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要您指点,不要您指指点点

要您指点,不要您指指点点

时间:2024-10-22 05:44:18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在不同方面被“过来人”教育过。“我是过来人,听我的,我是为你好啊!”或许你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来指导别人的人生。对于“过来人”的忠告,我们当然应该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人生的路,并不是只有那一条路。有时候“过来人”的话也未必就是力挽狂澜的神药。人生路上,我们需要的是您的指点,但不是您的指指点点。

“不要拖了这个时代的后腿”

李明达,1975年生人,现从事IT行业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里面,一些自称“过来人”的人常常会给你各种各样的建议、提醒甚至就是禁令。但回顾这些建议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只要涉及到新事物或者与社会发展有关,就会错得离谱。

在IT领域,人们总是愿意用80后、90后来区隔新入行的小朋友们,但是我更愿意把1985年当成一个分水岭。85后一代他们在乎自己在职场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尽管有时看上去有点本末倒置,他们也更加在意自己的岗位是不是能够得到重视、是不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很少会有人在一家公司“凑合”一辈子,没有得到尊重、感觉到职业发展受限,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而管理这些85后的,则是那些“穷”过、“奋斗”过的85前乃至70后,85后的价值观和想法对于他们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更愿意相信甚至迷信“职业平台”这个东西,殊不知互联网早已把“职业”与“职位”的联系打破了。85后可以潇洒地辞职,然后利用互联网远程为一家他所认同的团队工作,而这在70后眼里,简直就是离经叛道。

矛盾由此产生,85前难以理解一个自认为很平常的“教诲”就会直接导致员工离职,而85后则对考核没有量化,对“人治”的倾向嗤之以鼻。

社会在发展,互联网彻底打破了职业界限,接下来还会打破什么,我们难以预测。但比起一个接一个的颠覆,最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互联网的同龄人,越来越多的85前、70后这一代不折不扣地成为了那个令人不太喜欢的“过来人”,他们习惯用自己的头脑中固化的经验来评估、论断一个年轻人,而结果往往会证明他们错得简直离谱。这恐怕也是一种颠覆,互联网天生就容不下止步不前,无论是产品,还是你的头脑。

作为75后,我周围的朋友都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创业者,他们有的已经淡出业界的视线,有的依旧在连续创业,干得风生水起。认真比较,不难发现,还能活跃在大家视线里面的“老人”,都是对新事物持续好奇、对新人的“奇葩”抱以最大的宽容、无不时刻在寻求自我意识与员工意识间最大公约数的人。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有20个年头,距离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也有15年了,很庆幸自己能够亲历了这整个过程,但也看到了今天业内所谓“过来人”给这个行业带来的阻力,并时刻警醒自己,社会的发展比大脑的处理能力快太多,千万不要拖了这个时代的后腿。

“我已经受够了这些好意的劝告”何娴,1987年生人,全职妈妈

从我怀孕到现在,“我是过来人”这句话一直不断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七大姑八大姨、我的朋友、我老公的朋友、孩子朋友的家长等等,一直想让我吸取他们的经验来培养我的孩子!我已经受够了这些好意的劝告,我自己的孩子怎么带我不知道吗?

“好为人师”这个成语的存在就证明了一种人的存在,这种人希望身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顺应自己的心意,所有的人都和自己想的一样。一旦你和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就会强制性地劝说你,让你接受他们的想法。

这种人和那些因关心而劝说你的人不一样,他们给你建议不容许你拒绝,所以一旦你对他们的行为表达不满,他们就会说“你怎么不识好歹啊,我这是为你好”,而且他们总是称自己是“过来人”!

如果你不赞同他们的意见还说“你这和育儿书上说的不一样”,他们就会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你,仿佛看育儿书是多么傻的事情。这些“过来人”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他们否认的行为都是我们对孩子的苦心栽培。

比如他们会觉得孩子发烧就是你给孩子穿的衣服太少;他们还看不惯孩子穿纸尿裤、开裆裤,还一直试图给你洗脑纸尿裤和开裆裤有多坏;看不惯你阻止他们对孩子说“妈妈不爱你了”这类的话;看不惯你阻止他们喂孩子吃零食……他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告诉你,孩子就要照着他们那么养!

其实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对于别人给我的建议大都是虚心接受的,我也希望可以多听一些意见,找到更适合宝宝的成长培育方式。但是有一些错得离谱的教育方式,我不仅接受不了,还免不了在心中翻一个大大的白眼。

我会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改变对孩子的培养方案,比如我会让宝宝在合适的时间戒奶;让他尽早学会上厕所;不逼着他叫叔叔阿姨;不逼着他分享玩具……所以,我的教育也不免会遭到别人的评判。

我知道,做父母的人在一起都会交流自己的育儿经验,但如果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用个人经验来否定甚至批评别人的行为,只会让人心怀怒气。

无论觉得自己有多优秀,都不应该随意地评价他人的育儿方式和孩子。我希望“过来人”理解一下我们这些新手父母的心情。

“我还是想勇敢一回”周帅薇,1994年生人,大学刚刚毕业

那天和同事闲聊,聊到婚姻的话题,他反复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我强调,一定要找一个本地的,父母会有照应,以后各种诸如孩子上学的事情都好解决,他以一个外地已婚男士“过来人”的身份给我讲了他看到的、听到的或是自己亲身体会到的各种两个外地人结合后的困难和隐患。

我的确也见过两个南北外地人在这大城市中生活、结婚、生子所遇到的困难。仅仅是婚礼要办三次就够费心的,他们从买房、落户、房子装修、生育一直到现在经历的困难都听女主人讲过。骑着电动车一处一处看房,房子装修没人看,怀孕期间自力更生心力交瘁,生子父母请假过来帮忙看孩子,由于各种观念不合导致的相互生气等。有时问题会接踵而来,毫无防备,说的时候只是轻描淡写的那一部分,所有的苦痛只有自己心里知道,旁观者永远都看不清。最近,又遇上开车碰人,让本来就忙碌、杂乱的生活雪上加霜,显得那么束手无策,惊慌中哭得溃不成军。

她的这些故事让人感觉恐惧,看到后感觉心疼,但后来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还是将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

所有的困难都能想办法解决,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克服。外地人在大城市的结合会有一些想象不到的阻碍,但是成长后的成就感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有些经历过这方面挫折的人可能会觉得我说这些话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经历过就没有发言权。我虽然没有经历过婚姻,但是经历一个外地女孩孤身一人来到大城市从生存到生活的过程,学到了在家人关照的情况下学不到的技能,哪怕是做饭、租房、搬家。经历的每一段路都有好心的人帮忙,有同事、同学,还有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房东或者一些想不起来的陌生人。或许一路下来走得比较顺,回忆到的事情大多都是美好的、正面的,没有像一些“过来人”描述的那么不堪。所以,我还是对我们到底要不要听“过来人”的忠告产生疑问。

经历不同,对外地人遇到的困难和即将迎来的挑战会有不同的态度,本地人也一样,本地人的婚姻、生活就一定没有问题吗?只是遇到的困难不一样罢了。和什么人结婚,会遇见什么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要念。我还是想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这个已经不那么陌生的城市里再勇敢一回。

“那都是你的选择”王雨薇,1996年生人,公司职员

小时候,奶奶就告诉我们说要听“过来人”的话啊,不然会吃亏啊。长大后,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们。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谈恋爱,只要父母一句“我们是过来人,长辈不会害你的”,大多数人都会低下头。但也有少部分人不听,不分对错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过无论这时候你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以后的后果你得自己承担,毕竟都是成年人了,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举个例子,我的表姐,大学刚毕业。家里人呢,要给她找对象。表姐就属于唯唯诺诺的那种,没有主见。从小穿什么衣服,买什么复习资料,就连报考的大学及专业都是家里人给她定夺的。因为她一直也不拒绝也不答应的态度,家里人急了,天天打电话给她,天天催她,说给你介绍的这个对象家里有钱,人也好,人家还是个老师,正经的本科生,这样的对象以后打着灯笼也难找!那都是为你好,妈都是“过来人”,相信我没错的。“我有对象!”表姐突然喊了起来,那是表姐从小到大第一次的反抗。

原来表姐和他对象已经谈了两年了,他们是一个学校的,那个男的家里不怎么富裕,但人还不错吧。家里人听到家里穷还远都被吓住了,天天打电话给表姐,父亲打完母亲打,母亲打完姨妈打,表姐实在两边为难。她妈在电话里对表姐说,听妈的没错的,现在谈恋爱都是你爱我爱的,结婚后呢,谁能保证他爱你呢,以后你们过日子都是柴米油盐的,那爱能当饭吃吗?听妈的,没错的,妈是“过来人”!

表姐很平静地说:“妈,我知道您为我好,我知道您担心我以后受苦受累,但是这些我都不怕,毕竟我有手有脚,这个社会,只要人勤奋点是不会被饿死的,我和他都有上进心,我们一定会把日子过得漂漂亮亮的。到时候,我也会漂漂亮亮地告诉我的孩子,妈是过来人,你可以听妈的,但我也会尊重你,无论你以后过着怎么样的生活那都是你的选择,不要责备他人!”表姐妈妈听完表姐的话,最终还是尊重了表姐的意愿,最终把她交给了喜欢她的人手里。后来表姐的生活过得挺有滋有味的。

中国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从小管到大,怕他走一点弯路,觉得他的人生只有听“过来人”的才会顺畅。可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走什么样的路都在于自己,但是之前他必须懂得,自己做的选择必须自己负责。作为父母嘛,只需要给予自己的建议,前提必须得尊重孩子。作为晚辈,也必须要有自己的衡量。

“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超越你爸”李超,1990年生人,公司策划经理

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领导或长者对于我们作出一些事业、生活乃至人生上的指点。这其中是有区别的。有的人,确实很优秀,指点得很有艺术。

我曾经的一个领导与我有过如下的对话:

领导:“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坚持下去。”

我:“这样就会成功吗?”领导:“不。但是你选择别人认为正确的路,也不一定成功。”

这段对话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说正能量吧,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嫌疑;说负能量吧,还偏偏不是那么阴暗。反正我认为领导说得很对,并且我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路,虽然不知道能否成功。

优秀的人,对我作出过一些“过来人”的忠告,我从来都是慎重地思考,然后选择性地听取。还有一种,是我从来不加考虑的,我称其为“失败者感言”。这里的“失败者”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中专刚刚毕业的时候,我16岁,去一家工厂上班,从工资800元干起,两年之后,平均每个月3500元。我想辞职,想转行,因为我不想一辈子做这种“熟练工种”。那个时候很多亲戚朋友苦口婆心地劝说我,工作稳定比什么都强,让我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说,他们是“过来人”,我应该相信他们。可是我没有。于是,得知我到底还是辞职了,他们非常不理解。

不过这种劝说,在3年后戛然而止。因为3年后我已经做上了工程师,工资比原来高出了一大截。这样,那些“过来人”的“指手画脚”都不见了。原来,在他们的心中,钱是唯一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杆。不过,工作上的“指点”没有了,生活上的还在。因为他们比我多活了那么多年。不过这种指点,也在3年后消失了。因为我的年薪达到了6位数。一个年薪达到6位数的人,到底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了。

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剧烈变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经验在很多时候是束缚我们发展的一道枷锁。相比于经验,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而某些“过来人”,我相信他们是真心实意地为了我们好。但是,他们自以为正确的那些道理,早就被时代的车轮碾碎了。

有一次,我与一个朋友喝酒。酒桌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越长大,越发现我爸曾经说的话都是正确的。”

不知道这句鸡汤味很浓的话能感动多少小清新。不过我当时对他说:“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超越你爸。”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