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声传统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传统中国绘画的画理探微

传统中国绘画的画理探微

时间:2024-11-07 11:35:29


    □马振声

传统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画的研究,必须从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入手,真正把握和理解中国画的画理、画法,在“守常”和“求变”的过程中传承、发展传统中国画。

记得从附中升入本科,我初次接触中国画时,老师说:“你画的形虽然很准,但是用的线不是中国画的线。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线。”自此,我开始意识到“形似”不是传统中国画的最终目的,在“形似”之外还有更高的要求。作为构成“形似”的基本形式元素,什么样的线才是有生命的线?我困惑不解,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画教学大纲中关于“中国画特点是‘以线造型’”的疑惑。毕竟西方绘画史上,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法国安格尔、德国丢勒、奥地利克利姆特等,都是以线造型的高手,那么“以线造型”怎么能说是中国画的特点呢?

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概括了传统中国画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形式特点和审美观念,用最简练的语言阐述了传统中国绘画画理的基本内容。

以状物为宗旨的绘画艺术,不论中西,“必在于形似”,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形似”,中西绘画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西方绘画以科学务实的态度,通过比例、透视、解剖、结构,使所表现物象达致精准和酷似;通过光线和色彩使形似达到质感、量感、空间感高度统一的视觉逼真的效果,这是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思维逻辑使然。传统中国绘画却在“必在于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形似须全其骨气”,没有从“器”和“用”的层面做横向拓展,而是从“形似”直接指向了形而上的“骨气”,把问题提高到“道器相通”“体用一致”的至高境界。

“骨气”显然是源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何为“骨”?“骨”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万物一以贯之。这个支撑万物,又无限生发的内涵之力,就是“骨”。何为“气”?“气”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充满变数的阴阳,相辅相成,相互消长又相互依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这个生成并充实了无穷尽的多样性的空间形态,就是“气”。“骨”主时间的一致性,“气”主空间的变化和多样性。“骨”与“气”合为一体,就是生命存在的形态,所以“骨气”是生命的象征和表现。所谓“全其骨气”就是要把生命的精气神,注入“形似”之中,把无形的“大象”融入“形似”具象之内,故要“以大观小”“致广大而尽精微”等。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