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文/李树峰TextbyLiShufeng
十几年前,看到一组湘西的照片,记住了作者李晓英的名字。后来因为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有缘见到真人。真正合作共事,是她联系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与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杂志共同举办“美丽中国文化风采”摄影大展的征稿,后来还举办了“炎陵杯”影展和“光影舞台”影展的征稿。这样一来,就比较真切地了解了这位大姐。
她对摄影有主见,或者说她有自己的摄影观。她是武汉大学摄影班毕业的,这是刘道玉校长在任时举办的摄影班。这个班给了她系统的摄影教育和知识,也奠定了她的观念基础,支撑她一直走到现在。她认为摄影首先要记录现实,但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要艺术地记录。这其中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摄影要面对现实记录,不能虚拟而来;二是在拍的时候要讲求艺术性,增加感染力。她这个人一旦认定什么事,就坚定地前进,风风火火。为了“艺术地”这三个字,她摸索了30多年。
她拍过的题材很多,但最成功的还是湘西专题。在这组用弱光拍摄的作品中,她真正把自己放进去了,我们看作品,能听得见她心灵的颤音。
作为在坝上草原出生的我来说,湿漉漉的天气、连绵的大山以及竹海、小径,出其不意地遇到一条河等等,都不在我小时候的认知范围内。对湘楚之地的强烈感受,最早是读屈原的《九歌》体验到的,我尤其喜爱《山鬼》中的描写:“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写的谁,不知道,但隐隐约约觉得那个方向山崖边上站着的人很抓心。后来读沈从文的书,知道了湘西的气息和氛围,那山、那人、那狗,成为一种向往。2000年后,有几次机会去凤凰、花垣、永顺、靖州、永州一带拍摄采风,才真正感受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其中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的独特性,而回头再读《楚辞》和《边城》,感受就更扎实,认识就更全面了。
描绘和展示湘西的文艺作品很多,但集中拍摄影专题,李晓英走在了前面。在她的湘西专题中,有木屋里、烛光下的环境人物肖像系列、农具系列、炊具系列,以纯粹的摄影技法,追忆如歌的岁月和往昔生活,情感浓烈,动人心弦。从拍摄方法来看,作者采用弱光,是为了突出主体;举烛而照,形成暖调;农具指向生产方式,炊具指向生活方式。作为主打的湘西人物作品,其体态、表情,与环境相得益彰。所以说,作者专题摄影的要素和构成方式是完整的,她以一种沉浸其中、静态观看的方式,发现和呈现了现实的湘西、心中的湘西。
李晓英除了个人创作,还是一位优秀的摄影组织者。她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长,多年来,她从摄影的功能和协会的职能出发,组织了许多大型拍摄和展览活动,热心为社会服务,专心为广大会员服务,成绩斐然。
她可以平心静气地创作,作品显示了她目光聚焦的点和面,可以让我们感受沉静的一面;她做起事来风风火火,敢闯敢干,有开拓精神,又显示了思维发散和外射的一面。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十几年一直很凶地抽烟的人,从2015年哪个月份开始,突然戒烟。戒了烟的李晓英更加年轻。也许她又在拍摄什么大作品了吧?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