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中国古代部分家训简介

中国古代部分家训简介

时间:2024-10-19 05:40:47

上一篇小文介绍了中国古人为什么要制定家训,今天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家训,供大家参考。至于家训的内容,待到下一篇文章再介绍。

中国古代重要的家训家规,都是作者自身经历的总结,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智慧。而且这些家训都是说给子孙的,没有虚伪,没有空洞说教,语言非常质朴,真诚而实用,今天读来仍能受到启迪。

有人说中国古代有一百多种家训,本人认为这是一种泛指,成册的《家范》《家规》《家诫》《戒子书》等列入家训理所应当,但是,将二十五史纪传传主或者某人一篇文章中告诫子侄的几句话也列入家训,似乎有点宽泛,这些“家训”大多是三五十字,基本上不能单独成篇。本文要介绍的家训除了个别有影响的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等篇幅短小外,一般都有数百字以上。下面行文以年代为序。

周公旦《诫伯禽书》。周公,姬旦(?—约公元前1095),周武王之弟。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周公在朝辅政,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你到了封地,老臣没有大过不要抛弃他,对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与士竞争智力高下。要以谦恭的态度自处,用卑微的方式自律。这一段话虽然文字不多,但因为周公距今已3000年,故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第一篇家训。

司马谈《命子迁》。语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公元前110)是司马迁之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的手嘱咐说:我死后,你必然为太史;为太史,完成撰史的愿望,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最大的孝。司马迁不负父亲遗训,最终写出《史记》。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出征在外,听说兄子严、敦,好讥刺时政,于是寄书诫之:妄自议论时政,是我最厌恶的,“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书信言辞恳切,为后人所重。

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诸葛亮(181—234),三国蜀丞相。两文均见《太平御览》,虽然言辞不多,但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可谓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读来发人深省。

颜之推《颜氏家训》。颜之推(531—591),生逢乱世,一生历仕四朝(南朝梁、北齐、北周、隋),三为亡国之人,两为累囚,这样的经历让其对世事有深切感悟。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的《颜氏家训》,7卷20篇,内容丰富,堪称中国家训之宝典,自北宋以来反复刊刻,明清到民国,都是启蒙教育的书目之一。

李世民《帝范》。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庙号太宗。《帝范》4卷12则(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诫皇属》也是李世民训诫子孙的教材。李世民作为古代帝王能对皇子予以从严教育,里边的许多话都值得今人借鉴、深思。

《钱氏家训》亦称《武肃王遗训》。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852—932)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民国13年(1924年),钱镠裔孙文选纂修《钱氏家乘》时,根据钱镠遗训归纳为《钱氏家训》,内容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个部分。

范仲淹《范氏家训》。范仲淹(989—1052),为官清廉,尽职尽责。他教子有方,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范氏家谱中载有《家训百字铭》《训子弟语》《六十一字家规》《诸子书》等。《家训十则》:“耕读”“教子”“安分”“贸易”“交接”“嫁娶”“慎终”“追远”“修身”“谨训”;《家戒十条》:“戒不孝不悌”“戒不公不法”“戒游手好闲”“戒拖欠国税”“戒结盟拜会”“戒结交坏人”等。

包拯《包拯家训》。包拯(999—1062),以公正廉洁、刚直不阿著称于世。《包拯家训》只有37字,严厉告诫“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古人死后不能入家谱、葬祖坟,是最大的惩戒。

欧阳修《诲学说》。欧阳修(1007—1072),历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诲学说》劝诫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司马光《家范》。司马光(1019—1086),官至尚书左仆射,卒赠太师。《家范》10卷,19篇。《四库全书提要》云:司马光家范“皆杂采史传事可为法则者……其节目备具,切于日用,简而不烦,实足为儒者治行之要”。司马光还有一篇《训俭示康》,教导儿子应该崇尚节俭: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刘清之《戒子通录》。刘清之(1134—1190),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官至袁州知州。《戒子通录》是其编纂的现存最早的一部集录式家训总集。《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书博采经史、群籍,凡有关庭训者皆节录其大要。至于母训阃教,亦备述焉”。全书共计8卷172篇,可以说是南宋以前家训的总汇大观。

袁采《袁氏世范》。袁采(?—1195),官至监登闻鼓院。《袁氏世范》分“睦亲”“处己”“治家”3篇,计180余则,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经验之谈,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私塾的训蒙课本之一。

谢莹《家训二十四条》。谢莹,明朝人,生卒年不详。《家训》分“举止行为”“交友治家”“为人处事”三部分,告诫子孙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法则。有的是摘录先贤的语录。如第一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出自刘备敕后主。

袁黄《了凡四训》《了凡训子书》。袁黄,号了凡,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年兵部主事。《了凡四训》四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了凡训子书》1.2万余字。这两本书是袁了凡所作的家训,被称为人生启蒙立命之学。

杨继盛《给子应尾应箕》。杨继盛(1516—1555),明嘉靖朝兵部员外郎,刚正不阿,因弹劾严嵩被投入死囚牢。杨继盛知自己必死,于狱中写就此信,从为人、治学、治家等几个方面对儿子做了最后的教导。

庞尚鹏《庞氏家训》。庞尚鹏(?—1582),明嘉靖进士,历官至右佥都御史。《庞氏家训》分“务本业”“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束”“崇厚德”“慎守典”“训蒙歌”“女戒”等9篇。为子孙在行为规范方面制定了准则。

吴麟征《家诫要言》。吴麟征(1593—1644),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累官太常少卿。《家诫要言》系其居官时寄训子弟之书,其子番昌辑录。共2000余字。

孙奇逢《孝友堂家规》。孙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孝友堂家规》18则,另有序言、后言。家规提出了治家教子的方法和为人处世之道。

朱伯庐《朱子治家格言》,又叫《朱子家训》,朱伯庐(1617—1688)撰。分“孝悌”“勤俭”“读书”“积德”篇,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问世后,是清和民国最有名的家训,流传甚广。

王渔洋《手镜》。王士祯(1634—1711),别号渔洋山人,其著作多以“渔洋”名,如《渔洋精华录》等。出身官宦世家,历官至刑部尚书。《手镜》是王渔洋写给儿子的家书,共50条3000余字。内容涉及立身、处世、行政、司法等方面,告诫儿子不能以出身望族傲慢待人。

康熙《庭训格言》。康熙(1653—1722)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雍正八年(1730),胤稹将康熙平时对诸皇子的训诫辑录成书,共246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等。

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汪辉祖(1730—1807),曾任宁远知县、道州牧。《双节堂庸训》6卷。是书总结人世沧桑,糅合圣贤之道,以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训导子孙如何适应社会。

清汉阳别樵居士《家庭宝筏》。汉阳别樵居士,不知道具体情况。《家庭宝筏》包括“总论”“戒欲”“制心”“避嫌疑”“戒谈闺阃”“勤职业”“禁淫书”“名节”“因果”等21章。

中国古代家训有100多种,除上面介绍的几种外,他如《太公家教》(传)、刘邦《手敕太子文》,魏晋时期王昶、嵇康、陶渊明、阮籍、徐勉、王祥等的《家戒》《戒子文》《戒子孙》《训子孙》,宋代韩琦、邵雍、宋祁、黄庭坚、陆游等的《家训》《戒子孙》《戒子弟》,明代刘伯温、王阳明、高攀龙的《传家宝》《家训》《高氏家训》,清代潘德舆的《示儿长语》,曾国藩、左宗堂的家训集本等。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