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按照各自的接受能力去听音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在三个层次上听音乐的,姑且称之为:感官层次、表现层次和纯音乐层次。
听音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乐声悦耳,这就是感官层次。在这个层次听音乐时,我们完全不做任何思考。单是乐声的吸引力本身就孕育着一种不用动脑筋而又引人入胜的境界。
奇怪的是,许多自命不凡的音乐爱好者都过分沉溺于这一层次。他们到音乐会去放松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慰藉或逃避,借以进入一个理想世界,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去想日常生活的现实。当然,他们也不是在想音乐本身。
感官层次在听音乐时是最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音乐的第二个层次是表现层次。一进入这里,我们就踏上了有争议的领域。作曲家一般对一切关于音乐表现什么的讨论都唯恐避之不及。要恰到好处地说明一部音乐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还要让人满意你的解释,天知道有多难。但是这不应导致另一个极端:干脆剥夺音乐“表现”的权利。
我个人认为,所有音乐都有一种表现力,所有乐曲的音符背后都有某种含义。这种含义归根结底就是这部乐曲想要说的话,是这部乐曲的内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句简单的问答来叙述:“音乐有含义吗?”我的回答是:“有。”“你能用几句话来说明这含义是什么吗?”我的回答是:“不能。”难就难在这里。
不论专业音乐家的意见如何,多数初入门者还是在苦苦求索,用适当的言辞来抓住音乐在他们身上所引起的反响。因此他们总是觉得柴可夫斯基比贝多芬“好懂”。首先,把一个词缀到一部柴可夫斯基的乐曲上要比缀到一部贝多芬的乐曲上容易。而且,在这位俄国作曲家那里,每次重听他的一部乐曲时,它几乎都是向你诉说着同样的意思。贝多芬则不然,人们常常很难说出他究竟在表达什么。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会告诉你,贝多芬之所以更加伟大,原因就在于此。总是向你诉说同样事物的音乐,不久就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每次听来含义都略有不同的音乐,生命力会更加长久。
如有可能,不妨听听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的主题。请你将每一首主题挨个听下去。不久你就会发现,每一首主题都反映了一个不同的感情世界。你不久还会发现,越是你觉得美的主题,就越难找到使你自己完全满意的词来描述它。
音乐的第三个层次是纯音乐层次。除了音乐发出的悦耳之声和表现力外,音乐的确还存在于音符本身和对音符的把握之中。多数听者不太能意识到第三个层次。然而专业音乐家对音符本身的意识过于强烈。他们常犯的错误是全神贯注于琶音、断奏等,却忽略了他们所演奏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
但是从外行的角度来说,主要还不是要克服在纯音乐层次上的这些坏习惯,而是要增强对音符本身的感受力。
(余娟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如何听懂音乐》一书,王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