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张堃
放眼当下充斥电视荧屏的众多“真人秀”纪实类综艺节目,大都采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以综艺节目的手法,再贴上“真人秀”的显眼标签,占据了周末荧屏黄金档,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是《奔跑吧兄弟》、《花儿与少年》,还是《爸爸去哪儿》、《叮咯咙咚呛》,丝毫不缺乏对于极致娱乐效果的追求与体验,但却似乎缺少了些许公众媒体所应承担的价值引导。
那么,“真人秀”纪实类综艺节目是否也可以传播正能量,真正起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学精神内涵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2015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就通过季播节目《两岸及港澳中华文化知识大赛—奔跑的课堂》(以下简称《奔跑的课堂》),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创新“真人秀”电视节目,完成文化价值与情感诉求的共融共通
《奔跑的课堂》是曾经连续举办了12届的中央电视台品牌节目《海峡两岸知识大赛》的升级版,延续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青年间交流与相互了解的主题,节目走出演播室,把课堂移动到真正的古都和古迹之中,首创户外知识竞技模式,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8位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组成两支竞技队伍奔赴西安、杭州、南京、开封、洛阳、北京等6大中国古都,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竞赛,共同进行了一次行进中的青春游学。
作为一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青春户外季播节目,《奔跑的课堂》兼具社会、文化和教育意义,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中华文明历史为线索,旨在促进两岸及港澳青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激发“同根同源、血肉相连”的民族认同感,通过完成体验任务的方式,让参赛选手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一期节目中,大学生选手们奔跑在充满历史文化厚重背景的古都西安,通过齐心协力默契配合,在完成一个个比赛任务过程中收获了知识与友情。通过竞技比拼蹴鞠、打马球、投壶射箭等不同中华传统项目,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出丰富的信息量,满足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完成文化价值与情感诉求的共融共通。
二、“素人”回归“真人秀”舞台,展现当代大学生“真风采”
不同于时下荧屏泛滥的各种明星“真人秀”节目,《奔跑的课堂》最亮眼的就是8位经过全国上百所高校海选,层层筛选出来的平凡普通的年轻学子,他们兼具颜值和智商,当他们身穿亮色T恤,充满活力地从西安古城墙上走下来进行自我介绍时,顿时让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在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原本互不相识的选手们很快就亲如一家,从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体现了团结协作、友谊第一的比赛精神,反映了当下“95后”大学生阳光积极、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201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格外强调了“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创新创优”。对“真人秀”节目的导向、内容、格调、人员等提出明确要求,而《奔跑的课堂》则率先在素人“真人秀”上做出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表率,节目中所展现出的当代大学生风采均没有经过任何“幕后加工”,不管是来自云南昆明的白族大学生、号称“女汉子”的李宛倩,在古都西安站游戏竞技过程中进行接力喝醋时,一口气灌下大半瓶醋,只为了让最后接棒的队长宁桓宇能够轻松一点,还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大学生王少瑄在荡秋千的比赛中不慎跌落后,所有队员给予他的关怀与帮助,都让观众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年轻人之间的真挚友情。
三、游戏设计体现协作,白描记录凸显个性
不同于明星“真人秀”的普通大学生(素人)本身就是节目的最大看点,而如何让素人“真人秀”在摈弃了刻意“洒狗血”桥段后完全利用“真”做到引人入胜?《奔跑的课堂》通过设置大量充满趣味性、悬念性、挑战性的游戏任务,在游戏过程中展现出真实鲜活的人性光辉。
纵观《奔跑的课堂》13期节目中出现的大部分竞技比赛,并没有设置太过于复杂的游戏,却体现出了节目组希望借助比赛任务让互不相识的选手们迅速破冰、产生友情的初衷。任务设计上讲究团队协作、齐心协力,比如西安站中,4人一组一起腿绑腿,步调一致走完古城墙,用50厘米长的筷子夹红豆、合力写毛笔字、用身体语言接力背诵唐诗等等。体现出制作团队在素人“真人秀”规则、限制性操作方面进行的有益的破壁试验。
看似全程以白描方式记录的选手完成任务,却在细节处凸显了典型人物的塑造,让观众迅速对某个表现突出的队员印象深刻,如在杭州站节目中,最有镜头感的是澳门选手龚卓麟,即兴舞蹈为他赢得了“灵魂舞者”的称号,更为队员们赢得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而在此后的节目中,其他几位选手的不同个性和特点也一一展现出来,如祖籍山西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选手赵嘉豪,除了体力比拼之外,更是成功转型为脑力担当。在北京站节目中,在亲身感受过老舍茶馆里的市井风情后,面对凉茶、奶茶、普洱茶、花茶等多种茶饮,来自香港的女大学生黄嘉文也立刻正确分辨出了老北京大碗茶;洛阳因牡丹而名扬天下,在洛阳站节目中,选手们出色完成了在规定时间内召集50人共同合唱《牡丹之歌》的任务;在杭州站节目中,选手们又化身为经商学徒,精打细算使用通过游戏竞技获得的钱币进行指定物品的购买,通过理财,选手们了解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中国北宋时期的“交子”。
四、首创户外知识竞技,体现中华文化深度
《奔跑的课堂》展现出“高手在民间,知识在户外”的深刻内涵,选手们通过将国学经典、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国粹艺术等中华文化知识融入到户外的竞技比赛,通过触摸与透视6大古都珍贵的文化遗产,感悟和传承中华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这不仅深刻体现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节目意图,也体现出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做出的积极努力。仅西安站节目的比赛设置,就有筷子、喝醋、写毛笔字、背唐诗、蹴鞠、投壶、粽子、骰子、秋千以及最终决胜局的寻找兵马俑,每一个游戏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教育意义,让学员们获益良多。队长宁桓宇就在第一期比赛结束后的采访中直言“感觉像上了一堂历史课”,而来自台湾的大学生张柏谦则表示“这是一种别样的学习体验,亲自置身于古都古迹中学习,有亲历的震撼,更能通过游戏加深印象,这些历史知识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
五、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注重观众反馈及时调整节目内容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奔跑的课堂》在开播前就制定了详尽的宣传计划,还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不但开通了《奔跑的课堂》微信、微博官方平台,并通过央视网中文国际频道首页设立了在线报名通道,在《中国电视报》等媒体刊发了相关宣传报道,还制作播出了不同版本的节目宣传片,并投放至CCTV移动传媒。与此同时,节目组还充分利用频道资源,通过CCTV-4《中国新闻》等平台,播发了“大赛全面启动”及在6大古都开机拍摄的相关消息,为“大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第一期节目开机当天,《新闻联播》播发了“《两岸及港澳中华文化知识大赛》西安开机”的新闻,而节目组每到一地进行拍摄时,也都积极与当地电视台新闻部联系合作,采访拍摄新闻,并在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和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等播发新闻消息,《西安晚报》、《大河报》等上百家平面媒体也相继刊发了相关新闻。此外,节目开播前还在《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等刊登广告,并利用户外广告大屏,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和万达广场等年轻人聚集区域投放宣传片,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由于节目制作模式边拍边播,灵活性强,通过观众第一时间的反馈,节目组及时调整游戏环节的设置,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和趣味点,同时,由于播出平台CCTV-4是中国国家电视外宣平台,因而《奔跑的课堂》也受到很多境外观众的关注:意大利观众何志刚说,从《奔跑的课堂》节目中看到的北京真是太美了,登上最高点可以俯看整个故宫,南北中轴线延伸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美丽的中轴线,从《奔跑的课堂》学到了不少知识。
六、结语
节目组除了在节目游戏环节设置、节目宣传推广方面做足“文章”之外,在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也注重观众的收视习惯,如运用能起到提示作用的“包装花字”和在屏幕右边设置“竖挂式”提示字幕外,还通过特效音效及背景音乐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当前,行业主管部门提倡:做节目不但要在“有意思”上下功夫,更关键是要在“有意义”上深耕深挖,让“有意思”的形态承载更多“有意义”的内容,让核心价值观传扬得更加广泛深远。《奔跑的课堂》正是奔着这个目标,将拥抱年轻审美与历史的真实记忆完美结合,寓教于乐,努力承担起大众媒体应肩负的传承正确历史观的责任,同时也为电视综艺同行树立了榜样:制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流价值观的节目,不负青春,不负历史,阳光朝气与青春气息贯穿节目始终,同时又不失文化的深度、历史的厚重感,这是时下荧屏在拥抱年轻审美与回归历史真实之间的深度结合,也是中央电视台在两岸及港澳大学生户外节目制作上的一次积极探索,既在内容层面坚守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及港澳青年沟通的崇高使命,又通过大胆创新的形式让节目“接地气”,实现了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统一。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责编: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