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同志在水库工地郭仁摄
周恩来同志在水库工地郭仁摄1958年7月1日,十三陵水库工地举行了拦洪大坝落成典礼仪式,同期还举行了“十三陵水库工地摄影展”的开幕式。水库总指挥部宣传处的同志们为了给大家提供良好的观展环境,搭建起一座大席棚,仅半天时间,参观者就达3000多人。实际上参观者都是水库工地的建设者。他们围拢在摄影作品前认真仔细地观看着,作品里的人物有他们的同事、姐妹、战友,甚至还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参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围在每幅作品前,差一点就要挤爆了“棚”。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工程破土动工,这个容纳8000多万立方米水量的水库,前后仅用了160天,于当年的6月30日全部竣工。十三陵水库是大跃进时代的标志性工程,为了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北京地区40万群众轮流到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他们不惧冬日的严寒、春日的风沙和夏日的酷暑,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为了大力宣传十三陵水库工地的建设风貌,中国文联号召下属各协会的作家、艺术家赴十三陵水库工地进行艺术创作,中国摄影学会也组织了在京的会员到水库工地创作。
1958年3月2日,学会利用公休日的时间,首次组织在京的二十多名会员到水库工地进行摄影创作。3月12日,学会创作指导部又把大家召集到学会,召开了作品观摩座谈会,大家一边谈感受,一边观摩作品。会员王冰谈道:“起初我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感到工地上活动稀稀拉拉,工地上的人不是去就是来,拿着照相机不知如何下手拍,看了薛子江拍摄的《推土机》,狄源沧拍摄的《劳动后的窝头特别香》,感到他们都能掌握自然规律,善于耐心等待时机,从杂乱中取景。”大家对杨子颐、高帆、薛子江、狄源沧拍摄的作品评价最高,《中国建设》杂志的编辑当场就选用了四幅作品。
1958年5月20日,十三陵水库工地建设到了攻坚阶段,中国摄影学会第二次组织会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创作。为了不影响学会的日常工作,创作活动分为两个梯队,去1至3天的第一梯队的有:石少华、张印泉、吴群、顾淑型、冀连波、吴洛夫、刘光华、张力、李维明、袁毅平等十六人;去7至10天的第二梯队的有:薛子江、陈勃、杨子颐、谢汉俊、孟庆彪共五人。这次创作收获颇丰,两支梯队共拍了一千多张照片,学会从中筛选出一百多幅照片,进行内部观摩,在这些照片中,表现大场景的照片居多,特写较少,尤其是表现工地建设者的特写很少。为此,学会领导及时总结了前两次的创作经验与教训,认为对工地情况了解不多,组织工作不够完善,计划性不强,会员们忙于创作,没有及时沟通,导致有的地方扎堆拍,有的角落没人去拍,于是就造成了很多漏拍现象。
朱德同志在水库工地郭仁摄
露营地黄翔摄为了全面反映十三陵水库工地建设者的精神面貌,学会第三次组织精兵强将赶赴水库工地进行摄影创作,他们有:郑景康、陈正清、黄翔、袁克忠、葛力群、毛松友、李瑞峰、夏禹卿、项化庚、吴颂廉、刘东熬、牛畏予、张平等十八人。这批会员都是摄影圈内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摄影家黄翔,对这次创作感触颇多,“过去认为所谓艺术,主要是风景、花鸟、静物等,这次去十三陵创作后,体会到生活和生产建设才是艺术创作最丰富的题材。通过这次实践,觉得只要深入下去,了解劳动者的生活,掌握他们劳动工作的规律,肯定会拍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艺术作品来的。”十三陵水库工程正处在收尾阶段,第三批会员深入到了工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十三陵水库工地摄影展”做了拾遗补缺的拍摄工作。
中国摄影学会前后共三次组织会员赴水库工地进行摄影创作,所拍摄的作品重新汇总到学会创作指导部,进行展览之前的第二次筛选,最终选定了一百余幅参展作品。“十三陵水库工地摄影展”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建设者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工地建设的风貌,鼓舞了建设者的干劲。
参加摄影创作的会员,除第一批之外,后两批会员都是扛着行李,坐着大卡车到达工地,先与义务劳动大军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强体力劳动的艰辛。先劳动后创作,这样一来,再拿相机拍摄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张印泉、黄翔、薛子江、谢汉俊等经过旧社会的老摄影家,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结构落后,创作理念有些守旧,原先总以为拍风光、人像、静物是艺术作品,拍工地无非就是报道摄影或新闻摄影。通过在水库工地的锤炼,他们深深地感悟到,老同志要想在创作理念上不掉队,就要紧扣时代脉搏,迅速从陈旧的创作模式中转型,摄影要与时代接轨,摄影要与时代并行。
1958年5月2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第二梯队的会员肯定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拍摄时机,老摄影家谢汉俊也挤了上去,刚要举机拍摄,发现胶卷用完了,回帐篷去吧,来回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向别人借吧,一时人家又顾不上他。谢汉俊从家里带来的胶卷数量倒是不少,全都放在住的帐篷里,每日外出拍摄,为了轻装上阵,只带两个胶卷,最多带三个胶卷,从不带备用胶卷,真到用胶卷的时候了,只能拿着照相机干着急,这件事也成为他摄影人生的一件憾事。5月28日,学会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工地劳动的照片洗印五套(每套十张),送交水库工地政治部,他们及时在工地上展出,受到了建设者的热烈欢迎。
学会组织摄影家去十三陵水库工地进行创作,由于交通方面的原因,只邀请了在京的摄影家,外地的摄影家一位也没邀请,不过,外国的摄影家倒是邀请来一位。1958年6月20日,学会邀请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进行摄影创作。一列列如长龙的运沙土火车,川流不息运送沙土的美制大卡车,从大坝下一直向上伸展20多米高的传送带,斜斜伸向天空的夯土机,还有数不胜数的羊角碾机、推土机和压路机等等,这些有大型机械的场景,都是我国摄影家特别乐于拍摄的,而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却对此类场景视而不见。布列松观察事物的角度与我们大相径庭,越是土得掉渣,越是重体力劳动的场景,他越爱拍摄,不足四小时的时间,布列松就用135相机拍了7个黑白卷和1个彩色卷。布列松在水库工地上进行创作,从不惊扰被摄者,如被摄者发现,他就宁可不拍,更谈不上摆拍了,抓拍和快拍是布列松的拍摄特点。在布列松的镜头里,空旷的大场景他不拍,只拍有人活动的场景,也就是说,在他的照片里必须有人的存在。当时布列松的拍摄风格,我们还不能充分理解,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们才真正搞明白了。布列松回国之前,为了答谢中国摄影学会的盛情款待,特写下了离别题词:
“我很高兴见到中国的摄影家们,和他们熟悉起来,并和他们畅谈我们共同的职业。尽管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同,我们的职业是要按照我们各个人的感觉直接地而且自然地表达一切生活。我们有一个重大的责任,因为我们把亲眼见到的历史纪录传达给在各国的百万人民。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北京1958年10月4日”。
川流不息毛松友摄
卸料石少华摄在十三陵水库工地的摄影创作中,不得不提到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陈勃,他不惧工地的生活条件艰苦,在工地蹲守的时间最长,工地所有角落他都跑遍了,布列松在工地创作也是由他陪同。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勃拍摄的《雨越大干劲越大》,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影展”中获得一致好评。1958年9月,在布达佩斯社会主义新闻图片展览会上,《雨越大干劲越大》荣获一等奖;1959年1月,《雨越大干劲越大》又入选了全国第二届摄影艺术展览;1959年4月,《雨越大干劲越大》入选莫斯科举办的中国摄影艺术展览会;1959年9月,《雨越大干劲越大》入选《中国》巨型画册;1960年5月,《雨越大干劲越大》荣获“中国摄影作品选”一等奖。水库工地下暴雨,摄影家们都躲到工棚里避雨,只有陈勃冒着暴雨拍摄,《雨越大干劲越大》这幅作品浸透他的创作心血,陈勃属牛,这幅作品的名称及内涵,也彰显着他越是困难越向前的那股牛劲。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影展”中,毛松友拍摄的《川流不息》,魏守忠拍摄的《打夯》,谢汉俊拍摄的《和机器竞赛》等,可以说都是影展中的亮点。尤其是陈勃拍摄的《雨越大干劲越大》,它浓缩着时代的精神,是十三陵水库工地建设的缩影,更是大跃进时代的缩影,我们通过观看这幅作品,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来自雍和宫的参观者陈勃摄
雨越大干劲越大陈勃摄
工地联欢黄翔摄
画家们在创作杨子颐摄
休息之际,七姐妹为男工们缝补王发瑭摄
大功告成薛子江张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