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兼具当代奇观和时代温度的《通途》

兼具当代奇观和时代温度的《通途》

时间:2024-10-30 05:56:49

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特别策划,深圳卫视打造的大型专题纪录片《通途》,以世界十大险要公路之一的河南郭亮村挂壁公路、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的湖南湘西州矮寨大桥、老共产党员黄大发用36年时间凿出的绝壁水渠等超级工程为主体,以开路、筑桥、修渠三大奇险工程为切口,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变革,表现了劳动人民将“天堑变通途”的精气神与对国家、乡土质朴有力的情感。

“太行天路的故事,云中天桥的景色,黄大发的精神……每集都有打动人的地方。从《通途》的策划到制作再到播出,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领导全程高度重视,不仅亲赴一线指导拍摄,并且亲自把关内容,确保节目优良品质,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片中的主人公骨子里‘自强不息,充满干劲’的精神气质。”深圳卫视执行总监张峥表示。

通途,从过去到未来“脱贫致富”是纪录片《通途》所表达的一大主题。贫困山区往往地处偏远,且囿于地貌险要,难以与外界形成经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接受摄制组采访时说:“贫困山区修路架桥往往是他们改变贫困面貌、实现富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从2017年5月立项,6月初踩点之后,《通途》团队便奔赴河南太行山、湖南湘西、贵州黔北等地,历时5个月,拍摄和后期同时进行,摄制组的足迹深入大山,运用镜头语言重现一条条“通途”的前世今生,讲述劳动人民开路、筑桥、修渠,走向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通途》制片人王芳看来,每到一地,考察当地历史资料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我们让当地人把所有的资料都翻出来,实在没有了,便一点一点去挖掘现有资料。”翻开历史老照片,在村民的口述中,老一辈人影响他们至深的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开路精神”。郭亮挂壁公路的完成,历时5年零2个月,打坏了4000多把8磅重的铁锤,消耗了12吨钢钎。爬了600多年天梯的郭亮村人在无电力、无机械的艰苦条件下,凭着一双双手,凿出了一条走出大山的绝壁天路。“做挂壁公路这一题材时,起初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群像,”为此摄制组还拍摄了开凿于1960年的红旗渠、能追溯到明嘉靖年间的虹梯关古道等等。在不断积累素材的过程中,片子的视角慢慢打开,思路也更加明晰,有限的时长令摄制组最终选择以红岩绝壁的郭亮挂壁公路为叙述主体。

在黔北深山中藏着的大发渠,是贵州遵义的老共产党员黄大发带领乡亲们凿出来的“生命渠”。“为了拍摄修筑在半空中的‘生命渠’,导演团队需要肩抗摄像机爬2个小时上山,而黄大发每天都要上山维护渠道,他今年已经82岁了。”该集导演鲁毅说道。一道万米水渠,跨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黄大发用大半辈子领着村民打破了山村干渴的“宿命”。在2017年11月17日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握着老人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随着拍摄的深入,摄制组对于《通途》这一片名也有了更深理解,“这不仅是‘天堑变通途’,更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通途。”王芳说。

用画面来“说话”

“我想直接用镜头画面告诉观众它的美、奇、险。”王芳团队有着多年制作专题片的经验,不同于专题片的叙事手法与镜头运用,此次纪录片《通途》的实践让团队更加笃定于扎扎实实拍好每一个镜头、剪好每一帧。

片中,为了表现当地地理环境的险峻特点,摄制组运用了大量恢宏的航拍画面。深圳卫视无人机工作室负责人梁巍介绍了这些画面背后的用心。在拍摄矮寨大桥时,除了用广角镜头拍摄大场景,摄制组还利用长焦镜头,在空中捕捉大货车行驶于桥上的特写,带出了周边快速变化的景物。悬崖、钢索、桥面飞速掠过,通过高度显示出来的巨大空间感代替解说词道出了当地环境的闭塞与工程的艰巨。在拍摄郭亮挂壁公路时,摄制组设计了一个“大胆”的飞行线路,无人机从几百米外飞近悬崖,穿过山洞,再飞向空中,在不断变化的景别中立体展现了“挂壁”这一特性。除了实景拍摄外,《通途》还结合数字特效的方法,从一个具体的拍摄主体扩展到当地的大环境中,简明形象,带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

《通途》中更有对当地老百姓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因为交通的不畅,郭亮村以前有一大难——娶媳妇,”而摄制组恰巧见证了村里的两场婚礼,唢呐爆竹声中,记录下的是通路带给村庄的每一处改变。摄制组的无人机飞过悬崖峭壁,飞进村民的院子里。“我们的航拍镜头中也有许多人文的细节,”村民们把自己的家改造成博物馆,把当年修筑挂壁公路的工具当作文物悉心保留,挨家挨户的特写展露了村民们的自豪与感怀。

如何在大量素材中找出最精彩的画面?节目组采用的办法就是让团队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每个人剪出来1分钟或50秒,一遍一遍地反复打磨,真正做到用镜头表达内容。”《通途》播出后,王芳仍希望能够继续完善该片,“我现在就像是一个匠人,再回去拍,改十遍、二十遍都是不够的。”

以影像记录时代在叙述节奏上,《通途》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渐进式叙事手法,从历史到当下,纪录片将脱贫的故事延续到此时此刻。随着交通途径的顺畅,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流入,带动了当地山村的经济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精准扶贫”政策在全国推行,纪录片中的郭亮村与矮寨也找到了自己的路,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利用互联网科技发展当地旅游业,在“脱贫”之后真正走向“致富”。

在王芳看来,《通途》的视角在不断放大,“拍这种主旋律题材,前期可能会觉得角度小一点,讲述人和人的故事更好,但随着拍摄不断深入,我发现我们描述的是一个群体,而具体的主人公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

在记录当下和保存历史的过程中,真实影像无法缺席。张峥表示,深圳卫视一直致力于纪录片的打造,除了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推出的《通途》,还有以“深商”这一群体为样本,探讨中国商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新闻纪录片《共赢海上丝路》;以及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以城际为切口,讲述深港双城故事的《深港同舟二十年》。“一直以来,深圳卫视以新闻立台,通过影像记录中国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不断前进的身影。未来,深圳卫视会继续创作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