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数据新闻:中英环境报道视觉框架与视觉修辞方式的异同

数据新闻:中英环境报道视觉框架与视觉修辞方式的异同

时间:2024-11-06 09:12:53

一、研究问题

作为全球第一本专门探讨数据新闻的著作,《数据新闻手册》这样对数据新闻下定义:用数据报道新闻。自2013年中文版的《数据新闻手册》在网上面世以来,国内业界和学界纷纷展开对其的关注和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数据新闻的理解。章戈浩认为,“数据新闻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它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从而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方式”。①方洁从新闻呈现形态、新闻生产流程和新闻行业的发展三个角度对数据新闻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②文卫华认为“数据新闻是记者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挖掘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最后以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以图表、数据为主,辅之以少量文字的客观、系统的报道以及良好的阅读体验”。③

而无论从什么角度定义和研究,数据新闻都离不开数据与可视化呈现两个核心,传统新闻报道以语言的组织和架构为修辞方式,数据新闻则主要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来建构现实。刘涛在《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一文中以《卫报》和《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例,详细阐释了数据、关系、时间、空间和交互等五个内在关联的视觉修辞实践,这些修辞方式在其他类型的数据新闻报道中是否也存在呢?

尽管可视化有助于对数据的逻辑再现,但特定的逻辑本身就是一种话语生产与再造,其结果就是特定视觉框架的形成与运作。“视觉框架是一种符号化的认知系统,强调借助视觉方式来限定符号思维的意义方向、重设符号意义的生产语境、搭建符号元素的勾连关系,其目的就是对特定话语的视觉化建构、展示与争夺。”④特定的视觉框架既是过去经验的体现,也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塑造,同时也限定和指引着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把握。传统新闻报道中被重点提及和论述的语言框架主要包括:事实框架、人情味框架、冲突框架、道德框架、经济结果框架、领导力框架,这些框架在数据新闻的特定报道中是否也有所体现呢?

基于上述文献和问题,本文以中西方关注度较高的环境报道为切入点,通过对数据新闻领域较为成功的《卫报》、网易“数读”和财新网“数字说”的比较分析,试图探讨数据新闻的视觉修辞方式及视觉框架的异同,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1.选择“数读”“数字说”、《卫报》的原因

国内五个知名数据新闻栏目分别是新华网的“数据新闻”、网易的“数读”、财新网的“数字说”、搜狐的“数字之道”以及澎湃的“美数课”,检索发现,只有网易“数读”和财新“数字说”有专门的环境报道版块,因此选择二者作为我国数据新闻实践的代表。

《卫报》是英国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媒体,并且在数据新闻实践方面全球瞩目。2009年,《卫报》开创了数据博客,成为全球第一个成立数字新闻部的报纸,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体育、环境、健康、时尚、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此外,《卫报》还设立了数据商店这一专门的数据频道,向用户开放来自各方的大量原始数据,供用户分享和参与。⑤

2.抽样方法

“数读”和“数字说”有关环境报道的数据新闻分别有20篇,经初步阅读,各去除2篇无关的,分别剩18篇,全部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卫报》“数据博客”中有关环境的报道共22篇,为方便比较,随机选取18篇进行研究。

(二)类目建构

1.基本描述

(1)报道时间。

(2)报道主题。

(3)呈现方式。根据已有研究和简单样本统计,将呈现方式分为静态信息图(包括图表、图解、图形、表格、柱图、饼图、折线图)、时间线、地图、动画、视频、坐标系图、泡泡图、词频图、社会关系网络图和互动图十大类。

(4)文字字数。

2.视觉框架呈现

(1)是否呈现了冲突框架?若有,冲突的对象有哪些?

(2)是否呈现了责任框架?若有,谁应该负责?

(3)是否呈现了影响框架?若有,影响是正面、负面,还是中立?

(4)是否呈现了经济结果框架?

(5)是否呈现了人情味框架?

(6)是否呈现了领导力框架?

(7)是否呈现了预测性框架?

3.视觉修辞方式

(1)是否有时间线的呈现?

(2)是否有空间的呈现?

(3)数据之间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4)是否呈现了交互性?

三、研究发现

(一)基本描述

1.“数读”“数字说”、《卫报》报道时间都不均衡

图1报道时间和数量由图1可以看出,“数读”有关环境报道的数据新闻全部集中在2014年和2016年,尤其以2014年为主,而2015年没有相关报道;“数字说”有关环境的数据新闻主要集中在2013年和2014年,2015年只有3篇;《卫报》的报道也主要集中在2009年,之后的报道也只有寥寥数篇。由此可见,此三家媒体的数据新闻对环境报道议题不是保持均衡关注,而是时有时无,时多时少,这不仅不利于媒体在数据新闻环境报道的领域里形成持续广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同时,也不利于吸引相关受众的持续关注。

2.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最高,《卫报》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也较高

由表1可以看出,“数读”有关大气污染的报道最多,其次为有关环境破坏行为和环境建设的报道,没有气候变化方面的报道;“数字说”有关大气污染的报道占了总报道数的一半多,同样,也没有气候变化方面的报道;“卫报”除了同样关注大气污染外,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也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以来全球瞩目,定位为国际媒体的《卫报》自然关注较多,而定位在国内的“数读”“数字说”更关注的是诸如PM2.5、雾霾之类的国人更加关心的大气污染问题。

3.静态信息图为主要呈现方式,“数字说”使用地图较多,而《卫报》使用视频和互动图相对较多

由表2可知,“数读”“数字说”、《卫报》的每一篇报道都有静态信息图的呈现,而其他类型的呈现方式则很少;相比而言,“数字说”更多地使用地图,《卫报》各有3篇使用了视频和互动图,“数读”和“数字说”则没有。总体而言,三家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动画、坐标系图、词频图、社会关系网络图都没有使用。丰富多样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是数据新闻区别于传统文字报道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看来,这三家媒体有关环境报道的数据新闻依然主要停留在静态信息呈现或简单的时空比较上,而生动的视频展示、注重互动的图表及注重关系挖掘与呈现的坐标系图、词频图、社会关系网络图则尚未得到运用。

4.“数读”文字篇幅最多,《卫报》次之,“数字说”最少

数据新闻是以可视化呈现方式为主,并辅以少量文字报道的新闻表达样式,文字报道相对于图形式表达具有更多的情境性和人情味,可以更好地交代故事背景和相关关系,应作为可视化呈现方式的补充。研究发现,“数读”“数字说”、《卫报》的文字篇幅相差较大,无论是绝对字数统计还是相对内容呈现,总体上依次减少。文字篇幅最多的“数读”在环境报道方面并没有发挥文字的独特优势,大部分的文字只是和可视化呈现方式的简单重合,可视化呈现方式只是文字版本报道的简单翻译。“数字说”的文字篇幅最少,通常只是以导语的形式出现,而这部分内容在可视化呈现里也大部分都有表现。相对于“数读”,这种方式满足了阅读轻量化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数据背后必要元素的交代和补充,使得内容相对单薄。《卫报》的文字篇幅在两者之间,其内容与可视化呈现部分很少重复,大多涉及数据的制作、相关问题的影响以及有关部门的应对措施等。这既符合轻量化阅读的要求,又是对可视化呈现的必要补充,有利于读者更加了解新闻的生产及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及影响,有力地配合了可视化的报道方式。

(二)视觉框架呈现

1.“数读”“数字说”影响框架凸显,《卫报》更加突出领导力框架

由表4可以看出,“数读”接近一半的报道都呈现了影响框架,且影响都为负面,“数字说”的负面影响框架也较为突出。两者都重视运用数据揭示当下凸显的环境问题,并说明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数读”在《湖北湖泊面积五十年消失过半,加剧洪涝灾害》中通过湖北省江汉湖群不同时期湖泊数量变化和2000-2014年洪涝损失较多地区等相关数据的展示,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十几年来人们围湖造田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相比于“数读”和“数字说”,《卫报》的领导力框架则更为突出,有五篇报道除了揭示相关的环境问题外,都明显地提到了政府、相关部门或者相关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回应和举措。例如,在《政府大楼有多环保?》中,明确提到了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EdMiliband)对于政府建筑在能源使用方面雄心勃勃的计划,他宣布“在2050年之前,减少建筑相关能源的使用,使得碳排放量减少80%”。

2.经济结果、人情味、预测性框架均不显著

从总的框架呈现结果来看,“经济结果”“人情味”和“预测性”的框架呈现最不显著,这可能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对于环境问题,人们更为关心它对生命安全和日常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而对其经济结果则关心较少。

第二,数据本身是客观无温度的,因此,很难和文字报道一样体现出人情味。

第三,可获取资料的有限性,加之技术的限制,目前还很难达到大数据所追求的较为准确科学的预测。

(三)视觉修辞方式

1.都重视数据在时间、空间和相关关系方面的呈现

研究发现,“数读”“数字说”和《卫报》在环境报道方面,都凸显了数据在时间线上的发展、在不同空间的比较以及在相关性方面的勾连。例如,“数读”在《全球森林实况图:绿色中国有多“绿”》中,通过地图和柱状图形象地再现了世界森林在各国的覆盖情况;“数字说”在《福布斯企业家调查:环境恶化降低幸福感》中通过福布斯《2013中国企业家幸福指数白皮书》的相关数据揭示了环境恶化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卫报》在《1850年以来全球温度的变化》中以时间为线索提供了自1850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新闻倾向于采用时间、空间及相关关系的修辞方式,可能与环境新闻采访获得的数据特征有关,这些数据通常是描述性的。因果关系的呈现可能还需要更加深入的采访调研数据,而不只是环境指标的简单统计。

2.缺乏因果关系和交互呈现

数据新闻报道用数据代替了原有的语言文字,整个报道是通过数据与数据之间的比较、推理、归纳和论证等方式进行联系和勾连的,它缺少传统报道的故事背景和人文情怀,只剩下数据的大小之别。当数据从原始数据中剥离出来,脱离了原来的语境和条件,转而被置于由众多数据组成的新的语境,数据与数据之间通常只剩下简单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较之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在报道中鲜有呈现,这也印证了舍恩伯格和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到的大数据所带来的思维变革之一,即相关关系取代因果关系。⑥

“交互不仅意味着一种互动方式,更拓展了新闻的接受理念。人们可以跟随鼠标进入新闻的深层结构,游历数据图景中的每一个层级与角落。”⑦交互呈现不仅可以增加受众的兴趣,更是一种数据修辞方式,改变受众的认知路径与思维方式。研究发现,《卫报》有4篇报道体现了交互性,读者在阅读这些环境报道时,可以自由选择进入的版块,在每一个版块中可以随意切换,自主选择呈现方式,自主选择图表中感兴趣的区域进一步观看相关内容,因而不仅可以决定观看的内容,更可以左右参与解读的逻辑及程度,在阅读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相反,“数读”和“数字说”则没有体现交互呈现,所有的读者必须观看相同的内容,接受固定的框架。

四、启示

(一)议题报道的时间和主题应更加均衡

大众媒体只有持续不断有规律地对某项议题给予全面深刻的关注,才能更持久广泛地吸引受众关注,扩大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数读”和“数字说”应注重统筹规划,提前策划,科学有效地安排各议题的时间和主题,使时间更加均衡,主题更加多样,同时更加关注如气候变暖等国际性问题,提高媒介的影响力。只有持续形成对重大主题的关注,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争得一席之地,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增加受众粘性,更加发挥媒体的平台效应,形成平台、内容、受众的良性互动,打造有影响力的数据新闻媒体。

(二)以丰富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提高互动性

在读图时代与信息时代,可视化新闻是吸引读者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可视化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字转成图片的形式变化层面,应充分利用各种图表在直观、清晰、深刻甚至互动方面的优势,创新新闻报道角度,增加新闻报道深度,提高新闻互动程度。《卫报》关于碳排放量的数据新闻《数据显示公共部门建筑的碳足迹》中有专门的可视化互动图标,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可视化图表、地图、时间线等各种呈现方式,并且每一种呈现方式的坐标、位置、时间等也可以随意键入,自由选择。“数读”“数字说”应不断丰富可视化呈现方式,不应把数据新闻仅仅局限在静态信息图的范围内。同时,应更加注重互动式呈现方式的开发和运用,赋予受众更大的主动性。

(三)发挥文字报道的优势,更加凸显领导力和人情味框架

人情味和领导力是传统新闻的两大独特叙事框架,数据新闻少量的文字报道不应简单地作为数据的重复,而应更加发挥文字报道的优势,注重领导力和人情味的呈现,以增加新闻的温度,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导向性。同时,也可以借助各种可视化呈现方式来弥补数据的不足,例如,《卫报》的经典数据新闻《美国的气候难民》就通过气候难民的现场采访视频巧妙地传达了亲切感和人文关怀,让人如临现场,更加设身处地为因气候变暖而受灾的人担心,从而更加理解新闻的内涵和意义。无论媒体技术如何变革,最终能吸引受众关注、参与、讨论的新闻始终是那些饱含社会意义和关切的有人情味的故事,因而数据新闻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数字,而应该成为激发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打动人心的有温度的报道。

「注释」

①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文〈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②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③文卫华、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现代传播》2013年第5期。

④刘涛:《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⑤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文<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⑥[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3页。

⑦刘涛:《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责编:李倩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