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裁判员不一定非要一副冷面孔

裁判员不一定非要一副冷面孔

时间:2024-11-03 02:29:44

李莉卿乒乓球国际级裁判北京市乒乓球协会裁判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大学生体协乒乓球分会秘书长因乒乓球对体育触类旁通

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李莉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触乒乓球,当时学校的体育设施简陋,课余活动无非就是跑步、跳绳、打乒乓球。因为学生多球台少,参与乒乓球活动的同学基本上都是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赢的老做擂主,输的再去排队,擂主俗称“做皇上”。李莉卿记得当时的“皇上”是年龄较大的一名田径队队员,不甘心总去排队的她特意买了块球拍,在水泥地上画一个方块当做球台,垒一排砖头垒当做球网,放学后与邻居家的小孩刻苦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莉卿终于打败了那个田径队队员,如愿地当起了“皇上”。

课余活动时间,李莉卿的体育老师发现了她的潜质,就把她招入学校乒乓球队,开始了相对正规的训练。当时李莉卿引以为傲的特长技术是下蹲式发球,在学校可谓所向披靡,然而在全市比赛中遇到的一名市体校学生,却轻松破解了她的发球,李莉卿一气之下“挂拍”不打了,她的体育老师找到家里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才让她重新回到了校乒乓队。

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因为文革中断了乒乓球的训练,天生体质较好的李莉卿又进入校田径队练习跑步。1970年,读初中的李莉卿获得了呼市中学生田径比赛的800米冠军,继而被推荐到内蒙田径队参加选拔。选拔当天,李莉卿看到很多参训队员都十分高大粗壮,体格单薄的她不免打起了退堂鼓,此时,她听到了一阵乒乓球的声音,便顺着声音去参观乒乓球队的训练。当时的教练员见她很投入,于是让李莉卿试着打两下,结果好几年没打球的她一出手就被乒乓球队的教练相中了,很快就被招至队中,又开始了正规训练。

当时初中毕业的学生响应号召,都要下乡锻炼,李莉卿也不例外。球队的教练征求过李莉卿的意见,她表示要随同学们一起去插队,并且从家里把户口本也拿出来了。但是就在出发前一天的晚上,内蒙体工大队的两位负责人找到学校,拿出介绍信,表示李莉卿不能去插队,而是要调进内蒙乒乓球队集训。

集训中,李莉卿展现出了过人的身体素质,很多男队员跑步都跑不过她。半年后,李莉卿面临着正式进入体工队的关口,但由于家里政审问题,李莉卿无法转正,只能重新回到农村插队。离开球队时,教练员恋恋不舍,一直把她送到了插队的目的地。李莉卿到农村时已是秋天,农活不太繁忙,而恰逢冷落多年的各项体育活动又重新开展起来,她参加了很多田径比赛,基本都拿了冠军,后来她还参加了郊区篮球队,并且代表呼市参加过全自治区的乒乓球比赛。

李莉卿的父亲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她受父亲及哥哥的影响学习一直很好,1973年高考,考生可自愿报名,哥哥动员她抓紧时间复习读书。由于李莉卿体育训练基本没有间断,自然就报考了体育院校,报考体育院校首先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李莉卿在众多女考生中名列前茅,“我还记得当时测试俯卧撑,我一口气做了50多个,考官后来都说不用做了”李莉卿回忆道。后来,李莉卿又参加了文化课考试,当时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负责招生的几位教授经过研究,一致决定录取李莉卿入学。

入学两个月后,学校组建乒乓球队准备参加北京市第三届运动会,李莉卿顺利入选,在6名女队员中,有4人是原专业队选手,李莉卿是两名业余选手之一,然而经过大学几年的刻苦训练,毕业前,她已经能和专业队员互有胜负了。

1976年,大学毕业后的李莉卿回到呼市开始在业余体校做乒乓球教练工作,她从招生到训练亲力亲为,用一年时间把一批零基础的学生都教得有模有样,也被市里评为了“模范教练员”。当时,北京大学成立的分校(现为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急需体育老师,北大体育部打报告到北京市教委,要求从外省市招老师,李莉卿是首选。没想到调令到了呼市,呼市不放,理由是我们更需要人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协调,李莉卿最终调入北京大学分校(现为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并担任体育教研室主任直至退休。

1978年,李莉卿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乒乓球国家级裁判员考试,她回忆到:“当时自治区推荐参加裁判考试,考生中有虞世俊、孔繁玲、蔡继玲等乒乓球裁判前辈,我是零起点,连乒乓球规则都不甚了解,结果自然没有通过。后来我陆续参加了一些裁判工作,调到北京后,北京邮电大学的史桂兰老师动员我出来做裁判,我从三级开始做起,过了几年考了一级。在裁判工作中,我从张云庆、闫隆启等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对我处理各种事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有一次在比赛中画表格(当时没有打印机,表格全部是手工画),张云庆老师看完后指出:第一尺子不能画脏;第二表格上下留空,我至今印象深刻。还有一次比赛关于运动员姓名,参赛队比赛表填写的是“许”,而秩序册是“徐”,裁判长看到后,指出一定要核对秩序册,要求姓名完全一致。这些表面上看似很小的事,对我日后的裁判工作帮助很大!”

有了乒乓球裁判的经验,李莉卿对其他体育项目也触类旁通。北京市曾举办国际元老网球比赛,体育局找到李莉卿帮忙,她在比赛中采用了双败淘汰赛,经过周密的编排,比赛秩序井然,而且向大家普及了真正的双败淘汰赛的概念,令参赛的国内外选手非常满意,往年很多运动队因为赛程安排经常意见重重,这一次提意见的都没有了。

1991年,李莉卿代表大学生体协参加了国家级裁判考试,2002年她又通过国际级考试。随着裁判级别的提高,李莉卿对裁判工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空闲时还经常琢磨一些裁判员工作中的素质、心理等问题。在大学做老师多年,李莉卿很重视在大学生中培养乒乓球裁判,有不少学生现在已经是地方乒协的骨干力量,还有很多人已经成为国际级裁判。对于年轻裁判,李莉卿每次见面都动员他们多参加基层业余比赛,那样能够多积累经验,锻炼应变能力。

判罚必须坚决,态度可以和蔼

关于执法中的技巧,李莉卿谈起了在临场执裁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办法:“记得一次全国比赛中,一方教练非法指导,我出示了黄牌,场下这位教练和别人说,这位裁判员笑眯眯地给我判罚,让我心服口服!裁判员在场上是公正的执法者,但在判罚时不一定非要冷着面孔,作为规则的执行者,裁判员对于每一个球的裁定都要遵照规则,判罚上是坚决的!态度上可以是和蔼的。”

“还有一次乒超联赛中,国家队的两个名将比赛,客队队员A回球后,主队队员B侧身位用正手打了一个非常轻微的侧面擦边球,我很迅速判断是“侧面”,B质疑说他用正手怎么能打出侧面球,而当时他的位置是侧身位,我看得很清楚,于是很自信和坚决地示意主裁,此球擦的是侧面。下场后,主场的记者问我这个球的判罚,我很从容地解释到规则中规定的什么是“擦边”、什么是“侧边”。后来,有一个主场观众专门过来和我说“你判的对”,他当时在很近的位置坐,看得很清楚,我听了也很感动。一个乒乓球裁判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除了要熟练掌握规则及规则理论,还要有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在裁判工作中准确判断和处理场上的事实。”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