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冰与火

冰与火

时间:2024-11-06 05:34:50

一个诗人,华兹华斯,他穷困潦倒,以乞讨为生,一直梦想着完成他最伟大的诗篇。这就是《B.华兹华斯》,奈保尔《米格尔街》的第六篇。这个短篇小说总共只有七章。在第二章的开头,作者是这样写的:

大约一周以后的一天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米格尔街的拐弯处又见到了他。

他说:“我已经等你很久啦。”

我问:“卖掉诗了吗?”

他摇摇头。

他说:“我院里有棵挺好的杧果树,是西班牙港最好的一棵。现在杧果都熟透了,红彤彤的,果汁又多又甜。我就为这事儿在这里等你,一来告诉你,二来请你去吃杧果。”

这一段文字反常的地方有两处:一、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乞丐都是上门去找别人的,可是,华兹华斯这个乞丐很特殊,他牺牲了宝贵的“谋生”时间,一直在那里等待“我”;二、乞丐都是向别人要吃的,这一次却是华兹华斯给别人送吃的。你看,反常吧?

不要小瞧了这个反常,从这个反常开始,华兹华斯的身份变化了。他乞丐的身份开始隐去,而另一个身份,孤独者的身份开始显现。也就是说,华兹华斯由“诗人+乞丐”,变成了“诗人+孤独者”。无论是乞丐还是孤独者,都是需要别人的。

“卖掉诗了吗?”这句话可以说是整篇小说的基础。华兹华斯是谁?一个倒霉蛋,一个穷鬼,一个孤独的人,在这样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有人搭理他吗?他有说话的对象吗?当然没有。如果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回看第一章,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整整第一章都是华兹华斯和“我”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华兹华斯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他发现“我”也是一个诗人,并且像他“一样有才华”。这当然是瞎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敏锐的、情感丰富的诗人发现了一样东西,那个孩子,也就是“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这颗宝贵的同情心在他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就得到了证实:一见面,孩子就问,卖掉诗了吗?对华兹华斯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宝贵的呢?没有了。话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他在路边等“我”,一点也不反常。这一老一少彼此都有情感上的诉求。我想告诉你们的是,《B.华兹华斯》是一篇非常凄凉的小说,但是,它的色调,或者说语言风格,却是温情的,甚至是俏皮的、欢乐的。这太不可思议了。奈保尔的魅力就在于,他能让冰火相容。

第二,华兹华斯不去要饭,却在那里等“我”、邀请“我”,为的是什么?从表面看,是请“我”吃杧果。但让我们来注意一下,一向简洁的奈保尔怎么突然那么啰唆,让华兹华斯说了那么多话。这番话呈现出来的不是别的,正是华兹华斯和一棵杧果树的关系。什么关系?审美的关系。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一段的,这一段在我眼里迷人极了,一个潦倒到这个地步的人还如此在意生活里的美,还急切地渴望他人来分享美,这是鼓舞人心的。

许多人都有一个误解,觉得审美是艺术上的事,是艺术家的事,其实不是。审美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是在许多时候,当事人自己不知道罢了。审美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诉求,蕴藏着价值的系统与序列。可以这样说,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如果因为贫穷,我们就在心理上剔除了美,它的后果无非两个:一、对美的麻木;二、对美的误判。对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具体的表现就是拿心机当智慧的美,拿野蛮当崇高的美,拿愚昧当坚忍的美,拿奴性当信仰的美,拿流氓当潇洒的美,拿权术当谋略的美,拿背叛当灵动的美,拿贪婪当理想的美。

奈保尔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他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贫困、肮脏、令人窒息、毫无希望的社会景象,但是,这贫困、肮脏、令人窒息、毫无希望的生活从来就没有让人真正绝望过。正如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序言里所说的那样,它证明了“绝望的不存在”。它生机勃勃,有滋有味,荡气回肠,一句话,审美从未缺席。这太重要了。你看看华兹华斯,都潦倒成啥样了,讨饭都讨不着,可他在意的依然是一棵树的姿态。

(檬男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课》一书,王娓图)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