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黄泥地 第一章

黄泥地 第一章

时间:2024-11-07 01:34:19

雨后,几个小孩子在一家大门口的门楼儿下面玩泥巴。太阳没有出来,天还是阴的,温湿的气息里弥散的是苦楝花的香味。一只斑鸠在桐树上独唱。麻雀们集中在一棵石榴树上,嘁嘁喳喳,像是在开会讨论问题。布谷鸟忙得在空中掠来掠去,很少停留,它的前一声“布谷”在东边的麦田尚未落地,后一声“布谷”又在西边的麦田上空播响了。门楼儿两侧各有一方青石门墩儿,小孩子们挖来泥巴,就在石头门墩儿上玩。他们分成两拨儿,男孩子一拨儿,女孩子一拨儿,分别以一个门墩儿为玩泥巴的平台。泥巴是软的,他们得找一个硬的地方,把软东西放在硬东西上搓揉,软东西才会舒筋展骨,把里面的黏性和弹性发挥出来。石头门墩儿当然是硬的,在上面揉泥巴正合适。玩泥巴还得找一个有平面的地方,在平面上摔摔打打,才能把泥巴塑出五花八门的形状来。石头门墩儿上方有光光的平面,泥巴块子在上面三摔两摔就光溜了,接着就可以拿泥巴造型,造鸡得鸡,造狗得狗。

每个小孩子的家里差不多都有桌子、椅子,桌椅也是硬物件,上面也都有平面,他们为什么不在桌子上或椅子上玩泥巴呢?那时因为各家的大人都不许小孩子在桌子上和椅子上玩泥巴,大人认为泥巴是烂东西,脏东西,而桌椅是和台面联系在一起的,泥巴把“台面”弄脏就不好了。大人们不但不许小孩子在桌椅上玩泥巴,还不许他们在屋里玩,要玩,只能到门外去玩。大门口外面的石头

门墩儿,是贪玩的孩子们不可多得的选择。

好天好地时,这里的孩子们没什么可玩的。他们转着圈子在院子里找,蹲下来往地上瞅,地上到处都干干巴巴,他们想抠一块土坷垃都抠不下来。他们有时会看到一只苍蝇,对苍蝇露出欣赏的表情。但苍蝇不跟他们玩,他们刚一伸手,苍蝇就飞跑了。天上飞过的小鸟儿也不跟他们玩,他们喊着让小鸟儿下来,下来,跟他们一起玩。小鸟儿跟没听见一样,只管飞走了。大人们有没有可能在地上泼一些水,和一些泥巴给自家的小孩子玩呢?没有可能,完全没有可能。他们用水筲从水井里打来水,用水和面,烧饭,洗碗,喂猪,都是可以的,没听说过谁家用清水和泥巴给小孩子玩的。有那还不会走路的小孩子,自己撒了尿,自己用小手抓成尿泥,往自己嘴里送,弄得满脸花。那是把尿泥当成了食品,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玩泥巴。

一下雨就好了。别看脚下的地硬得像铁块子,雨水一泡,一浸,硬地就变成了软地,随手一挖就是一块泥巴。据说北边的黄河多次开口子,一开口子就黄水漫漫,冲下来不少泥沙。但泛滥的黄河水被一条沙河截流,没有淹到他们这里来,所以这里的土地几乎不含什么沙子,还是原汁原味的黏土地。设想一下,如果土里掺了不少沙子,一抓一把散沙,玩泥巴是玩不成的。黏土地的好处是胶性强,粘接度好,挖起来就是好泥巴,团巴团巴,搓巴搓巴,捏什么,像什么。

男孩子玩泥巴时,常做的一种游戏叫摔哇呜。摔哇呜的办法,是把一块泥巴捏成小盆形,把盆边捏得厚厚的,盆底捏得薄薄的,然后托底拿起小盆,底朝上,口朝下,奋力向石头门墩儿上摔去。由于速度的作用,和兜在小盆里的空气被压缩的作用,小盆摔在门墩儿的瞬间,盆底会翻卷开来,爆出一个洞。爆洞的同时,发出类似哇的声响,摔哇呜宣告成功,哇呜也因此而得名。男孩子的游戏,总愿意把完整的东西弄出洞来,整出声来,带有一定的破坏性。但不是每一个男孩子每一次都能把哇呜摔响,他们之间是要进行比赛的。比赛的规则是,谁把哇呜摔响,要对谁进行奖励;摔不响的呢,要给予处罚。奖品不是别的,只是一块泥巴。这块泥巴要从受罚者的手上出,罚品也是一块泥巴。不是获胜者的哇呜底部破了一个洞嘛,那么,摔不响哇呜的失败者,就得从自己所拥有的泥巴原料上取下一块,拍成圆的薄片,把人家的哇呜炸开的洞口给补上。每次补洞所需要的原料并不多,但怕的是每次都摔不响,每次都得挖自己的原料给人家补洞。如此一来,自己的原料就越来越少,少到甚至连一个哇呜都做不成,只能看着别人的哇呜越做越大,越摔越响。

女孩子玩泥巴与男孩子不同,女孩子似乎天生就有家庭观念,她们做游戏也带有建设性。她们拿泥巴垒房子,捏猪圈,盖鸡窝。塑小鸡、小狗、小猫、小兔。她们塑一只大狗,后面必跟着一只小狗。她们塑一只母鸡,母鸡屁股后面必添上几个鸡蛋。她们塑一个剃光头的男人,紧接着就会塑一个留剪发头的女人,安排男人和女人结婚,生娃娃。这天在石头门墩儿上玩泥巴的是三个女孩子,她们互相观摩,互相启发,每个女孩子都创造出了不少玩意儿。作为玩意儿的主人,她们之间会拿玩意儿互赠,你赠我一根黄瓜,我赠你一个鸡蛋。得了黄瓜和鸡蛋,她们假装张着嘴往嘴里送,并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

把泥巴玩来玩去,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们手上、脸上、鞋子上、衣服上都粘了不少泥巴,差不多成了一个个泥巴人儿。泥巴人儿就泥巴人儿吧,他们从来不嫌泥巴脏,见泥巴都很亲切。听大人说,他们原本就是泥巴人儿,是大人从地里把他们捡回来的,或是用红线绳把他们从庙会上拴回来的。“泥巴人儿”没有别的玩具,没有皮球,没有布娃娃,没有电动汽车,没有变形金刚,他们不玩泥巴玩什么呢!这里的孩子都盼着下雨,喜欢下雨。一下雨地上就起泥巴,他们就有了可以玩耍的东西。下雨之后的日子,可以说等于这里孩子们的节日。

稍大一点的男孩子,玩泥巴还有另外一种玩法。他们找来一根柔韧性好、弹性强的荆条,剥去荆条的皮,把荆条捋得光溜溜的。把泥巴团成圆球,穿在荆条的梢头,攥得紧贴在荆条上,然后通过使劲甩荆条,把穿在荆条梢头的泥巴圆球甩出去。这种玩法叫甩流球,能把流球甩得像流星一样,甩到很远的地方。比较说吧,如果站在一个宽阔的水塘边,用手往水塘里投泥巴球,哪怕男孩子使出全身的力气,能把泥巴球投到水塘中央就算不错。而采用甩流球的办法呢,轻而易举,就可以将泥巴球甩到对岸去。在荆条梢头穿一节泥巴条也可以甩,名堂换成甩老豆虫。老豆虫成天吃得圆滚滚的,不长翅膀,只会在庄稼地里爬,不会在天上飞。但泥巴做成的老豆虫就不一样了,被甩上天空之后,它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飞得嗖嗖的,比燕子飞得都快。恰好有一只老斑鸠在桐树枝头咕咕叫,男孩子把子弹一样的老豆虫瞄准老斑鸠,却对老斑鸠说:老斑鸠,你叫得很好听,我喂你一根老豆虫吃吧。说着,把“老豆虫”朝斑鸠甩去。“老豆虫”噼里啪啦穿过桐树叶,差点儿击中了老斑鸠。老斑鸠一看形势不妙,惊得一半叫声咽在喉咙里,赶紧飞走了。

房守现从家里出来,站在大门口,看了一会儿小孩子玩泥巴。玩泥巴的小孩子里,有他的孙子,还有他的孙女儿,孙子叫小泉,孙女儿叫小雨。房守现小时候也玩过泥巴,既摔过哇呜,也甩过流球。一次甩一个流球算什么,小时候,他最多曾一次甩出过五个流球。流球成串在天上飞,像放连珠炮一样,很是过瘾。可惜他发明的“放连珠炮”的技术没有被现在的小孩子继承下来,甩流球的男孩子一次只甩一个流球。他想把那个甩流球的男孩子叫到跟前,把“放连珠炮”的技术传授给那个男孩子。但他的脚动了动,嘴没有动,很快就把传授技术的想法放弃了。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所喜欢所玩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他已经是当爷爷的人,再去教小孩子玩泥巴,是不是有点可笑了。就算是冒着被别人笑话,弯下腰身,教小孩子玩泥巴,教的倘是自家的孙子还说得过去。而正甩流球的男孩子是别人家的孙子,传授技术的事就免了吧。

孙子小泉正跟另外两个男孩子在石头门墩儿上比赛摔哇呜。小泉摔哇呜的力气不够大,技术也不是很好,他摔一次,摔一次,拿起来一块泥,摔下去泥一块,哇呜连屁都放不出一个。如果每人都能把哇呜摔响,等于打了平手,谁都不用拿自己的泥巴为别人作补偿。如果每人的哇呜都摔不响呢,同样等于打了平手,大家重新再摔就是了。目前的情况是,其他两个男孩子都能把哇呜摔响,小泉的哇呜却屡摔不响。小泉倒遵守规则,每次都不拒绝拿自己的泥巴给别人的哇呜补洞。别人的哇呜在做加法,小泉的哇呜是在做减法。别人的哇呜越加越大,越摔越响。小泉的哇呜越减越小,恐怕连原来体积的二分之一都不到。体积越小,哇呜越难以成形,分量也不够,更难以摔响。

房守现把小泉摔哇呜的事看了一会儿,脸子渐渐拉长,脸色也阴沉起来。天已经不下雨了,他的脸色阴沉得似乎有一场雨要下。房守现没有动手玩泥巴,但不知不觉间,他的内心已参与进去。他当然是站在孙子小泉一边,仿佛小泉是代表他在参赛。他希望小泉能赢,也是希望自己能赢。在想象中,他把哇呜摔手雷般摔得震天响,似乎把天顶都炸开了一个大洞,把所有泥巴拿来补洞都不够用。然而小泉眼下的表现让他失望,也使他的内心有些失衡。有一句俗话,泛起的沉渣一般涌向了房守现的脑际。他欲把俗话压下去,不料俗话自有俗话的力量,他越是压制,俗话反而变得越清晰。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俗话的意思无须解释,每一个成年人都懂得它的逻辑。若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小泉从小摔哇呜摔不响,长大后干什么事情也会无声无息。小泉从小玩泥巴给人家当陪衬,说不定长大后也不能当主角,只能给人家当陪衬。小泉从小就甘于给人家补窟窿,恐怕成人后也躲不掉为他人补窟窿的命运,直到把自己赔干赔净为止。小泉可是他的大孙子,他的亲骨肉啊!面对这样一个从小就不见强势苗头的孙子,从小就让人为他的前景发愁的孙子,房守现还有什么希望呢?他该如何是好呢?

联想到最近村里发生的一些事,联想到他目前的处境,房守现心口闷疼了一下,一种类似焦虑的情绪攫紧了他,使他有些想发脾气。他对孙子说:小泉,你看你都快变成泥巴猴儿了,别玩儿了,回去吧!

小泉揪下一块泥巴,正用手掌在石头门墩儿上拍片,把泥巴片拍薄才能给人家补洞。其实对方并不是真的拿薄片补洞,小泉把薄片交给人家,人家把薄片跟原有的泥巴掺在一起,揉成一个整体,做成新的哇呜,再摔。但拍成薄片是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必须走,你只有把泥巴拍成薄片,得胜者才会接收。这个规定性的程序,对失败者来说带有一定的惩罚性。不知小泉听到爷爷的话没有,他没有答应,也没有回头看爷爷,只管拍泥巴片。泥巴玩来玩去,水分失去了一些,变得有些硬,拍成薄片比较费劲。但小泉拍得相当认真,看样子不把硬泥巴拍成薄片绝不罢休。

爷爷提高了声音:小泉,我的话你听见没有?

这次小泉不回答不行了,他的回答是:不,就玩儿!

你的泥巴都快赔光了,你玩儿个屁!

玩泥巴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暂停玩泥巴,张着粘了泥巴点子的小脸,看着小泉的爷爷。有个小女孩把“玩儿个屁”的话重复了一遍,大概觉得好笑,就笑了。好笑的话小孩子们都愿意学,都愿意重复,一时间,小孩子们都在说“玩儿个屁”,你挤我一下,我捣你一下,几乎笑成一团。

倘若在往日,倘若房守现心情好,不管小孩子们重复他什么话,他不会计较。小孩子嘛,跟小鸡小狗差不多,脑仁子还没长全,自己放个屁当是屁眼子冒烟,嘴里会把冒烟说上半天。他不但不计较,说不定还会和小孩子们一块儿笑。今天就不同了,一切随心情的变化而变化,他不愿意听见小孩子们重复他的话。小屁孩儿们接过他的话说来说去,笑来笑去,他觉得不止是在笑话小泉,连他这个当爷爷的也一块儿笑话上了,这简直是对他的冒犯,不是什么好兆头!他猛地跺了一下脚,把小孩子们的笑声都镇住了。他穿的是深靿胶靴,跺脚跺得有些重,不光门口的地面有些发颤,连盖在门楼子上面的瓦片似乎都有些发抖。小孩子们顿时有些傻眼,不知道小泉的爷爷下一步要干什么。

小泉,听话!我说了不让你玩儿,你就不能再玩。爷爷说话向来说一不二。

小泉说:就玩儿。

小兔崽子,你还敢跟我犟嘴,反了你了。不听话我揍你!

小泉在地上跪着,房守现一步跨过去,一把揪住小泉的一只胳膊,把小泉揪得站立起来。小泉使劲往后坠着身子,弯着腿,还要往地上跪。他的一只手推着爷爷抓他胳膊的手,挣扎着要把爷爷推开,从爷爷手里挣脱出来。爷爷既然揪住了他,当然不会再放松他。他有他的意志,爷爷有爷爷的意志。他的意志是继续玩泥巴的意志,爷爷的意志是大人的意志,大人的意志要比他的意志复杂得多,至少要和村里的事情相联系,此时他的意志必须服从爷爷的意志。从力量的对比上,祖孙两个也相差悬殊。如果五十多岁的爷爷有千斤力量的话,才四五岁的孙子恐怕连一百斤的力量都不具备。其结果是,“一千斤”连揪带拉,拉得“一百斤”脚不沾地,把“一百斤”拉进院子里去了。

小泉哭了,一边哭一边嚷:我不回家,我就要摔哇呜!

爷爷说:你再摔哇呜,我就摔你!

一只名叫里根的黄狗从屋里跑出来,左边一跳,右边一跳,不知是站在爷爷的立场,还是站在孙子的立场。也许它谁的立场都不站,表现出的是模棱两可的摇摆状态。

小泉挣不脱爷爷的手掌,就求救似的喊妈妈,妈妈!是妈妈让他去玩泥巴的。

妈妈和爸爸都不在这个院子里住,只有爷爷和奶奶住在这个院子里。妈妈没有听见小泉的求救,奶奶却从堂屋里出来了。奶奶对爷爷说:孩子玩得好好的,你把他拉回来干什么!

房守现不会解释把孙子拉回来的真正原因,只说:你看他这一身的泥巴,脏死了!说着把小泉揪进屋内,一松手一搡,把小泉搡倒在堂屋当门的地上。

小泉哭着从地上爬起来,伸着头还要往外跑,还要去玩泥巴。房守现叉开腿,张着双臂,拦着门口,不准小泉跑出去。他说:不许出去,再出去我真的揍你,把你的屁股揍烂,烂得跟烂西红柿一样。

奶奶赶紧护住小泉,并把小泉抱了起来,说,来,让奶奶抱抱,让奶奶看看,谁敢让俺孙子受委屈,奶奶不依他。奶奶用手掌给小泉擦眼泪,把脸上的泥巴点子也擦到了,把孙子擦得满脸花,像个小花狐狸。奶奶说:你看你这一身泥巴,把奶奶的衣服都弄脏了。好了,别哭了,奶奶给你拿块儿糖吃。她拉开三屉桌下面的一个抽屉,从里面摸出一块儿硬糖,剥去糖纸,把糖块儿塞进小泉嘴里。小泉的泪珠子还在掉,但他的嘴被发甜的糖块儿占住了,哭不成了。糖块儿在小泉的牙齿间咯嗒咯嗒响。

妻子对房守现说:你自己气不顺,不要往孩子身上撒。孩子这么大一点儿,连拉屎都不知道脱裤子,他知道什么!

房守现不承认自己气不顺,出于自尊,也是为了维护妻子的自尊,他也没有对妻子讲孙子摔哇呜时老是给人家补窟窿的事。这个地方的人都不愿意说到窟窿这两个字,更不愿意把窟窿往自己家人头上套。谁都知道,塌窟窿是欠人家债,补窟窿是还人家钱。谁家都不愿塌窟窿,也不愿补窟窿。他对妻子说:你不知道,泥巴在地里是黄泥巴,在村里就变成了黑泥巴。黑泥巴肥,里边是有毒的。泥巴巴在腿上脚上,一干,里边的毒气就会渗透到人的肉皮里去,人身上就会起泡,流黄水。要是身上流了黄水,十天半个月都治不好。

妻子说:那么多小孩都在那儿玩泥巴,人家都不怕泥巴有毒,怎么就毒着你孙子了!怕毒就有毒,不怕毒就没毒。泥巴不沾身,用手一抹拉就掉了。说着,开始用手抹拉小泉胳膊上的泥巴。妻子还是认为房守现最近肚子里窝的有气,说屁怕窝,气也怕窝,气窝得时间长了,出来就不是好气。大人肚子里有气,最好自己解决,不能把气出在小孩子身上,出在小猫小狗身上,也不能出在锅碗瓢盆身上。有的男人一生气就摔猫踢狗,扔盘子砸碗,那是最不应该的,也是最没出息的。

房守现要妻子不要瞎说,说他肚子里什么气都没窝,屁放得腾腾的,他的气顺畅得很。他差点拍了胸脯,说:我要房有房,要地有地,要儿子有儿子,要闺女有闺女,要孙子有孙子,要孙女儿有孙女儿,我还会给人看病,三天两头能挣点儿如便钱花,全房户营一百多户人家,你掰着脚指头数数,我过得比谁家都不差。

妻子说:你要是能天天这样想就好了,人都是嘴上说得明白,一到事儿上就糊涂;仰起头来明白,一低头就糊涂。我看你就是个柏木桶,不提提你,你就不醒。自从你见人家房守本的儿子房光民接替他爹当了支书,你就开始窝心,开始跟自己较劲,一天到晚没有好脸子,半夜做梦还骂人。

这个女人,真是话多。房守现不得不承认,这个女人真的点到他的病根上了,真的一针扎到他肚子里的穴位上了。别以为女人家只知道陪男人睡觉,只知道怀孩子,生孩子,只会做饭,刷锅,原来女人的眼睛也是睁着的,耳孔也是张着的。听说当了三十多年支书的房守本要卸任,房守现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几十年来,房守本一直看不起他,一直压迫着他,他过的是人在人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日子。现在好了,房守本终于干到头了,他也熬到了出头之日,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可是他还没来得及喝一顿酒庆贺一下,还没来得及把老相好织女约到庄稼地里偷一次情,紧接着他又听说,房守本虽说不干支书了,他的大儿子房光民却接过老家伙的接力棒接着干上了。这叫什么事?大麦熟了有小麦,收了黄豆有绿豆,还不是一回事嘛!怎么,难道支书有种,有根,支书的种播在房守本家的大床上了,支书的根扎在房守本家的老坟地里了!难道村里别的人都是缩头鳖,肉头户,就不能接过支书干一干!刚听到房光民当支书的消息,房守现还不大相信,刮了东风刮西风,下了大雨下大雪,什么事都得轮着来吧,干吗房户营的支书都出在房守本家里,干吗老子干完了儿子还要接着干?这不合适,不合适,太不合适!可是,房守现不相信也不行,塞上耳朵也不行,驻村干部老尹通过安在房守本家高杨树上的高音喇叭向全村人宣布:经过房户营村全体党员推选,经过乡党委研究批准,由房光民同志担任房户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现在请新任支书房光民同志讲话。房守现一听脑袋轰的一声就大了,接着又小了,小得好像找都找不到了。在他听来,房守本家用的是同一个药锅,熬的是同样的汤,喝的是同样的药。他不愿听房光民借用大喇叭的翻嘴唇子阔嘴说些什么,但大喇叭的声音太大了,他不想听都不行。他听出来了,房光民讲话跟房守本是一个口气,一种腔调,讲话东一斧子,西一锯子,声音都很大,连口头语“这个这个啥呢”,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完了,房守现受完房守本的制,接着还得受房光民的制,其实受的还是房守本的制,他这一辈子算是完了,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他受一辈子制倒也没什么,他的儿子呢?他的孙子呢?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难道他的祖祖辈辈都要过受人压制的日子!房守现想不通,房守现不甘心,房守现心有不平,很不舒服。但房守现犯的是和所有男人同样的毛病,不愿在女人面前服输,更不愿在自己老婆面前服软。他心里虽然承认老婆的话说到了他的痛处,但他嘴上还是硬的,并不承认。他说:房守本的儿子当支书怎么了,现在当支书没什么好处,屁的好处都没有。现在不是过去,过去有人民公社,现在没有人民公社;过去有生产队,现在没有生产队;过去队里有仓库,现在村里没有仓库;过去生产队里有土地,现在土地都分到了各家各户;过去仓库里的粮食当支书的想挖就挖,生产队里的钱当支书的想花就花,现在他挖屎都没地方挖,花屁都没人给他放。

妻子不太赞同房守现的看法,她说:你说没啥好处,我看还是有好处。吃当支书这碗饭有没有好处,房守本心里最清楚,要是没有好处,他不会把饭碗传给儿子。啥好事都是传儿子,不传闺女,从房守本把支书传给儿子这一点,就能证明当支书是一碗好饭,饭里有蛋还有肉。这几天房户营村里地里乱冒泡儿,不知有多少人心里两条腿的板凳放不平呢,不知有多少人眼气人家房光民呢,不知有多少人想当那个支书呢!别管怎么说,只要人家当了支书,就是房户营村的人头,全村的人就得听人家的,就得服人家管。

房守现最不爱听的就是这个,他说:狗屁,我凭什么服他管,我一不欠粮,二不欠租,他能拿我怎么样?

这时小泉把一块糖吃完了,伸手指着抽屉,还要再吃一块。奶奶说:糖不能多吃,吃一块就行了。你吃了糖的牙,虫子就该吃你的牙了,把你的牙吃成豁牙子,说话嘴不把门。

房守现的意见是:给他吃,让虫子把他的一嘴牙都吃光,让他长大了找不着老婆!

妻子瞪了房守现一眼狠的,意思是:又来了,又来了!妻子给小泉又拿了一块糖,和颜悦色地对小泉说:小泉是奶奶的好孙子,小泉最听话了,吃了这一块就不吃了,小泉能做到吗?小泉看着糖,使劲点头。奶奶教小泉:你说能做到。小泉说:能做到。奶奶说:这就对了,小泉真乖。奶奶这才把糖给了小泉,同时看了房守现一眼,意思是说:不管跟大人说话,还是跟小孩子说话,都是气换气。你对别人有好气,别人才会对你有好气。房守现看出妻子眼里的意思,他撇了一下嘴,表示不服。

大门外的村街上来了一个游乡卖豆腐的,卖豆腐的不喊卖豆腐,喊成打豆腐,把打字拖着长秧子,喊得很长,后面的豆腐却喊得很短促。好比“打”字是一根瓜秧子,“豆腐”只是瓜秧子上结的一个小瓜。卖豆腐的在房守现家大门外停下了,往门里探着头,把房守现叫成房先生,问房先生要不要打一块豆腐。房守现说不打,手背朝外挑了一下,把卖豆腐的打发走了。又来了一个游乡卖鸡娃子的,卖鸡娃子的把叫卖声录了音,用一个电动小喇叭反复播放:卖小鸡娃儿,谁买小鸡娃儿,都是母鸡娃儿,没有公鸡娃儿。房守现听出来了,小喇叭里播放的是一个女声,从声音听,这个女人已经不再年轻,肯定是下过蛋的鸡。房守现对这个女人的说辞也不愿认同,什么只有母鸡娃儿,没有公鸡娃儿,这个世界只有女人,没有男人,能行嘛!他骂了一句他妈的,说了一句跟鸡娃儿无关的话:真有本事,把他爹从坟里挖出来当支书才好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