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勇/文
现在我们逛书市,都会体会到“成功学”类书籍的火爆。
现今的“成功学”书籍,从本质上说,遵循的都是一个“最好”原则——即先假定(或暗示)你能“做到”,然后再告诉你需要做到的事情“是什么”。等于说一下子越过了“如何做到”这个其实最重要、最根本的环节。正因如此,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么就一鼓作气地干到最好,要么就干脆什么也别干;要么就是100,要么就是0;要么你就登泰山,要么你就干脆在原地待着。
这种“最好”原则其实具有极大的蛊惑性——让谁看都会承认“正确无比”,但是99%的人都会被吓倒在起跑线前。因为这种理论鼓吹的是一种“你要痛下决心,重新做人,来个180度的大转变”的“剧变”哲学,而这种“剧变”哲学恰恰是很多人的致命弱项。对于擅长懒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拒绝变化的人,你偏偏要在他的耳旁大喊“你要剧变!”无疑是自欺欺人、对牛弹琴之举。
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剧变”两字面前露怯,裹足不前,难下决心;又或者凭着一时的冲动痛下了“剧变”之决心,并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往往是好景不长,坚持不了多一会儿就败下阵来,难见持续性。马三立先生那段著名的《从明天开始》的相声,就是最传神地表现了这一“国民性”的经典。
“最好”原则的最大问题在于门槛太高,它往往超越了广大“凡人”的能力极限,让绝大多数人“望门兴叹”。因此,只有“次好”原则才是一种真正有可能让更多的普通人走上相对成功之路的途径。
“次好”原则的核心在于“降低门槛”——它宣扬的是一种“积小胜为大胜”的理论,即如果做不到100,只做到1也行:因为1永远大于0;如果登不上泰山,只登上你家门口的小沙丘也行,因为那也总比原地踏步强……总之,只要你做了点什么,就总比不做强。由于门槛大幅度降低,因此就多了使普通人做到坚持的可能性,而凡事只要坚持,最终必能成功。只不过遵循“次好”原则的成功之路,其路程略长一些而已。
总而言之,“最好”原则尽管在表面上打着让所有人都成功,即“普度众生”的旗号,但它最终能够激励并“超度”的,实际上还是“尽可能少”的,甚至是极个别的精英;只有“次好”原则,才能有效激励“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地接近“众生”之“普度”这个崇高目标。否则,“成功学”就依然有可能会沦为只为少数精英阶层服务的专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