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发展电子校务 助力我国教育信息化

发展电子校务 助力我国教育信息化

时间:2024-11-06 03:22:43

文/王啸宇王燕刘邦凡

摘要:我国大多数学者对于电子校务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高校方面进行论述,对于电子校务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普及方面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从电子校务的概念出发,对比国内外各教育阶段电子校务应用情况,阐述发展电子校务的重要性及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各阶段应用电子校务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校务;教育信息化;教育体制;资源衔接

1、我国各教育阶段电子校务发展状况

电子校务是在电子政务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电子政务”框架中产生的,亦可称之为数字校园、网络学校、教育电子政务、教育信息化。究其内涵,即校务的电子化,具体是指学校为突破时空限制、加强校务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加强校际联系而利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集成技术,建立智能化、网络化的校务平台并实施管理、运维和服务的过程。论其外延,电子校务聚合了教育信息化、电子政务、大数据挖掘、云共享等多种因子,与此匹配的技术工程包括基础网络、信息资源库、管理服务系统、教育链接系统、运维体系、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现代远程教育监管系统等。与此同时,电子校务的辐射范围很广,涉及到学校教师、学生、校医工作者、后勤集团、安保系统乃至校外群体,例如学生家长、赞助企业等。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日益重视,电子校务在高校中的推广普及成效较高,但在中小学阶段,电子校务的应用发展稍显滞后。总体看来,在国家大政方针上,我国目前尚缺乏统一自上而下时电子校务推行法案,在教育信息化普及和数字化管理方面缺乏统一标准的发展模式。

(1)电子校务在高校中发展迅速超前

自清华大学最先建立全国电子校务发展平台以来,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始终占据我国电子校务发展的“领头雁地位”,成为我国校园网的坚强核心和骨干力量。如今“校园数据中心”、“大学资源计划URP”等词语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信息化的模板,“数字校园”、“校园Wify”已成为电子校务建设的动力和目标。近年来,一些非985、211的地方高校电子校务发展也是蒸蒸日上,如火如荼。

(2)电子校务在中小学发展缓慢落后

与高校相比,中小学电子校务的发展在资金技术和重视程度上都有很大欠缺,教育数字资源供给、数字资源适配性、中小学与高校之间的信息转移链接技术方面亟待加强。形成一道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首先表现在观念上,校领导和教职人员的信息化观念陈旧,发展电子校务的敏感度较低;其次反映在资金的投入上,很多边远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校电子校务发展严重缺乏资金保障;第三,在技术设备方面,校园骨干网性能不佳,网络覆盖面狭窄,信息资源共享性差,数据服务网络方面规划不统一,信息孤岛严重,由于忽视教育软件的开发,数据安全体系尚不完善,从而阻碍了中小学普及电子校务的积极性。总体看来,我国中小学电子校务的发展形势严峻而急迫。

2、我国各阶段教育普及电子校务的必要性

2.1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我国90后出生者大都经历了频繁更换学号,学籍档案转接次数太多、程序太繁琐的问题。因此做好中小学之间的档案衔接至关重要。时至今日,令人可喜的是,我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已经施行。2013年底,教育部推行全国联网计划,采用全方位信息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籍注册、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各项流程实施数字化管理。2015年,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迈入新阶段,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正式发放了属于各自的学籍号,这一方面有利于各学校更好的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同时也方便了学生的升学、转学、毕业时档案的转接。笔者相信此举产生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也将与日俱增,有目共睹。

2.2不同教育阶段中应用电子校务的意义

(1)对于教育系统管理方面,在中小学推行电子校务有利于推动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发展,促进行政组织结构设置的扁平化、合理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柔性化。一方面,通过电子校务,实施数字化管理,使学校的各项流程更加开放透明;克服时间和空间乃至多校区分散管理的障碍,提升学校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电子校务外联网和校外访问功能,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与外校随时随地沟通交流,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相互合作,对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最终促进优势资源在整个教育系统的自由涌动,激活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创新。

(2)对于学校知名度方面,一个学校电子校务的发展水平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学校网上平台建设的形象深刻影响着学校的招生入学率和学校的对外影响力。

(3)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电子校务的实行有利于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改进基础网络与应用系统,教师能够摆脱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走向个性优化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可以丰富教师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依托电子校务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自由的在线讨论与学习,及时向教师提出教学意见和建议,从而促使教学模块的改进及教学内容的完善。

3、电子校务助力各阶段教育信息化的措施

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各教育阶段的学校必须普及电子校务。为此,国家教育部首先应倡导“互联网+电子校务”的发展理念,制定宏观的电子校务发展政策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和约束安全机制,建设覆盖全国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的完整数据库,并适时调整更新。打造物智能化的教育生态系统,完善的教育智库体系以及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建立发达完善的教育城域网,实现省际乃至全国范围内高校与中小学校的宽带网络互联互通。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实施电子校务的主体是处于各教育阶段的学校,为此各级教育部门应结合地区实际,积极引导处于各教育阶段的学校加以落实。

3.1推广“互联网+电子校务”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推进教育理念变革是实现电子校务飞速发展的先决条件。“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电子校务”更应紧跟步伐,在各教育阶段得到普及落实。为此,各教育阶段的学校均应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的体验为核心,重点突出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打造智慧校园。

3.2引入先进的技术操作实践

(1)各教育阶段的学校均应首先做好自身定位,制定电子校务的发展目标,以云计算、物联网为技术支撑,利用SOA技术和流程再造技术,进行阶段设计,建立并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网上信息交换平台、进一步开发和升级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学生服务系统、云教室平台等;以校务为中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外事管理系统、邮件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经验积累平台、学报稿件管理系统;以校园生活为中心的智能植被灌溉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校园手机一卡通、智慧图书馆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因此学校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实现与教师、教务乃至后勤服务的互动,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2)各教育阶段的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发自己的校园App,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课程体系的创新,使得学生只要下载一个手机APP便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教育资源网上学习慕课、翻转课、微课,推广手机SIM卡绑定银行卡代替校园一卡通的职能。此外,各教育阶段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应建立与校外连接的端口,与外部教育资源共享及衔接。

(3)各教育阶段的学校应该自觉更新观念,开拓思维,探索与市场机制的紧密结合。在筹措资金方面,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力量获得社会成员的广大支持,通过宣传引导吸引企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为电子校务建设争取足够的资金,同时要做好资金合理分配,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价值。

3.3加强纵横甄别与试点推广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熟,不仅靠政府的单方面推动,更源于大学、科研机构、民间力量的整合;因此各级教育部应起带头作用,积极对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纵横对比、估计预测,加强分析甄别,推荐电子校务发展优秀的案例,为各地电子校务的发展作出典型示范,提供借鉴经验。同时国家每年应遴选一批覆盖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应用模式的示范点,组织专家重点指导,培育一批能够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学校、教师、课程,加以推广。

3.4注重高校与中小学校的衔接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仅要靠高校电子校务的普及和发展,更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家长和社区公众的重视和参与做起,结合不同学段各有侧重的发展,并做好各教育阶段的衔接,小学的电子校务发展应侧重教务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和安全运维管理。高中与高等教育的电子校务发展设计更为广泛,包括党群管理等。为此,需要在中小学之间、中小学与高校之间建立完善的“数据传输交换平台”,例如通过学籍管理系统,做好学生升学就业的自然衔接,同时各教育阶段的学校还应做好与教育局域网乃至远程教育的衔接,最终使得中小学与高校之间,学校与局域之间形成完整的电子校务发展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靳海亮,高井祥.加快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2)110-110.

[2]张元宁.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2:11-12.

[3]耿幼平,杨旭,樊春.做好运维工作促进电子校务应用系统开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321-323.

[4]张伟芳.Web3.0环境下我国高校电子校务发展与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

[5]于凯峰.高校发展中电子政务重要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03:172-173.

[6]刘邦凡,罗白玲.试论政府电子治理[J].电子政务,2005,12:7-13.

[7]刘邦凡.省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分析[J].电子政务,2005,Z4:99-113.

作者简介:王啸宇,硕士,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王燕,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刘邦凡,博士,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