋檐下,看雨水哗啦啦地往下流。那时候,荷塘里有很多荷叶,我喜欢采片荷叶,拿在手上接雨水。你奶奶说,用荷叶接的雨水泡茶特别香。”这个场景一下子击中了张哲峰的心,他穿上雨衣,对父亲说:“爸,你要是不介意,能不能配合我拍个镜头。”张叙金一口答应下来。下雨天,父子俩愣是在雨中站了一个多小时。


   

  经过整整五个月的制作,《老张的愿望》终于完成。2014年6月15日父亲节这天,张哲峰把这部微电影放到了网上。顿时,无数网友围观,大家在后面留言说:“每个人都有家乡,那是我们在外日思夜想的地方,可是,很多人回去之后却发现,以前的家味不在了。不可否认,因为拆迁,很多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可我们总在某个时候,心里会怀念以前的生活,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又或许只是母亲手下的一个馍馍。正如老张一样,每个人都有愿望,而你的愿望又是什么?我们总希望,有些东西能永远留存,哪怕只是在心里。”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