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乌蒙山里苔花开 唱出心中诗与歌

乌蒙山里苔花开 唱出心中诗与歌

时间:2024-11-07 02:36:39

用音乐的形式,将文字的美和情绪种入他们的心田

一曲作罢,梁俊轻拨手中的吉他,对孩子们说:“即使我们拥有的不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不要小看了自己。”

抉择

2011年,广西小伙梁俊只身来到重庆,要在这个繁华城市打拼出一番事业。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干过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当过乐器行店长,也做过吉他老师,但无论从事什么,都从来没有间断过做义工。

福利院是梁俊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那里,他见的最多的是各种情况的孤儿,脑瘫的、唐氏综合征的、残肢的、失聪的……每每看到孩子们呆滞的表情和想亲近人又怕见人的眼神,梁俊的心里都倍感酸楚。因为理解生活不易,他对遗弃孤儿的人恨不起来;因为善良,他会不由自主地同情心泛滥。

梁俊尽可能抽时间跟福利院的孩子一起玩游戏,给他们唱歌、讲故事。很多时候,孩子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唱什么,但能真切感受到他的友好、关心和爱。他们会在梁俊唱完或讲完后把手拍得山响,一张张干涩的小脸上都泛起红光,会在梁俊不得不离开时,抱着他的胳膊搂着他的腿不让他走。

置身于孩子中间,梁俊感觉是幸福的,如果不是一场偶遇,他还会一如既往地跟那些孩子打成一片。

一次聚会上,梁俊认识了一个女孩。闲谈中,女孩说她要去贵州石门坎支教,正在招募同行者。梁俊随口接茬:“你看我行吗?不过我可不是科班出身。”女孩抿嘴一笑:“当然可以,如果你是认真的,那你就是我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看着女孩一脸认真,梁俊突然明白,这并不是一个玩笑。他的心为之一动,从福利院的孩子想到了大山深处那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

跟女孩深入接触后,梁俊渐渐被女孩坚定的信念和优秀的人品感动。更主要的是,他了解到贫困是压在石门坎人心上的一块大石,那里的孩子生活茫然,甚至没有听说过“北大”。

梁俊越想越觉得自己应该去,像对待福利院的孩子一样,用爱和陪伴唤醒苗寨孩子的梦想和希望,让他们能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他从第一个招募成员变成了组织者,积极投入到支教活动的策划中。这个女孩叫周晓丹,后来成为了梁俊的妻子。

2013年,这对因公益而相识的夫妻,在新婚一周后,开始了他们特别的蜜月之旅——到石门坎新中小学支教。

支教

尽管知道山里生活诸多不便,可艰苦的条件还是让支教的老师们始料不及。卫生差不必说,单是冬天常停电又没有供暖设备就把周晓丹冻哭过好几回。好容易天气转暖,跳蚤又迫不及待地活跃起来,这东西还药不死,一旦被叮咬就奇痒无比,挠破就是满身包。

条件恶劣无所谓,更让他们心痛的是这里的孩子。他们有的在最冷的天气里依然穿着单衣,有的衣袖总是鼻涕和泥土黑黝黝地混在一起,好多年都不洗澡。问及理想,有些孩子竟说要当孤儿或者乞丐。

其实,不要说点亮孩子们希望的灯,就是让他们开口回答问题都特别难。这个山寨的孩子大多数胆小、自卑,不敢开口说话,而且80%都是苗家,对汉语的掌握非常有限。

面对这样的现状,虽然梁俊非常敬业,在课堂上尽己所能传道授业,在生活中最大限度无微不至,可依然觉得不够。给这里的孩子些什么,才能让他们与裹挟在内心的黑暗对抗?梁俊陷入深深地思索。

得知梁俊的困惑,周晓丹却乐了:“你是急糊涂了还是冻得大脑短路了?上山前你不是写了十几首‘诗歌’吗?”

梁俊猛然想起来,支教前的某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有名音乐人“不务正业”地带着幼儿园小朋友唱《桃花源记》。由于在网上没有找到朗朗上口的曲作品,他便自己为古诗谱曲。上山前,已经和朋友一起完成了9首“诗歌”。

那一刻,梁俊醍醐灌顶,一幅水墨中国画在他的脑海出现:老师和学生就像深山里的隐者和牧童,在山水间忘我地吟唱着古诗。虽然他半路“出家”,但会弹吉他会唱歌,至少可以教孩子唱古诗文。

“对,就用‘诗歌’唤醒他们沉睡的爱,让他们找到自信,感受古文化之美,最终学会寻找生命的价值。”梁俊喜出望外,“唱诗工程”从此拉开帷幕。

唱诗

这一招果然灵验,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天生爱歌唱,旋律让孩子们和梁俊的心贴近了。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内心的真诚和关爱。

梁俊备受鼓舞,把唱诗列入每天的教程。语文课开始的前几分钟,他会带着孩子们“读读唱唱”,读得起兴、唱得乐乎时,也会忘乎所以地延长时间。他还把上台“表演”列为考试项目,就为了锻炼孩子们大胆开口。

然而,过了些日子,梁俊又发现了新问题。他所谱曲的诗词,对于高年级同学适合些,可低年级的孩子就不容易理解了。为了找到合适的诗词,梁俊多次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买有关书籍,不放过任何寻找好诗的机会。

一天,梁俊在教室的角落里看到一本布满灰尘的小册子,捡起来看是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发的《日有所诵》。打开随意翻看,突然映入眼帘的《苔》让他为之一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还有哪首诗比这首更适合大山的孩子!

梁俊兴冲冲地拿着小册子回到宿舍,打开台灯,连夜谱曲。为了把旋律记得更清楚,他彻夜未眠,反复在书桌前吟唱。

夜半更深,梁俊却睡意全无,心底的震撼越来越强烈。他觉得不仅孩子们是苔花,自己也是苔花,虽然渺小,却正在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为孩子们兴奋,为自己感动。

趁热打铁,第二天梁俊就把《苔》这首歌教给了孩子们。而“含苞待放”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刚开始,由于紧张,孩子们在台上要酝酿很久才能发出声音。每当此时,梁俊和台下的孩子都会安静地耐心等待,并不时给予鼓励。整整一个学期,孩子们才慢慢适应了这样的“考试”。

也就是在“考试”中,梁俊第一次听到了班上最腼腆、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小女孩梁越群唱的《苔》。梁俊为梁越群伴奏,同学们给她鼓掌,梁越群一遍又一遍地唱。

绽放

梁俊一首一首写,孩子们一首一首唱。他们上课唱,下课唱,清晨唱,日落唱,悲伤时唱,欢乐时唱,一群人唱,一个人也唱……一个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一群清纯如水的山里孩子,就这样在大山深处,在方寸教室,唱出了春天和希望。

在无需描述的感动中,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开朗。一朵朵“苔花”在“诗歌”地召唤下,不知不觉绽放开来。他们的理想不再是孤儿和乞丐,他们爱上了诗歌,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学习。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爱上了生活。

有个叫韩天波的孩子,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上山赶羊回家。有一次,他抱着小羊路过沙场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第二天在日记中写道:“真是醉卧沙场。”

梁俊为此激动不已:“唱了一年多的《凉州词》在他那里‘复活’了!”

还有一个孩子,虽然中途退学,但已经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还经常把日记寄给老师看。

张礼国比较懒,以前每次考试分数都是个位数,一次考试得了60分后,他马上写了一篇作文:“现在我是一个努力的孩子,有一种药可以救我了,就是不要做懒惰人!”

梁俊看在眼里乐在心上。渐渐地,他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愿望了。原定是每周一诗,可选诗还稍微容易,谱曲就没那么简单了。有时,曲子还没写好,孩子们没得唱,就会歪着脑袋问:“老师,为什么这首诗不唱了?”梁俊只能尬笑说:“老师会努力的。”

在支教的两年时间里,梁俊为孩子们谱写了50多首“诗歌”。他把孩子们的作文、诗歌整理成集,命名为《乌蒙山里的桃花源》,交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7年年底,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们受邀参加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录制。久唱不息的《苔》和孩子们纯净如天籁的声音,一夜之间走进了千家万户。

梁俊和其他支教老师不仅让山里的孩子如同绽放的苔花开在“诗歌”的海洋,也让更多人对经典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梁俊所说:“用音乐的形式将文字与音乐的美和情绪种入他们的心田,让诗意和童心一起成长,从而找到人生的价值,做一个有趣的人。”

责任编辑:陈晓亚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