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借舞蹈打开《十三声》

借舞蹈打开《十三声》

时间:2024-10-21 12:08:50

2018年9月4日,一堂别开生面的互动体验课“我的身体会舞蹈——打开云门”在国家大剧院开讲,授课人是来自台湾的云门2艺术总监郑宗龙先生与资深舞者杨凌凯女士。

10月26—28日,云门2《十三声》将亮相2018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十三声》融台湾人文风俗和台北地域特色于一体,将充满记忆的、有温度的市井生活逼真地展现出来。

认识云门舞集

《云门》,相传创作于黄帝时代,是周朝祭祀天神的六乐舞之一。1973年,林怀民以“云门”之名,创办云门舞集,成为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如今,该舞团已走过45年的历程。云门舞者技艺精湛,大多为舞蹈科班出身。舞团将现代舞、芭蕾、太极导引、静坐、内家拳等融入日常训练,练就了云门舞集独特的舞蹈语汇和作品风格。

1999年,林怀民创办云门2,罗曼菲出任创团艺术总监,直到她2006年因病离世。2012年起,郑宗龙担任云门2助理艺术总监。2014年,郑宗龙担任云门2艺术总监,将于2020年林怀民退休后,继任云门舞集艺术总监。

云门舞集的作品充满了律动与张力,涵古纳今,既研习传统文化又承载起民众的集体记忆。2003年,台北市政府将云门办公室所在地复兴北路231巷定名为“云门巷”。2010年,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将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云门”星。

2016年度云门2参加演出及教育推广活动79场,与此同时,还受邀美国纽约城市中心、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演出。

结缘云门舞集

郑宗龙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曾是云门舞集舞者,他随舞团到世界各地演出,他们高频率的在城市间辗转。渐渐地,郑宗龙的身体无法承受高强度的演出节奏,四年后,他离开了舞团。郑宗龙认为,虽然不能用身体跳舞,但是或许可以用脑袋跳舞,于是他开始尝试编舞。

这时,一次在诚品书店,林怀民送给郑宗龙一本德国诗人里尔克的书——《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尔克说,纵使是一个被关在监狱里的囚犯,只有一扇窗可以看外面,他还有童年可以回想,可以书写。这本书对郑宗龙触动很大,他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体验和记忆可以作为创作的素材。

郑宗龙开始编舞的时候,被云门2的创团艺术总监罗曼菲老师看到,她给了郑宗龙去云门2编舞的机会,郑宗龙重回云门舞集。2006年起,郑宗龙陆续编创了《变》《墙》《裂》《乐》《庄严的笑话》《一个蓝色的地方》《杜连魁》《来》等作品。他将生活中的种种新奇和感动融入作品,通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全力捕捉每一个动人时刻。因为凝视日出和日落前的天空时,着迷于那段“魔幻时刻”的色彩,郑宗龙想把当时的心境传递给观众,就有了《一个蓝色的地方》。

台湾庙宇众多,特别是在台北万华,大街小巷常有民间的宗教庆典活动。郑宗龙小时候看过很多,他借舞蹈表现,于是就编创了《来》。

探寻《十三声》

在这次体验课上,郑宗龙讲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和《十三声》的缘起。他的家在台北万华,也叫艋舺,那里有台北的第一条街,商家密集,每天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大家从早到晚吆喝叫卖瓜果蔬菜、鱼虾水产、日用百货。郑宗龙小小年纪就拖着大大的口袋去路边卖拖鞋。少不更事的他流连于万华街头,搜寻着热闹的、有意思的人和事,听嘈杂的动人旋律,看迷人的七彩霓虹。在郑宗龙看来,他的童年生活无比快乐。叫卖的商贩、过往的行人、闪烁的霓虹灯都是他快乐的源泉,那些生动鲜活的热闹场面,都真切地印在他的记忆深处,化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郑宗龙活泼好动,八岁开始学跳舞,一直到大学毕业。他对记者这样说:“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把脚放在舞蹈教室的把杆上拼命地压筋,心情也变得舒缓了。随着开心的音乐、强烈的鼓声跳舞,烦恼就这样随着汗水甩掉了。”

就在郑宗龙创作《来》的时候,母亲告诉他,20世纪60年代的万华,有个一个人的剧团,他可以男声、女声随意切换,一个人演活了所有角色。当时,只要有这个人演出,大家都会跑来看,还给了他一个封号,叫作“十三声”。

云门2艺术总监郑宗龙云门2资深舞者杨凌凯打造《十三声》

当母亲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郑宗龙的脑海里浮现出小时候万华的景象,他想把童年记忆用舞蹈表现出来。这和林怀民编排的安静沉稳的作品风格非常不同,《十三声》更多地展现了嘈杂、吵闹的市井之声。回想创作时的情景,郑宗龙对记者说:“刚编完第一段,我都快要羞愧地逃走了。怎么那么吵,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调整,却发现原来这就是我的童年。”

郑宗龙仔细梳理着一幕幕场景,用舞蹈语言串联起他的儿时记忆。《十三声》的创作团队和着郑宗龙的创作节拍拆解、重构,过去与当下建立了持续而连绵的关联,直至将万华的色彩挥洒于舞台之上。美术设计何佳兴,以毛笔的笔触呈现了舞衣的图形;服装设计林秉豪,用UV灯强调舞衣的荧光色彩;影像设计王奕盛,在舞台上投影出游动的鲤鱼,营造出光影迷离的氛围。创作团队找到了一些与祖辈有关的音乐,音乐创作林强跑到台湾最南端的恒春找到了一些歌曲。他们加强了对舞者的声音训练,在身体舞动的同时,还要通过声音把舞者的情感抒发出来。林强说,宗龙一定要让音乐把舞者身体的动能激发出来,我们就在音乐中加入了神秘的元素。所有这一切,就是为了给观众展示不一样的世界。

《十三声》的十一位舞者开启了全方位、多模式的训练,舞者要还原万华街头各色人等的姿势样貌,抛开美丑,发出嚎叫和呐喊,这些动作无关曼妙优雅,甚至有些丑陋不堪,在张扬与奔放中释放着来自万华的光芒。舞者与创作团队共同努力,精心打磨,以生猛的精神,把这些随着时空流逝的、来自庶民的旋律与动作,幻化出别样的生命力。

郑宗龙说:“我的感觉是,舞台或剧场真的可以让人变得很轻松,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一点。我们不要对美有一种特定的追寻,美可以有非常多的样貌,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成长的记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