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从“接一根线3000块”谈起

从“接一根线3000块”谈起

时间:2024-11-01 09:56:37

编者按:这是《汽车之友》有史以来刊登过的最长的一篇文章(超万字),我不想给它配太多图,基本全是文字干货。如果你能耐下性子好好读一下,起码会有点感悟:在修车这个行当的“医患冲突”的背后,其实也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

故事背后的逻辑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故事背后的客观逻辑吧,首先从修理厂老板的视角来看看成本。前一阵,一位朋友转给我一篇名为《接根线被收3000工时费,是人性泯灭还是道德沦丧…》的文章,大意是一台奥迪因故障无法启动,四处求医问药,最后一家社会修理厂接的活,整个班组花了6天连续排查,终于发现是中控台下面的一根线没有接好所致,重新固定后故障马上排除。而后车主对3000元的维修费表示质疑,觉得“这么简单一个问题,3000块太贵了”。

这篇帖子看得我很扎心,我也是车主,不同只是以前做过汽车研发,现在帮人淘二手车,顺带也帮客户修修车,以好几个不同的角色和车打过交道。虽然维修不是我们的主业,但是我们也被修车搞得挺悲催的,因为来找我们维修的车辆,不少都患有各种疑难杂症,在别的地方玩不转了,才辗转找到我们。这些艰难繁杂的维修业务消耗了我们很多精力,所以这次我想借机吐槽一下,也许可以改变一些人对维修行业所抱有的成见。

1帮老板算算成本账

通常情况下,修理厂对疑难杂症主要俩态度,要么不敢接(这种老板是聪明人),要么接了就不会怠慢,尤其是档次高一些的车,因为把这些客户服务得满意,日后很可能还会重复消费,成为稳定金主。所以,既然接了,我估计多半是厂里比较资深的师傅在排查故障。这么一来,咱们不妨帮老板算算成本,假设老板为了省钱,不交四险一金,那大师傅的成本暂且算为¥15000/月,他带个徒弟,可以算¥5000/月,两人的劳动力成本就是¥20000/月,按一个月工作26天算,俩人忙活6天的话,就是¥4615的人力支出。接下来估一下其他费用,假如是上海外环以外,但位置不算偏僻的修理厂,房租分摊到每个工位上少说也要¥120/天,算上水电、物业,管理成本和必要的非一线人员工资,这单的总成本是不会低于¥7000的(这还没算各种税费哈)。上至多少不好说,毕竟修理厂要往好里搞的话,成本无上限,本人深有体会。

上面这些加减乘除,那个老板一定也会算的,只是接好一根导线,却要把¥7000以上的价格报给客户,绝对需要勇气。可能他也是一番纠结后才决定报¥3000给客户,感觉这样更容易被接受吧。这么看来,请两个师傅折腾6天,要我¥3000绝对算厚道的,我家装修,请俩民工来砸一天墙也要¥2000啊,那技术含量能和修奥迪的疑难杂症比吗?

2帮客户算算风险账

有了自己的企业后,我现在也喜欢站在客户角度看问题。这个事情表面上看是存在“先斩后奏”的沟通问题,如果事先沟通到位了,也许就好了。其实我觉得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来模拟一下。假如修理厂接单时就明说“3000元检测费”,那么客户也有两种情况,要么同意修,要么嫌贵转身走。这时换一家修理厂,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任何修理厂都有成本,脑子正常的话是不愿意亏本做生意的,很可能的情况是遇到一家“会动脑筋”的修理厂,如果他们技术水平OK,能查到这个故障的真正原因,但可能会给客户一个更漂亮的理由,比如xxx总成下课了,需要换掉,零件费8000,工时费2500元,拖了这么久,抱歉耽误您用车了,再优惠你500吧,算是这几天的交通费。这样一来,客户消费1万元,还会感觉不错,辛苦这么多天,问题总算解决了,老板还主动给我优惠呢,下次车子有问题就来这家修吧!嗯对,推荐朋友也来!

刚才假设的是运气好的情况,车修好了,运气不好的情况是折腾一通,问题没找着,钱还花了好几千。(放心,因为信息和专业度不对等,修车的人有的是办法在没搞定的情况下也让你付钱,回头可能还出故障。)

所以,相比之下,至少案例里这家修理厂是很诚实的,哪坏了,咋修的,都老老实实告诉车主了,只是这种维修问题,就算想事先跟客户沟通,可能也不知道该说写啥,修得好修不好都不确定,那只好先修吧(何况最后还是修好了)。如果这个车主换一家修理厂,十有八九会面临更大的费用或折腾风险。

3帮师傅算算收益账

修理厂老板再厉害,修车的也是雇来的技工,所以最终修车质量如何,还是得拿扳手的师傅说了算,因此,开好修理厂的要素之一,就是找到厉害的师傅!那怎么找到厉害的师傅呢?根据我的经验,无论怎么绕,好像都离不开“高薪水”三个字。

假设客户最后照单支付3000元维修费,按照技师的行业普遍提成比例,这个小组的提成通常在300~600,由师徒俩人分;如果另一个小组全职做小保养,6天时间够伺候100台车,如果每台小保养能提成35,那6天的提成可到3500(其实,好多修理厂都没真正的“提成”一说,工资实际上是封顶的)。

小保养才不需要大师傅呢,老板不会把这么贵的人派去换机油,月薪3、4千元的小工绰绰有余;而遇到疑难杂症才会安排老将出马,如果搞定一个疑难问题只产生这么些收益,暂且不管修理厂老板的苦衷,再安分的大师傅可能都会开始考虑换个地方,多年经验一身武艺,却不如换机油的小毛孩赚钱,谁能长干?

其实,这是理想情况。做过疑难杂症排查的师傅都明白,多久能找出问题,看实力也看天意。只能说思路清晰、经验多的师傅,通常会比较快,但是很多时候都逃不掉一个一个地尝试,一项项地排除,忙一天下来没什么进展,带着挫败感回家,躺床上,排查的画面还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这是家常便饭。我虽然是工程师,但主要工作还是和实车打交道多,也亲历过不少故障,日思夜想,最终获得灵感的时刻,好多次都是在早晨起床前的半睡半醒间,如老天托梦一般神奇。

所以,多久能找到问题是无法预测的,但时间就是成本,修车师傅一定也是想越快越好,好去忙别的活,赚下一份收入。

的确,有人找故障可以快一些,比如超有经验的师傅,遇到过的问题多得像“数据库”那么丰富,那么这个人的价格就会很贵,因为很多修理厂会抢着要他,他可以选更值钱的工作,老板要是开价低了,人家根本不会理会。做事踏实稳健,排除故障又快又准的师傅,我所认识的修理厂老板都在打着灯笼找,用人的成本更高,最终的费用也不见得会低。

再说一个案例,一个朋友刚买的二手车,长期存在换挡冲击严重的问题,要修理时试车还不是次次都能试出来,他自己也没摸出什么规律,但自己有了些判断,准备先搞变速箱,再搞发动机,投个1万多的预算吧。交给修理厂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请我开开试试。车一天开下来,我渐渐摸透了这个冲击的规律,判断这个奇怪的冲击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传感器有问题,它向ECU提供了一个不真实的信号而已。这样一来估计1000块左右就能搞定,对于这哥们无疑是个特大喜讯。我呢,能想到这一点,也是因为我做了10年的动力总成调校,知道这些信号是怎么调用的。如果我只是修理工,没机会接触开发层面的东西,那不就得用时间去堆么?。

OK,这个结论的确只花了1天时间,能省1万块,是因为试车的人不是普通修理工。我以前手下的试车员为车企试车,如果把车企支付的测试费平摊到分钟的话,大约是50~70元/分钟,如果花6天给车企找到一根线的问题,人家付20万也会很麻溜。如果这样的技术人才进入维修市场,一定会大大提高疑难杂症的解决效率,但是他们会来么?除非维修市场会按某个比较诱人的费率为技术埋单。

问题来了,假设他不是我的好朋友,而是个普通修车客户的话,我应该收他多少钱的诊断费?如果我收6000的诊断费,可以避免你打1万多的水漂,以及节约大量的时间精力,你会接受么?

车主的买单意愿和能力,可以决定维修领域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如果仅仅是车开不了的时候,对师傅点头哈腰,修好了又开始斤斤计较,或者“打个折,下次再来照顾你生意”,那么高级的人才就不会待在维修行业里,至少不想再给人修车了,长此以往,大家也别吐槽维修体验的种种不爽了,这都是我们作为消费者亲手造成的。

为什么要用6天?

一定有人会说,这个故障成本高,是因为查了6天,能1天搞定的话,收1000元不就好了么?

社会环境因素

这个3000块的矛盾,折射出了一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社会因素,我也做了一些思考:

1无形劳动难获认可

我刚回国从事汽车行业时,亲历了一个技术人才的地位落差。国内技术类员工的身价偏低,一个工程师要想月薪破两万,得熬很久,哪怕你在技术上再有造诣,名校硕士毕业,也不过7、8千的月薪起步,这一“起步”,就不知道下一个增长点在几年后。为了增加收入,很多人都选择了跳槽,这是公认的重新为自己“估值”的机会,一跳一涨,不跳不涨。

你卖给客户一个软件,刻在光盘里,客户往往就看到了一张光盘的成本,你卖客户一台设备,挖空心思把原来几十公斤的设备做到几公斤了,人家就会觉得小的不如大的值钱,原来的设备几十万,现在这个应该花几万就够了吧?所有很多时候,不是供应商不思进取,而是真不敢给客户提供太小太轻的解决方案,做成傻大笨粗的“镇宅式”设备,容易多卖钱啊。

卖出去几套产品,想像欧洲人那样每年坐收“维护费”、“升级费”,在中国更是做梦了。

高新技术领域都普遍不尊重技术类无形劳动时,服务行业就更是了,所以这个案例里客户会觉得“不就是一根线没接好么,这么简单的事情……”,细算一下,你投入在修车上的花销,可能只占生活总开支的一小部分,而你在其他地方消费同样的3000元(比如按摩、健身什么的),甚至更多钱时,却又慷慨到毫无感觉。蔑视无形劳动,其实是一个社会通病,会毁掉一个行业里有价值的人才。

算了,说了都是泪,不多说了。

2企业经营理念不正

抱歉,这一节我会提及一部分修理厂的不光彩做法,但我认为本质并不是他们坏,主要还是消费者的认知畸形,只要这样的大环境在,就一定会造就出“坏”修理厂,不是这家就是那家罢了。

正因为注意到用户对无形劳动的认可度低下,为了盈利,很多渴望生存企业开始琢磨“如何让客户更愿意掏钱”,这竟然成为了一个学问,还有人为此写书、培训,教人如何设计“套路”。

维修领域的套路比较low,常见的做法就是把毛利往材料上转移,下调人工费,数字上就给客户“修理工劳动不值钱”的暗示,心理上自然会忽视人工费,也就不好意思请商家折让人工费;而材料费呢,客户通常不懂,商家又可以用“便宜的是副厂件”之类的理由来防守,这样客户就会觉得价格挑不出毛病,也没啥好砍价的地方。如果你潜意识里觉得“人工费不大可能高于零件费”,那么你也中招了,人工费当然可以远远高于材料费了,它们完全就是两回事啊。

还有人会用限时折扣、会员价吸纳预充值金的做法,其实本质也是为了套住客户,保证日后的维修收入。你设想一下,如果一家修理厂每天的车子排队修不完,他们愿意打折么?这时瓶颈是产能,该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GPD才最高。这里友情提示一下,如果一家修理厂都已经门庭若市了,大家就别问“有没有优惠”这种问题了,完全多余的,按经济学原理,不涨价就不错了。

捆绑消费就更是套路了,4S店送你10次保养,你可能去了几次才发现,并没有哪次是免费的啊,奇怪,每次都是花了一笔钱才出的了门。总之,这些都是出于让客户多来消费的动机而逼出来的方法。

上面这些做法,在我看来虽然很不可取,其实本质并不坏,对于“只看总价”的客户而言,并没啥区别,最怕的还是那种“自导自演”、“无中生有”的套路。

我们还拿这个无法发动的奥迪举例,当修理厂折腾几天发现原来只是一根线的问题啊,我敢说几乎所有人的脑子里都会闪过同一个问题“怎么跟客户讲?怎么收这笔钱?”于是有人会杜撰一个花费很高的故障(甚至实际造成一个故障),让客户觉得这笔钱花得值,技巧高的还能给客户“占到便宜”的感觉,爽快地付钱。

这些同行的不当做法,其实是被逼出来的。来拜访诺诺的维修同行,其实大多是想老老实实修车赚钱的,但是大环境没办法,不玩点技巧就得关门大吉。这一点可能你不一定认同,但是对于这些修理厂老板而言,他们要养一堆人,他们自己赚的可能还不如大师傅多,但眼下能让厂子不关门的其他方法基本没有了。

这里再讲个实例。一次面试一个维修顾问,面试者重点提到了自己的沟通技巧很棒,我问他为什么他觉得这个技能如此重要,他反问我:“你们跟客户沟通时,难道不需要快速切换到客户版本的说辞上么?”从他那里得知,这个工种在每次接电话前,都要花点时间想一下上次跟这个客户聊的版本是什么,聊到哪一步了,确认入戏后再接电话,免得穿帮,为此他们得对手里伺候过的客户的故事都滚瓜烂熟,甚至还会把核心内容设置在客户姓名上,这样来电时可以帮助回忆,看来做这个不简单,很靠天赋啊。当然也有窍门,如果一时间没对上号,就先别接电话,回头想好了再拨回去,“喂,张总啊,刚才忙没听到电话,你那个车子啊……”。哦,原来这也叫沟通技巧。

我承认语言的魅力,一句话换个说法,就能让人接受本来不能接受的东西。但我说话做事属于直截了当型,也不太重视沟通技巧,这算是缺点吧,搞得整个诺诺团队也没啥沟通技巧,都是偏埋头做事的类型,所以经常被诺粉建议“需要强化沟通技巧”。不过,这个缺点也帮我省了不少脑子,活得简单、真实一些,心思可以更多地放在琢磨车子上,我们就那点精力,伺候不“看技巧”的客户就好。

回到正题,在我看来,不少运营思路都被消费者扭曲的价值观带歪了。作为企业家,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哪怕激进点,思考“如何设门槛筛选客户”,我也是非常赞成的。

3良心企业生存、发育困难

我相信人性本善。很多创业者一出来是想好好做事的,做到后来面临了选择,要么适应环境,要么折磨自己。一些意志力较强的创业者,依然在坚守和挣扎,但要想扭转社会的普遍认知,自己的力量实在是杯水车薪,等公司耗不下去了,故事也就结束了。无论你做的事情多么良心,也仅仅是烈士纪念碑上的几个字而已。虽然也有人拼到成功的,但其间的动摇和心酸,恐怕只有自己清楚,更多的人还是做了炮灰,很快被人们淡忘。

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大大小小能延续百年的企业,一直提供着精湛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是人家的基础教育好,更重要的是大环境支持企业做良心的事儿,只要你做的事情是对用户有益的,就会有你的一席之地。比如德国的修理工时费,在我们看来贵得吓人,高于零件费那是常事,但行业协会就是这么规定的,大家都按这个调性出牌,这是尊重劳动的价值啊!

毕竟维修的品质,更多的依赖于修理工的素养和责任心,一流的技师获得一流的报酬,天经地义!而修理厂出零件只是一个“搬砖头”行为,他们因为垫钱买入,提供采购和仓储管理,那么象征性在零件进货价上加点薄利就好了。在这样的制度下,好的技师收入可以很高,因而也容易被社会尊重,修车更有使命感,聘用这样技师的企业也会赚到较多的利润,服务商的品牌也会被客户青睐,也会有更多的人才希望加入,这是彻头彻尾地良性循环。

就拿我在德国修车的经历说吧,客户通常都会主动要求更换总成,并不是德国人傻钱多,而是对一个故障件做拆修分析巨耗时,人工费贵到你想卖车,而且分析完了可能还是告诉你修不好,“大哥,换总成吧!”。毕竟换新总成有厂家的质保,而超越原厂划分的最小更零件级的拆修是没人敢给你质保的,更不要说拆车件、副厂件了。你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敢叫师傅尝试给你拆修么?(拆开分析,那是工程师干的事情,你换下来的故障总成,会运回工厂,再由专人拆解分析,看看产品如何可以改进,他们因此收入也更高)

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维修效率提高了,维修操作也标准化了,维修人才也更容易培训了,关键是踏实做事的人和企业都可以活得很好。

而我国的现状呢?很多消费者贪图便宜,追求“性价比”(这三个字,我觉得害了好几代人,希望下一代不要重蹈覆辙),各种方法求打折,想好好开个修理厂的兄弟们被搞得好惨,用正经零件,认真修车,诚实做事,但却发现自己就是不如“隔壁老王”。

这里就不展开多说了,最近因为某些原因,修理厂关门很多,同行们日子很不好过,这个行业看来是要洗牌了,但是消费者的认知还没有扭转,就怕洗完牌,剩下的修理厂依然活不舒坦。

4行业态度普遍浮躁

对,这一点是我最关心的。算上没有登记注册的,中国的修理厂恐怕会超过一百万家,这家黄了,还有那家嘛,玩儿完的是老板,修车师傅换个地方继续打工就好了。消费者其实可以不用关心谁家关门谁家开张的,手机里把师傅的电话号码存好即可。

的确,维修行业的根基还是技师本身,老板顶多是集结者。但整个维修行业的氛围如此,决定了这样的行业制造出来的人才普遍携带着“浮躁”的病毒,多少从汽修学校毕业的稚嫩小伙,几年后成为江湖油条,身怀各种“绝技”,大家都相信“老实修车赚不到钱”。

除去那种几年下来依然不学无术的,但凡“成才”的修理工,要么是习得各种“致富窍门”,要么是有了真本事却不愿分享,要么是看客户资源攒得差不多了就自己单干。能够扎根在一个地方修车,用心钻研技艺、不断学习的修理工稀罕至极。当然,这也因为很少有一家维修企业可以长期Hold得住他们,更不要说“制造”他们了,刚刚说到良心企业,自己的生存都很困难。

这就造就了整个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浮躁,老一辈没给新人树立什么道德榜样,也不愿分享给新人什么技能和知识,新人倒是从老人身上学会了自私和一些小聪明。现在的修理工,三天两头换东家很平常,每年春节后都会有大批修理工重新找工作,甚至回去过完长假,然后就打电话说不来上班了,哪怕手里还有没修完的车子。这种人每个修理厂都有遇到吧,毫无职业精神,更不用谈事业心了。

(这里说说我们公司的技师氛围所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很开放,很提倡分享,从老板到工程师,都酷爱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解决了疑难问题也分享,闯了祸也分享,为的是同事们不要重蹈覆辙,就怕被培训的人学得不够到位。)

在中国,修理工本身就是个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职业,在国内的教育筛选流程中,修理工的生源也偏下游,如果自己还不主动学习和提高,不但你自己没救了,中国的维修行业也没救了,这几千万车主怎么办啊,车坏了就只能卖么?难怪二手车毛病越来越多。

在德国,修理工开宝马奔驰的多得是,他们能获得社会的尊重,有社会的因素(德国社会向来崇尚技术和手艺),更是因为人家的修理工做一行爱一行,能踏踏实实拧好每一颗螺丝,重视每一个细节和规定,在一个店里修了十几年车的老师傅比比皆是,心思都在打磨技艺和享受工作带来的自豪感上,要么人家如何赢得全球车友的敬重呢?

不能便宜了客户!

聊到这里,该回归主题了。请原谅我以“不能便宜了客户”切入今天的话题,也是为了辛辛苦苦写的文章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大家可能也清楚了,这里我说直接一些,我是鼓励维修企业对自己有信心的服务提高定价的,尤其是人工劳动,如果你的技师活好,那么人工费就理直气壮地多收,因为客户愿意找靠谱的技师修车,这样的好处多多啊。

1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提高服务品质“抛开价格谈品质的做法是耍流氓”,我忘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了,但很有道理。要有服务品质,就得有足够的利润来支撑,否则就是透支企业的生命。

2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我们公司的修理工,薪资都是明显高于市场行情的,大家干活都很卖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技师不会动不动就考虑离开,也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我们才能进行挑选。

3可以帮助客户轻松判断维修厂的真实水平

水平一般的修理厂,如果开了高价,估计没几个人去了吧?所以只有“活儿好”的修理厂能够支持高价修车,这样一来,你只需要按收费的高低就可以判断一家维修厂的真实水平了,对修理要求高的,选贵的不会错,多简单。

4让修理厂精准地获得适合自己的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价格高了,还愿意来的就是真正看中品质的客户,而不是贪图便宜的,那么修理厂的忙碌程度就可以降低,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每一单维修上,做到尽善尽美。在收入不减少的情况下,减少修车台数,恐怕是每个修理厂老板都求之不得的境界,因为越忙越容易出错,这个亏我们也吃过很多。

换个角度,假设你是个企业家,当你做了一流的活,却只收了二流的费,短期内上会赢得了某些客户的满意,但是你已经开始透支企业的养分,牺牲员工的利益,消耗企业的未来。妥协折让,还会干扰行业的劳动价值,你的同行会因此受到打压,说露骨点,你用低价把他们逼倒了,你还不见得能把价钱抬得回去,其实你自己的日子也过得憋屈。我们周围,一个个行业被迅速做烂的事情还少么?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个值得存在的企业,就应该捍卫自己的价值;如果这个信心都没有,别等倒下,先关了吧,也算是节约社会资源,对员工负责。

什么样的修理厂值得你去?用价格来判断应该去哪个修理厂,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即便是我这样的人,一旦不在自己店里修车的话,出门也是一头雾水。

修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修理厂报价可以千差万别,并不代表报价高的就多赚了你钱,很常见的误导就是,单个项目比较,A店的价格比B店贵,但同一台车在B店开出的维修项目会比A店多,最终还是B店消费高。而且,说不定报价更低的修理厂的利润率更高,这还得看各自的运营方法和成本。

提到成本就复杂了,从我的经验看,作为客户只需要记住这几种情况,就能知道这个修理厂是值得你去的,价钱再多也得认:

1技术硬的:

技术硬的修理厂成本一定高,一方面是请有经验的技师和人员,用人成本高,另一方面是设备和设施投入高,还有就是规范的管理都是高成本,这种修理厂千万别嫌他们贵,愿意在技术上投入的修理厂,老板一般都是技术流,普遍都是比较严谨客观的,赚钱不会黑心,赚到了钱,也是想办法再投回技术,比如升级设备和培训技师等。这样你未来可以获得更好服务,所以钱花给他们是值得的。

2舍得投入的:

你可能看不出技术硬不硬,但是可以看得出修理厂是不是舍得投入。比如价格昂贵的设备、工具,员工的劳防用品,场地的装修,所有涉及到资金投入的地方,如果老板舍得在这些地方花钱,那么这家修理厂多半是技术导向型的,很有可能有很多厉害的技师。

3主观感受好的:

这个是个人就能看出来,第一脚踏进车间的主观印象,是不是干净整洁,员工精神面貌,忙碌程度等等。这个印象分其实也是花精力和时间打造出来的,背后的成本一定低不了。有不少修理厂,打开车门,地面脏到连脚都下不去,能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的人,我是很难相信他们会爱惜我的车。

4有担当的:

修车是人在修,高度非标,高度依赖人,所以谁家都会修出问题,哪家修理厂都有返修和客户抱怨,区别在于修理厂扛不扛事儿。如果一家修理厂很有担当,只要是自己的问题,都会负责到底的话,他们的开价你千万别嫌贵。因为修理厂有没有担当,除了看老板的品行,更要看他有没有足够的利润来对抗返修和赔付的风险,所以没有丰厚的利润就无法提供优质的售后保障,想有担当也是空话,到头来你就只能等着扯皮维权了。

5诚实可信的:

在中国做事,有一说一很难得,说到做到更难得。如果遇到一家诚实可信的服务商,他们开出来的价格,也请你不要还价,因为这样的企业实在太珍贵了,死一家少N家。为啥会少N家呢?因为国人普遍认为“老实人容易吃亏,老实的公司做不大”,这样的公司一旦饿死,就会越发巩固人们心中这个认知,让更多人不敢做老实事。这不是骇人听闻,反例的力量就有这么大,回想一下,看到老太躺地上,你敢扶么?

6承载你信仰的公司:

这条是我自己的理解,从打工跃迁到创业是需要巨大勇气的,也许你也想过做点什么来改变世界,但因种种原因不能抛开现实,但凡有公司替你做了一直想做的事情,为改变世界而探索时,你对他们的每一点慷慨,都会提高他们成功的概率,提高你的梦想成为现实的概率。

爱车的诺诺创始人:周含露(网名诺诺)写在最后

前段时间热传的BRABUS周年庆视频,让人看了没话说。你一定觉得老外修车如何专业、如何厉害,并感叹中国何时能有这样的团队出现。其实我对中国充满信心,泱泱大国,国力日渐强大,好多高精尖技术都实现了,也不缺工匠和做事严谨认真的人,造就一个类似BRABUS的中国车间,至少我认为不是问题。关键是得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也就是消费认知得与之匹配,否则再匠心的服务,也会因为盲目比价、缺乏对服务价值的认可、汽车文化不到位而陷入被动。这篇长文只是因一个案例有感而发,写的可能比较乱,观点也会有点偏激。因为平时做修车,这方面憋着太多话了,甚至都感觉在国内做修车快成高危行业了,跟大家敞开说说,也求获得一些理解和支持,不妥之处多批评。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