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究竟是谁
貉是犬科动物,尖尖的吻部使得它的脸看上去有些像狐狸。貉的腿比狐狸短,奔跑和跳跃能力受小短腿的局限,远不及狐狸。大概也因为活动能力略逊,貉的捕食能力也随之大打折扣,所以貉在食性上偏素,是一种植物性食物占比例很高的杂食动物。在野外,貉会吃鼠、蛙、昆虫、水边能捕捉到的鱼,以及植物性食物,包括水果、植物的嫩叶和种子等。基本上,它们会吃在自然界中能获取到的所有食物,平常走路也喜欢低着头,让鼻子靠近地面,不愿错过任何食物。
在冬天,狐狸的大尾巴可以像被子一样盖在身上保暖。貉由于尾巴比较小,冬天没有“棉被”。不过,什么都吃的性格让貉更容易储存脂肪,所以它们在冬天会选择冬眠,这也使貉成为了唯一有冬眠习性的犬科动物。
貉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很适应生活在人类周围的一种小型兽类。在日本,貉也是较常见的物种,它们甚至能游走于城市中,当地人也并没有去伤害它们的意思。日本的神化故事中也有貉的形象,人们会把貉当作一个小神仙,这有点像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对刺猬和黄鼠狼的定位,日本动画片《平成狸合战》的主角“狸”就是貉。动物园里的野生貉
我曾经在上海动物园里见到过貉,而且并非是养在笼舍中,而是生活在动物园自然环境中的野生貉。其实在去之前,我就听说上海动物园有野生的貉,所以那次就是想去一探究竟的。
当时,我在一片树木长势很好的森林中寻找,没过多长时间,就见一个矮小的身影正从前方背对着我快速跑远了—我还没有发现这家伙的时候,它倒先发现我了。但它跑了两步就停下来了,然后开始回头观察我。当它觉得我并没有危险后,仿佛不明白自己刚才为什么要跑,然后继续停留在那里观察我,这也让我有机会能看清它。
和我猜想的一样,果然是“一丘之貉”的貉!由于之前接触的貉都是北方的乌苏里亚种,所以这个南方亚种的貉让我觉得格外地小,它的皮毛是灰色混杂着黑色,面部眼睛周围的两个黑眼圈格外醒目。
就在我聚精会神地观察这只貉的时候,我侧后方的植物中又发出了“哗哗”声。我回头一看,发现另一只貉正从我的身后跑过去。这只貉跑过的地方离我非常近,大概只有3米的距离。它并没有停下来看我,而是很快消失在了灌木后面。紧接着,又有一只貉从另一侧匆匆跑了过去。
虽然它们看似是在逃跑,却都选择了靠近人的路径!其实,这里的貉并不太怕人。它们每天都会在晚上出来,到白天游客聚集处的垃圾桶里寻找食物,有时候甚至不等游客走开,它们就会跑出来。常去上海动物园的人几乎都看到过这里的野生貉。
复杂的小家庭
在短暂的行走过程中,我发现了4只貉的踪迹,这也印证了“一丘之貉”这个成语。貉这种动物很喜欢以家庭为单位成小群活动,加上一胎能生四五只幼崽,所以在幼崽可以跟随亲兽外出活动的时候,可以看到六七只貉一起活动是很正常的事情。此外,貉住在洞穴中,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所以“一丘之貉”也就顺理成章了。
貉的社会活动比较丰富,曾经有人观察到成年貉带着幼崽去其他貉的洞穴中“串门儿”,并且彼此相安无事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大概只会发生在领地相邻、彼此熟悉的家庭间,因为我观察到的貉是会为争夺领地而“大打出手”的。
在以前救助貉的过程中,我也曾经尝试过把新个体融入原有的群体中,但即便新个体是温顺的雌性,也依然遭到了原来群体的攻击,最后不得不把新来的个体转移到别的地方。
猪獾
不科学的放生
说到救助,我记得我们曾一次救助了30多只貉,这奇高无比的数字让我们惊诧不已!后来我才知道,这批被人在山里放生的貉来自于养殖场,由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无法独自找到食物而导致身体极度虚弱,被人发现后全都送到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才保全了性命。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放生不一定是在做善事—买来的动物可能本来就身体虚弱,亦或是没有去过野外的饲养动物,基本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所以被直接放生的动物往往会迎来悲惨的结局。要想让动物回归野外,科学的放归步骤是必不可少的!小熊猫
浣熊
英雄莫问出处
虽然貉在我国的南北地区均有分布,但是现在仍能发现它们存在的地方却并不多。有意思的是,北京、上海、南京这样人口比较多的城市反而有更多貉生存。在北京,你能在香山那样离城市不远的山区看到貉;而在上海和南京,你甚至可以在自然环境相对好一些的城区发现它们的踪迹。
关于这些貉,有人认为它们是当年养殖场的逃逸个体繁殖的后代,最终在野外存活了下来,也有一些人觉得它们就是本地存留下来的野生貉。在我救助过的貉中,也能明显感觉到确实有两种相貌不太一样的貉:一种腿长、个体大、毛色好,符合养殖场为了使用皮毛的选育标准;另外一种个体比较瘦小、毛色比较灰暗,同时非常怕人,很符合野生貉的特征。我想,也许两种情况共同存在。无论这些貉来自哪里,最重要的是,这种小动物还存在于我们身边。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在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中,貉并不常见。不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曾经被大范围捕捉之后,现在种群恢复的速度不够快,还是因为它们本就是喜欢伴人栖息的动物。
尽管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动物朋友,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对于动物的了解仍然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们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因为那也同样是我们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田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