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上午,是常州2018第18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以下简称“常州国展”)评审员与参展者见面交流的时间。邮政历史组的各位评审员悉数来到展场,他们将直面那些前来观展的参展者和征集员,向他们转达评审组对展品的评审意见以及今后改进的建议(图1为邮政历史组的评审员在集中讨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不少参展者很早就来到了展场。
一、评审员与参展者的直面交流
邮政历史类历来都是邮展中展品数量较多的类别。评审员可能要面对35部5框或8框展品以及10部一框展品的作者,评审员们不得不分散到多部展品的展框前。
我接待的第一位参展者是来自江苏的黄广洲。他的展品是一框邮政历史展品《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徽形邮戳》。相对而言,这是一部比较适合做一框的选题,虽然在处理和研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该展品还是以86分获得一框邮政历史展品的最高分。这位作者喃喃地说:上次全国邮展也是得86分。我对这部展品以前是否展过以及当时的分数完全没有印象,但相信上次他很可能没有与评审员进行现场交流,否则他展品中的那些不足应该得到一些改进。
接下来,我们接待了一位北京的参展者。他的展品是《德国通货膨胀时期函件邮资(1920-1923)》(其前言页见图2)。这部展品与长沙2014全国邮展中的一部展品的名称和前言完全相同(图3为长沙国展中同名展品的前言页)。在预评前言时,就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作者坦言,他的确是买了那部展品的大部分素材,后来虽然自己也补充了一些素材,但前言却一字未改。评审员向这位参展者传达的意见是,对于那些购买老展集的参展者来说,绝不应该按原样展出,因为这种展品首先会被认为毫无个人研究,处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分数下降是必然的。
参照国际评审的通常做法,每部展品都是由小组内的每一位评审员分别打分,然后再集中讨论。若遇分歧较大的情况,就需要根据《规则》各陈己见,最后达成统一的意见(在大多数情况下,评审员们之间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所以,一部展品的最后分数是由评审小组一致决定的,评审员对参展者所讲述的看法和建议,也代表了整个评审小组的意见。评审员谢伟景就是这样代表评审组,对《新疆公文特色传递》展品的作者做了详尽的分析,既肯定了成绩,又指出存在的不足,使作者受益匪浅。比如,作者在前言中提到:“有三项崭新的成果,为我首创。”谢伟景指出,这种写法会引起评审员的特别关注,而当他们发现所提出的这些内容别人早已研究过,而作者只是依照素材的现状自己新提出了“免票封”“优惠封”“公文邮检封”等三个不规范的名称而已时,则对这种所谓的研究成果完全不认可。另外,该展品几乎将所有的竖式信封横向摆放,并展示了大量无效信息的复印件,因此得到邮政历史类展品中的唯一的一个外观3分。图2
图3
图4
图5地方邮政历史是较常见的选题,这次共展出12部展品,占了1/3,其中不少为新作。《东北邮政史(1882-1932)》和《云南邮政史(15881936)》就是第一次参加国展的两部展品,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云南邮政史(15881936)》的作者虽没能前来,但云南省的征集员来到现场,聆听了评审员们对展品的意见,了解到该展品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时间断代的处理、素材与所反映内容的逻辑关系、展品的名称等。征集员表示会向作者传达评审员的意见(图5为该展品的前言页)。希望该作者能全面了解该展品存在的较多不足,在今后展出时得以改进和完善。
二、展品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邮政历史类评审组在评审中发现,有多部展品存在的问题带有共性。因此,将这些问题利用媒体予以介绍,目的是让没机会到展场的参展者,或准备做邮集参展的作者引起重视。
1.时间段的标注
一部好的邮政历史展品,在前言页的标题之下,往往会有一个时间段的标注。这不仅可以让评审员一眼便可知道展品所反映的历史时期,还可以看出该展品在处理方面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可惜的是,不少作者并未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35部展品中,有10部没有标注时间断代。
2.前言页中关于历史背景的文字过多
评审员其实并不希望在前言中看到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即:用大量的篇幅谈历史背景,而对本应详细交代的展品内容却一笔带过,使评审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部展品(目的性),以及他是怎样在做这部展品(处理)。图63.展品的研究对象不正确
虽然我们在历次的邮展知识讲座和文章中都反复强调过,邮政历史展品的研究对象是邮资、邮路、邮戳以及邮政业务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在不少展品中看到错误的研究对象的例子。比如,过多地研究实寄封上的邮票及其变体,描述一些无效信息、复制本就十分清晰的邮戳图,且无任何文字说明。这种没有目的性的处理,会让评审员觉得参展者在知识方面有欠缺。
凡此类问题,评审员在与参展者见面时都会向他们一一指出。展场上评审员和参展者见面的时间,大约是每部展品平均5-10分钟。在这个短短的时间里,评审员不可能将展品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一一指出、面面俱到。所以,参展者应该明白一点,评审员指出的可能只是你的展品所存在的部分问题,而不是全部问题。
三、评审员与参展者的另一种交流
每次全国邮展能到现场聆听评审员点评的参展者只是少数,各省邮协的征集员也不能全都前往,也许他们还有一些其他类别的展品也需要同时聆听。那些自己的展品存在问题的作者,还有没有其他途径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呢?回答是肯定的。2014年韩国邮展中,一位未能亲临现场的美国参展者,通过书信方式向身为组长的澳大利亚评审员询问,该信就是转给我,并由我来回复的。这也是评审员与参展者交流的一种形式,但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常州国展结束后的两个多星期,一位在微信中和我讨论旅大解放区实寄封的邮友给我传来一张获奖证书,上面写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保密信箱》展品获铜奖。他说:“这部展品虽然只获得铜奖,但我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自己编的,从中得到快乐和享受。”而当时竟把我惊得差点说不出话来:“真没想到这部展品是出自你之手!”在常州国展中,这部展品的确太有名了,因为它是全场336部展品中的最低分,唯一的一部60分,也几乎是历届全国邮展上邮政历史类展品中唯一的一部铜奖。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展品呢?为什么获得如此的低分呢?原来,该展品讲的是一段从未有人讲过的邮政通信历史:“文革”期间,因中苏边境紧张的形势,东北农垦总局所属的六个农场改建制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为通信保密的需要,通信地址分别冠以“建”字、“设”字、“钢”字、“铁”字、“边”字、“防”字六种信箱。该展品就是讲述这些不同的保密信箱的使用。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低的一个评价呢?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素材吧。
图6的贴片展示了2件保密信箱实寄封,其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地址均为黑龙江虎林县铁字401信箱。可惜,这不是邮政历史展品的适用素材!明明是邮政信箱的收寄封,为什么不是适用素材呢?原来,邮政历史展品的适用素材必须是去研究那些在邮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也就是说,当你把一封信投入信箱后,到收信人拿到手之前,由邮政部门在封上所产生的所有印记和信息(如各种戳记、签条、邮政批注等)才是有效信息——具有这种有效信息的邮品,才是邮政历史展品的适用素材。而这部展品所研究的对象,全部都是在投入邮筒之前,寄件人的私人信息(手书××信箱),作者所利用的全部都是无效信息。全集如此,它能被认可吗?
就在本文截稿的前一天,这位可爱而认真的作者又发短信告诉我:保密信箱还有师及以下单位的信箱10种,分别为“加、强、宣、传、准、备、打、仗、战、斗”,可惜自己还缺2种。我问他:你认为如果都收齐了,是不是分数会高于60分呢?他好像很兴奋地告诉我:我如果收齐了,就可以做8框了。他还告诉我,国内还有两个人也正在朝这方面努力。他希望我能继续指导他,并同意我把这些内容发表在媒体上。为了让与他一样的有热情但基础知识欠缺的作者在选题之前便能明白他们的选题和素材是否适合做一部邮政历史展品,我决定把我们之间的通信内容发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