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韩寒·我行我上

韩寒·我行我上

时间:2024-11-01 10:32:47

究竟该用什么定语来说明韩寒呢?从作家韩寒和车手韩寒,到公民韩寒或公知韩寒,后来还出现了包含期待和调侃意味的岳父韩寒,已经没有谁能用简单的三言两语来说清这个人了

韩寒讨厌一成不变,从进入大众视线开始,他就是打破常规的叛逆者。十几年过去,他在文字战场和赛车领域都搞了不少大新闻,而近年指导拍摄的《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两部电影,也让那些准备看他笑话的人不太能笑得出来。

《后会无期》上映于2014年,斩获6.3亿元票房。2017年情人节,《乘风破浪》宣布票房突破9亿。而据可查消息称,这部从开机到上映只用了四个月时间的故事长片,制作成本仅为1.6亿元。

讲话声音小,别人才会听

拿到2017年1号龙标的《乘风破浪》在大年初一上映,无论是海报设计还是主题曲的选择,比起敲锣打鼓的热闹,韩寒用他一贯擅长的文艺方式,诠释了什么叫不需要张牙舞爪的高级喜剧。

徐太浪作为电影里的主人公,在教“正太帮”兄弟们如何提高气场时这样说“你讲话声音小,别人才会仔细听”,接下来六一的表现引发全场爆笑。我突然意识到,这看起来极不靠谱的方法论,说不定就是韩寒成长的证明。

如果只看过他早年的杂文,一定有人将他带入口诛笔伐的斗士形象,如果只知道他会赛车,也一定有人把他想象成火急火燎的暴脾气。但韩寒越来越安静了,他看似轻松地实现了写作、赛车、拍电影这三个儿时的梦想,还把这三件事交叉串联,刻上了自己的风格符号。韩寒曾在采访中坦言,赛车与电影的共通点,其实是高风险且并不容易赚钱。

但他还是行动了,他把自己熟悉的赛车运动搬上了大荧幕。聪明的韩寒根本不用拿着大喇叭喊“赛车好赛车妙”,只是坚定地与自己热爱的一切肩并肩,这样的发声就足够有力。一定有人在他的影响下对赛车产生好奇,进而热爱。如果不是他来做,很难讲中国原创电影里还有谁能把赛车、甚至飙车都拍得一身正气?而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车戏为大场面服务,为纨绔子弟背锅。

那么韩寒变了吗?他屈服于时代了吗?韩寒解释说:“观察是最重要的,就像开车的时候,你到了这个弯前,你就要做这些动作。如果前面有坑还装看不见,那车没法开。”所以他从据理力争的热血章节里退下,在适时判断自己能行的时候,就创造一个新的格局,为自己,也为更多跟随他的年轻人写新剧情。

韩寒曾写:“如果你准备好去打仗,你就得知道敌人扔过来的不会是面包;你准备好去探险,就得知道山谷里没有七尺大床。”而与这强大心理所配套的,是他看起来总能轻松胜任挑战的鸡汤式成功学。当韩寒的表现越是从容,大家对他优秀的成绩也越发地惊讶和佩服。

比如很多人质疑《乘风破浪》的质量,不相信一部电影能在四个月里拍完并且顺利上映,韩寒也不生气,反而笑称自己享受这种感觉。“很多人其实不了解电影的工业流程,而我想去做的,就是挑战电影工业流程的极限,我不仅做到了,而且完成度还不错。”当然,这也令他不得不在电影宣传期,于各种大同小异的媒体问答环节里,一遍又一遍解释自己是如何做到边拍边剪辑的。

要比到退役,拿更多冠军

这部“插票”的《乘风破浪》不仅制作效率高,故事性和完成度也高于前作《后会无期》。特别是,剧情的主要内容被设定在1998年,在现实世界中,那会儿的韩寒还没有成名,可能他潜意识里觉得,无论是穿越还是做梦,那都是最好的年代吧。众所周知,他在1998年之后,写作获奖,考试挂科,中途退学,跑去赛车……经历无数血雨腥风。

然而,即使是回到了过去,韩寒也没有让他故事里的人炒股买房,没有搓着手占先知的小便宜。就像少年退学后,骑着摩托车,碾过小镇的每一条路,别人不理解,说他孤独又忧郁,他却想象着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期待。其实,怀抱希望的人才会忧郁。

2017年1月,第五次夺得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年度车手冠军的韩寒,在采访中一度哽咽,他很少在媒体面前有这样的表现,甚至,他还在采访中提到了退役这个词,他说“要比到退役为止,还想拿更多的冠军。”其实都没什么人敢问他这个问题,在竞技运动的领域,总有后浪盖过前浪,赛车也一样,没有谁能一辈子风光,更不要说前进的路上还充满危险与意外。

所幸的是,2016赛季斯巴鲁中国拉力车队在预算减少的情况下,还为韩寒全新打造了价值超过600万的XV赛车,甚至还专门选了日子开发布会。那天韩寒出现在广东国际赛车场,试了没几圈就喜笑颜开,“很舒服,很好开。”他是队里的一号车手,几乎所有人为他服务,他也对车队感情极深。甚至,斯巴鲁中国拉力车队还曾赞助韩寒去澳门参加比赛,澳门赛车与拉力并不搭界,澳门地区也并非斯巴鲁中国销售的重点区域……感情的事情实在是比金钱的交易要难解释得多,只能说有些信赖,就是双向的。

韩寒在后来的采访中说:“人类的心理,就是喜欢看见别人从高位上摔下来。你站得越高,或者说你迎来了更多的成功,就意味着更深的深渊。”先做最坏的打算,然后做更多的努力。“所以这种情况下,肯定要先丰满自己的羽翼。”他给自己希望,别人也把他当做希望,劲往一处使,很难不成功吧。

话说回来,至今国内赛车界都没有第二人像他一样,能在同一年拿下场地赛与拉力赛的年度双料冠军。这件事,也随之成为赛车圈内值得挑战的一个目标。也许并非韩寒有意为之,但这件事的确传达出了一种信息:能同时把场地赛和拉力赛都做到顶尖,并非无法达到,那么接下来,就看大家的了。

给新人机会,能走得更快

回到写作这件事,既是韩寒最初成名的契机,也是引发大面积争论的爆点议题。由于人们习惯于以自己固有的经验体会,来进行所谓的合理推测,很多人不信他能边赛车边写文字。但认识韩寒的人会告诉你,他在外赛车,一般是偏僻村庄,夜里无事可做,就是靠写作来消磨时光的。

这也让我想起,赛车发布会,特别是拉力赛的发布会现场,常有比赛当地的媒体参加。于是大家总能在韩寒登场时见证台下一片争先恐后的真情告白,无外乎“我从小就读你的书”或是“我因为你才立志写作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如果你去过拉力赛的维修区,也会发现,斯巴鲁中国拉力车队蓝色的帐篷外,永远不缺人等待。有人抱着书等韩寒签名,有人带了相机盼一个合影,还有人干脆就直说自己其实看不懂赛车,来蹲点纯粹是因为喜欢韩寒的文章。

十年前博客兴起,虽然移动互联网没有现如今发达,但韩寒只要更新发文,无论几点都有人秒到现场占领“沙发”。反观当下的互联网,微博和微信分担了大批流量,纵使大V层出不穷,营销号动辄也有十万的阅读量,但再也没有韩寒当年的气势,放眼望去除了“哈哈哈”的傻笑,就是成片的祈福点蜡和黑人问号,不禁让人唏嘘。

韩寒虽然更新博客的频率大大降低,但他没有远离写作,甚至走的更深入。他涉及出版,试做杂志,在最初向好友饶雪漫咨询时,饶雪漫就对他说过:“我影响力不够,杂志做失败了,但你如果愿意做,会给很多新人机会。”可没曾想,韩寒做出的《独唱团》虽然疯狂大卖,却被紧急叫停,再没人见过第二期,成员玩笑似的以乐队形式留存,不甘解散。

后来韩寒转换思路,监制《一个》App,以电子杂志为思路,从每天推荐一图一文开始,后来又加入音乐和影视,越来越像样。《一个》编辑部效仿新概念作文大赛,不论写作者身份,尽可能推广新人作品,不仅开出远远高于业界平均水平的稿费,也鼓励作者们讲出个人经历,推广个人魅力。令人不禁猜测,这个怀疑世界但相信人心的韩寒,是不是意识到了,只有一个自己孤身奋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能文善武的“韩寒们”走到一起,才能聚集更强大的力量。

从前没有人教韩寒除了应试还能怎么做,他就自己任着性子走,好在没有走歪。他抖机灵说过:“谢谢讨厌我的人,是你们时不时踹几脚,让我走的更快。”而走到今天,他相信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最重要的是两样东西,是科学和商业。于是他做出平台,相继成立亭东影业、亭东文化,我行我上,你行也请你上……

未来会不会变好谁知道呢,但大家一起,总不会更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