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春风化雨润桃李

春风化雨润桃李

时间:2024-10-20 12:38:36

李青青与老师们分享基于项目流程的管理体系

洛阳市实验小学“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建设一所新的学校,犹如种下一粒种子,这粒饱满而富有生命力的种子来自于母体大树的果实,看着嫩芽在土壤中破土而出,浇水施肥,精心呵护,等待着岁月让她长成参天大树。”这是2016年洛阳市实验小学恒大分校建设初期,实小人的真实感受。“一校三区”的形成——科学的定位2013年春天,我和同事到洛阳山区支教。那是一所拥有200名学生的小学,三面房子一面大门的马蹄形建筑。和校长见面简单聊过后,校长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把哨子,走到校园中间的空地上,一声哨响,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学生和老师整齐地站列在操场上。惊诧于发出简单指令,而落实又是如此迅速和整齐划一的同时,也让我陷入了思考。我有这样的哨子吗?学校管理的价值是什么?是哨子响起后的整齐划一吗?在一校三区的洛阳市实验小学,什么样的管理与服务,才能够拥有一把看不见的哨子?怎样去引领学校的发展?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开始了基于项目流程的管理体系改革,立足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让被动管理变成“我要管理”,让人人都成为管理者。换言之,校长绝对不是“大客车司机”,一路载着教师去往目的地,而是“小客车”理论,即明确目标,人人都是司机,通过不同的方式,最终抵达目的地。通过交流的碰撞创造团队智慧。

洛阳市实验小学1954年成立,1992年拥有了第二个校区——洛浦校区。随着洛阳新区的建设及学校的发展,2004年,设立了第三个校区。而“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的形成,使学校的管理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11年进入集团化办学的探索时期,2017年托管分校——恒大分校开学,开始了一所新学校的建设历程。

集团化办学需要在实践中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办学体系,这个体系要始终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围绕目标科学统筹规划学校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围绕核心,立足课堂改革构建课程体系,确立学校的环境建设、形态建设、生态建设的基本定位。

校园文化——种子的力量只有规范化办学,才能办好一所学校。要树立公平的教育观,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强调“标准引领、管理规范、内涵发展、富有特色”理念指导下的一校一案的学校发展。办学过程中强调更加专业化的规划发展和办学体系,强调更加实事求是的对标研判和内涵特色,强调基于学生成长的课程引领与评价实施。努力给孩子创造公平的入学机会、公平的分班机会、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目前,学校拥有凯东、洛浦、新区三个校区和一个恒大分校,跨西工、洛龙、瀍河三个城市区,总的来说,“在体验中快乐成长”是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突出主体参与、品德培养、习惯养成,突出“快乐”的学习体验。学校以“立足传统文化、拥有国际视野”为主题文化,以构建人文校园、儿童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艺术校园和云端校园为主要特色,以建设基于圆心——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实践三个同心圆的开放性课程体系为实践内容。

不同的校区打造不同的校园文化。凯东校区的主题为“根植河洛”,主要打造“七彩同乐会”的传统课程;洛浦校区的主题为“国际视野”,主要打造“洛浦欢乐节”的国际课程;新区校区主题为“立足传统,面向世界”,主要打造“未来视窗”课程;恒大分校主题为“七彩体验,快乐人生”,主要打造“七彩体验课程”。每个校区在相同的校园文化体系架构下根据自己的定位,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网络连接、交流学习、个案呈现,促进了校区之间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

每五年一个发展规划,教代会每年一次对纲要进行修订,针对理念、原则、主要内容等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定位。2018年年初,学校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纲要里,在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针对办学实践提出了八个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项目负责人总体协调推进,并对不同校区的样本实施比对,从而刺激集团引领下的良性竞争机制。

课程体系——基因的传承学校可以拥有无数个孩子的六年,而每一个孩子却只有唯一的六年,教育的不可复制性一直让实小人心存敬畏。立足现实,着眼孩子未来,在行为认知的科学规律中,强化实践感知、品味体悟、印证实现的“体验”过程。如今,多数孩子表达能力优于倾听能力,分享意识优于质疑意识,问题发现优于问题解决,学校根据年级特点在低中高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六会”,即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探究、会发现、会实践。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当中,把幼儿的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五大领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不以一把尺子量孩子,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只有打造基于孩子全面发展的特色课程,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洛阳市实验小学的快乐“6+”体验课程体系中,在五大领域的发展体系中衍生出了生活课程,实施了健康、阅读、科学、艺术、社会和生活课程六大体系统领下的课程研发。按照课程纵向分类,每一类课程,还分为基础性、拓展性和探究性课程。

教师培育工程助力教师成长

洛阳市实验小学体验式课堂

行为习惯支持养成系统助力孩子习惯养成

快乐“6+”体验课程体系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立足于给孩子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构建科学完整的基本框架体系。“+”代表了课程的开放性与更多的可能性,该体系结合不同校区的不同主题文化定位,打造适合校区特色的课程模板。凯东校区处在古城墙内的里坊区,打造的是“七彩同乐会”课程,以及洛浦的“欢乐街”课程,新区校区的“未来视窗”课程,恒大分校的“七彩体验数”课程,都是在立足地域和软硬件建设的现实基础上,定位实际,扎实落实的。

除了学科课程的研发实践,学校还创新举办了迎接新学期的温情“开学季”、四年级的孩子同过“十岁礼”等活动,开设毕业前夕的感恩“毕业季”等微课程,三月“书法节”、四月“贸易节”等一系列的节日课程,口号是“一二三,四五六,一起挽手向前走”的行为习惯养成系统课程,等等。而且对学生集会、课堂教室、上下楼梯、校园游戏、进出校门等都有明确的声音控制和行为引导。

体验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到课堂的中央,快乐“6+”体验课程体系的实施,在关注孩子发展的同时,也更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课程的实施靠的是老师,理想的实现靠的是对现实的准确认识。《课堂文化手册》《校级课题研究制度》《校本课程研发制度》等一些制度都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不同校区间推动着实践的落地。课程规划和实施效果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课程就是一所学校强大的基因,流淌在学校发展的血液之中,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焕发生命力,通过不断地印证和实践,努力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

课堂改革——土壤的优化规划和实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划是设计,实施是行动,就像“想”和“做”一样,再完美的“想”,也需要通过“做”去实现。而改革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行动落实,需要方法论去支撑,犹如种下的种子,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翻耕,优化土壤。洛阳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课展示

洛阳市实验小学获得“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改革有两个动力系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发动,力大无穷。而任何一项真正的改革,并不发生在领导者的口中,而是发生在实践者的手上,因为学校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分析与验证,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发展自己。

改革首先要从课堂实践开始,立足孩子的认知,把握好孩子的成长规律,突出自主学习体验,要让孩子会学习,就要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育。在教师的反复讨论和课堂印证中,学校逐渐形成了情境、质疑、探究、分享和拓展五个模块的体验式课堂模型,突出学生课前的问题引导,突出课堂的体验分享,突出课后的学习反馈带来的变化。课前导学单、课中体验单和课后访谈单的出现,更加关注孩子的问题呈现,关注孩子的课堂感受,关注个性化课堂的研究性。不同的问题分享、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作业选择,使老师们欣喜地看到了课堂变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在不同的问卷调查和比对中,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好感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都有一定的提高。

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是老师,老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洛阳市实验小学的“2-5-8-10”教师培育工程中,通过目标驱动、标准打造、风格培养的方式,从教坛新秀到骨干教师,再到校级名师和校学术技术带头人,全方面、多层次地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建立学科资源教室、收集学科资料,呈现学科研究内容。年级组、学科组、校区间针对学科研究项目学习,基于问题的梳理分析和问题解决,让教师进入到研究孩子、研究文本、研究课堂的全新工作状态。只有每一位老师都上好每一节课,才是教育最真实的公平均衡发展。

从一个班到一个年级,再到一个校区,随着课堂改革的全面深入,逐渐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文化。课堂改革中,规范是基础,而在规范实施基础上的质疑和创新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课堂文化。学校规定,课堂上教师要规范设计教学方案,规范质疑、理答和评价方式,规范引导学生学习,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陪伴行为、教师的板书和站位都有明确的建议和意见。

积极的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良性竞争的保障机制,学校的《课堂文化手册》《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计划》《校本课题管理制度》《校本课程的研发制度》等等,针对的是不断创新而完善的实践内容。体验式课堂、“五小”课堂,“一模三单”“258”模式的教师梯队培养策略,是基于项目的真实性学习活动,一路走来,学生、教师、学校都有了新的呈现模样。

标准引领——方法论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校长专业标准》中要求,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每一项都包括若干内容,都需要立足实践解决若干问题。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六个方面88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如果把办学比喻成是一棵树木的完整成长的体系,那么,集团化办学就像是养育一片森林。除了科学的核心体系以外,需要对阳光、水分、土壤的辨析与把握,还需要培育专业的园丁团队,需要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勇于探索,拥有科学精神,坚持不懈地去实践创新。管理规范作为底线,激励作为原则,创新是动力,臻于完善中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基于项目流程的管理方式研究给了实小人强大的动力,在历经确定项目、提出问题、寻求“根本解”的方案探讨、交流呈现、项目建模以后的标准流程的总结反思中,实小人摸索出了一条高效率的办学之路。

管理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目标到策略,再到行动和评价,而在行动和评价的层面最需要行为的自觉,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海面以上的部分是暴露出来的冰山,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问题症状,海面以下的部分不易看到,也就是问题的根源,这是彼得·圣吉先生系统思维的冰山模型。任何一个症状都出自问题的根源,不追根究底,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爆发,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遏制住症状,也就是找到“症结”,又要深度思考,寻找问题的“根本解”。

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项目”,“治理”所强调的意义在于,任何一个举措都是来源于学校发展当中的问题思考,从中梳理确定基本理念和原则,建立行动指南,在行动中注重自我反思和评价,从而不断地完善。目标规划、理念规则、行动实践和反思评价,这四个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就是现代学校的治理体系。

项目的产生来自于发展中的问题,项目的解决来自于团队对问题的分析梳理和数据的再加工,这是一个项目建模。从问题思考入手,设计任务驱动,通过研究策略、研究分析,最后用结果评定是否可用,即可验证模型的适合性。每一个项目都是对“根本解”的探索过程,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按照分工确定项目,实施标准化的规则流程去推进工作,明确分管职能,由项目团队按照基本要求,立足问题根本解决方法,建立项目体系,从而确定台账、规则、流程,通过个案分析、总结和推广,不断地优化解决问题和针对项目研究的方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一定时段的行动和再加工的自我评价,按照项目建模的思想不断定位改进行动,从而达到项目的最优化方案,学校考核部门强调的是对项目的考核和再次审定。

只有通过标准化的项目管理,加上优秀的人才储备,才能推动校区之间的均衡发展。不断改进项目管理的方案,在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把项目建模,也就是流程作为行走的脚印记录下来。2015年,学校出版《未来学校的治理体系》一书,清晰阐述了学校治理和学校形态的规划与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实践。标准是集团化管理的手段,基于项目的流程管理,让更多的工作项目有制度、有章程、有规划,能实施、能反思、能总结。

集团化办学的核心是价值文化统领,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作为基因传承,在课堂改革实践创新中提升师生素养。学校治理需要在标准引领中逐渐创造管理规范、内涵发展、富有特色的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规范到制度,建设学校的良好环境;从标准到流程,打造学校的美丽新生态。

(作者系中共洛阳市实验小学委员会书记、校长)书香校园书香浓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