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还没有今天先进的教与学理念,比如重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当时我还不太能认识到阅读的重大作用。之所以迷上英语阅读,最初完全凭的是我自己对英语的兴趣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到了大学,我读了英语专业以后,在阅读方面才算在老师指导下逐步走入正轨。至今回想起来,早期的阅读对于我夯实语言基本功、增强语感都有很大的帮助。后来我当了英语老师,对于阅读重要性的体会更加深刻了。
中学:看杂志,读教材,做阅读理解题,夯实语言基本功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身边的英语阅读材料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上初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杭州出版的英语杂志,这本杂志图文并茂,每期有改写的文学名著,一般都是短篇小说,还有英文的连环画、英美文化小知识等多个栏目。对于当时除了课本基本没有读过其他英文材料的我来说,这本杂志真如“雨后甘霖”,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这之后,从初中到高中,我就成了这本刊物的长期订户。到了初三暑假时,我还让爸爸帮我把过刊合订本买来好几本在家畅读。记得那些合订本刚到的时候,我连饭都顾不上吃,一直看。那种快乐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这可能也是在阅读材料相对匮乏的年代独有的快乐吧!当时这本刊物分初中版和高中版,因为有很好的分级,读起来不是特别费劲,但也不是没有挑战。当时我不懂什么阅读技巧,只是希望能一口气读完故事情节,所以遇到生词基本不查词典,都是靠上下文猜测,即使有个别地方不理解,只要不影响阅读,我也不去管它。后来到了高中,我才知道这是一种训练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猜测生词能力。猜测生词能力很重要,它是培养快速阅读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当时是第一届正式使用中英合作编写的新教材JuniorEnglishforChina和SeniorEnglishforChina的学生。现在风靡全国的韩梅梅和李雷就是当年这套教材里的主人公。这套教材除了课本外,还有配套的补充阅读教材。补充阅读教材在当时只有英语老师有一本,并不是每个同学人手一本。我们就拿着老师的补充阅读教材去复印,复印回来就孜孜不倦地读。补充阅读教材上文章的篇幅不是很长,和课文的篇幅差不多。我通读完全文后,也补充学习了一些生词。在课外阅读中将遇到的生词转化为自己的词汇量,这样比抱着词汇书背单词要好很多,这样学到的单词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具体语境中活生生立体的词汇。如此一来,学习者既能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单词,也为今后在说和写中灵活运用词汇奠定了基础。
除了看杂志、读课本,那时我阅读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大量做阅读理解题。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被广泛诟病,主要是由于文章后的练习题都是四选一的客观题,被认为限制了思维、扼杀了阅读兴趣。但是在我的英语学习生涯中,阅读理解题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条件所限:没有太丰富的英文材料可选择,只能通过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题弥补。在做这些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我开阔了眼界,还学习到了知识,特别是英美文化和科普知识。我到现在还记得初二时读过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讲的是土豆最有营养的部分是皮和肉之间的部分,所以建议土豆不要削皮。当时我读完这篇阅读理解,就觉得挺有趣的。
大学:博览群书,适当精读,用心体味语言魅力
大学时代的阅读方式主要是老师点拨,自主阅读。老师点拨的主要是理念,这些理念还需要学生自己践行。记得我刚上大学时,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张建疆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我到了大学,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一定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那封信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都有很大影响。大学时代,除了英文类书籍,我还读了很多中文书,涉猎社科文史多个领域。阅读让我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形成了良性循环——知识面越宽,越有利于理解更多的阅读材料。
就英语阅读来说,我觉得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也要在自主阅读中增加精读的内容。上课时的精读课、泛读课、听力课,其实都不足以大幅扩大词汇量,很多词汇需要在课外阅读中补充。除此以外,在课程之外自主分析复杂的语言结构,体味语言特点,感知作者写作的思路和结构,也是课外自主阅读的应有之义。记得从上大二开始,我每周用一个没有课的半天,专门到图书馆外刊阅览室去阅读英美报刊,包括《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经济学人》(TheEconomist)、《时代周刊》(Time)、《读者文摘》(Reader’sDigest)等。读外刊时,我手边总是放着一本英英词典和一个笔记本,方便查与记。读某份报纸或某本刊时,我往往先通过略读、浏览的方式大致熟悉该报刊中的所有文章,然后选择几篇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章精读。我精读一篇文章一般有几个步骤。第一步,一口气读完文章,基本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搞清楚作者的观点或立场,读懂一些关键细节。第二步,归纳自己不认识的词或即使认识但不甚熟悉的词。归纳时做词汇笔记,记录单词在这篇文章中的词性(尽量详细,比如是动词需要标注是及物动词还是非及物动词,是名词要标注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等)以及英英词典中这个词在这篇文章中的含义,进而要将文章中该词所在的那句话抄写一遍(如果单句话没有完整语境不利于理解,还要将前后的句子也抄录上,便于今后查阅复习)。第三步,对文中的一些复杂句单独进行分析,最好是边分析边抄写,体会作者造句的精妙。英语是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关系都是通过从句、从句间的连词等结构方式体现的。如果在学习中逐步对这些复杂结构进行分析,熟悉英语的这个特点,对于今后快速阅读,迅速找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厘清作者思路,都有很大裨益。最后,尝试写摘要,或边写文章要点,边口头组织语言,练习口头表述摘要。书面写摘要对写作能力是一种锻炼,而口头摘要需口、手、脑并用,身体的不同感官同时调用,不仅检测了记忆能力,还锻炼了口语能力和反应能力,对今后的口译训练也有一些帮助。
泛读也很重要。泛读不在于追求词句等细节,更在于对文章宏观结构的把握、语言特色的品味和思想内容的反思。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时老师让我们读英文版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这本书现在可能是中学生的读物,但是那时候的我们在中学阶段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类文学书籍,只好在大学“补课”。这本书语言平实通畅,读起来毫不费劲,但是情节确实很精彩,我记得在读完《麦克白》和《李尔王》之后,就有很大的冲动去写读后感分析人物性格和悲剧产生之间的关系。之后用英文写了好几篇短小的读后感,这些读后感今天看来显得有些幼稚,但却是早期阅读的成果。还有大二时老师推荐我们读英文版的《简·爱》,这本书的情节其实我们在以前就耳熟能详了,所以我开始并无多大兴致,只是每天晚饭和晚自习之间休息时躺在床上读几页。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书对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很有特色,用到的词、比喻等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于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来了兴致,还不时回忆和摘录这些描写,这对于我今后的英语写作很有帮助。
英英词典:阅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谈完自己的阅读经历,我再来和大家聊聊阅读中必备的几种词典。
在阅读中,选择一本合适的词典非常重要。选择词典,首选英英词典。现在的学生估计到了高中阶段,英语水平就足够读懂英英词典了。记得我在初三暑假读到过外语界一位老先生写给英语学习者的三点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尽快学会使用英英词典”。对于这条建议,我当时并未在意。直到上了大学,我真正使用了英英词典后,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读了英英词典里的英文释义,我才发现英汉词典里给出的单词释义是那么单薄和片面,而英文释义则不同,对词的解释比较全面。所以,我建议学习者在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前一定不要看汉语意思,而应该先读英文释义,在读完英文释义仍不能准确判断其汉语对应词汇后再翻看汉语意思。
学英语的初级阶段,我建议大家选择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这本词典的一大特点就是英文释义用词简单,符合初学者的水平,而且很多词都配有图片,有助于理解。纸质版词典的一大劣势就是例句不多,但是与纸质版配套的光盘版词典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光盘版词典中,每个词还有ExampleBank,里面补充了很多例句,这些例句不是词典编纂者造的句,而是从各种报纸杂志和书籍中寻找的真实语料。
大学在图书馆精读英文报刊时,我选择的是图书馆里的RandomHouseWebster’sCollegeDictionary。我最开始选择这本词典完全是出于好奇,因为这本词典自己没有,我想换一本词典体验一下。但是体验了一次,我就喜欢上这本词典,因为每个词的释义都比Longman更全面。英文报刊上很多词的意思都不是平时我们常见到的意思,有的词义比较生僻,通过查词典,我认识了很多词汇的其他意思。这本词典在我读外刊文章时对于我了解文章意思起了很大作用。
总之,使用词典应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阶段灵活选择,基本的原则是英英词典为先。
英语阅读路漫漫,直到今天,我的英语阅读经历已近30年,教授英语阅读也已13年。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英语阅读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化的感知,对大千世界的探索,对人类灵魂的思索。英语阅读给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如果你对世界、对人生有足够的好奇心,学好英语,从阅读开始,迎接一个新的旅程!
作者简介
李晶,北京体育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教师。曾获得“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主编或参编教材、工具书等十余部,主讲“中国传统文化(英)”“英语阅读”“英语国家报刊文章选读”等课程。2014年经国家留学基金委“全国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选拔赴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访学。曾担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全国体育院校外语教学协作组常务理事、秘书长,亚洲英语教师协会2012年会执行会员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