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百家讲坛》对魏晋文化的解读

《百家讲坛》对魏晋文化的解读

时间:2024-10-30 01:28:05

口李超

魏晋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通常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实现了本体的自觉及士人对自身的认识,甚至有人将魏晋时期的文化比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电视媒体在对魏晋文化进行解读时也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以《百家讲坛》中的《风云南北朝之苻坚》为例,着重分析其对魏晋文化的解读手法。

一、《百家讲坛》对魏晋文化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却相对缓慢。针对此问题,人们试图重新找回文化之根,克服文化缺失所带来的空虚与浮躁。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事实上便是这种寻找的前奏,但这场文化寻根运动并没有真正找到中华文化的根,现代人的空虚感与浮躁感随着时间的推进愈演愈烈。电视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正是由这种空虚感所引发的,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为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必然要在审美与价值取向上得到观众的认同。社会对文化的渴求在电视媒体上也有所反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讲坛类节目的兴盛,而此类节目中,《百家讲坛》堪属巅峰。

《百家讲坛》早在2001年便已在央视十套播出,当时的节目将受众定位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收视率极不理想,面临末位淘汰的危险。而后经过改革,在阎崇年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后收视率迅速攀升,主讲的学者也因此走红。《百家讲坛》在此之后的定位也变得十分明确,主讲内容多是历史文学,节目的受众则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群。不难发现,《百家讲坛》将讲授内容限定在历史文学的缘由,主要是因为生物、化学、地理等太过专业化的知识对受众的吸引力是十分有限的,而历史文学则不同,只要是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听明白。《百家讲坛》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是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寻根的渴望,同时也是为了尽可能扩大受众规模。

《百家讲坛》之所以关注魏晋文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魏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表现传统文化时,魏晋文化自然会被涉足;二是魏晋文化的特殊性,魏晋名士的作风赢得了诸多猎奇的目光,复杂的历史背景又使解读的多义性成为可能,而这也正是电视节目在传播中所需要的。魏晋时期,尤其是到了南北朝时,朝代更迭频繁,人物关系复杂,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熟悉程度较低。魏晋文化自身便具备一种独特的气质与内蕴,没有哪一个朝代的读书人能如魏晋名士那般颠覆文人形象。在电视媒体纷纷向传统文化靠拢、节目竞争加剧之时,少有人涉及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自然便成了《百家讲坛》节目在内容上的新尝试。

二、魏晋文化的电视化手法解读

1.故事化

电视媒介的特殊性在于,电视是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要做到视听兼顾。电视节目在对魏晋文化进行解读时,需要采用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模式,即以故事化的方式,用浅显直白的语言,通过影像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故事化的手法是电视媒体表现传统文化最为常用的手法,抽象的理论说明无法打动观众,有的甚至会产生反作用,故事却是每个人都能听懂的,而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历史故事,跌宕起伏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其传播效果远超于抽象的理论说教。

《风云南北朝之苻坚》用的便是故事化的手法。苻坚是前秦第四代君主,他壮大了前秦国力,却在淝水之战后一蹶不振,国破被杀。苻坚的一生既有高潮也有低谷,极具戏剧性。此外,苻坚又与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几个常用的成语相关,即使是对苻坚并不了解的观众,在将这几个成语与苻坚的名字联系起来后,也会对其产生熟悉感,进而对节目感兴趣。在节目中,主讲人周思源教授采用的也是《百家讲坛》的经典讲课方式,即每集都会制造悬念,《风云南北朝之苻坚》一共十二集,从王猛出山讲起,直至苻坚最后的结局,每一集都有一个叙述的中心点。如,第二集《星夜夺位》讲述的重点便是苻坚取得皇位的过程;第三集《王猛辅政》接着上一集的线索,讲述苻坚上位后在王猛的辅佐下治理国家的情况。

《百家讲坛》将传统文化以故事化形式呈现的同时,也把史实演变为“电视剧”。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再一一揭开,配上扣人心弦的背景音乐,逐渐深入,直至最后的结局。《风云南北朝之苻坚》所采用的正是这种手法,如第四集《平定叛乱》的开篇:“⋯⋯形势一时间十分紧张,那么面对气势汹汹的匈奴部队,苻坚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平定叛乱的呢?敬请收看本期节目”,此处画外音承接上期内容,带入本期内容,并就其中内容提出问题。而在主讲人的讲述中,每一集故事都有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四段,人物有主角、配角,并常常设置矛盾冲突、悬念。

为了将故事化的效果达到最佳,《百家讲坛》所采取的相应策略便是在节目中尽可能使用简单直白的语言,甚至是更具有当今特色的语言,典型的例子就是易中天在讲三国时采用了诸多现代词汇。《风云南北朝之苻坚》中,主讲人每讲到一个成语,每提及一段古文,都会用口语化的语言重复一遍,语言上的障碍基本被消除了。

2.影像化

电视是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因此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时,必须增强其视觉上的可看性,对于《百家讲坛》来说,采取的相应措施便是进行影像化的叙事建构,也就是在运用故事化技巧的同时使用丰富的影像表达。《百家讲坛》是一档学术性栏目,学术需要注重系统性、逻辑性,并具有抽象性和概念化,而电视媒介注重的却是感性与具体,抽象性与概念化是不适用于电视传播的。

《风云南北朝之苻坚》遵循的是《百家讲坛》的总体原则,首先是节目中影视片段、动画等流动视像符号的大量使用,让讲述的形式更加生动形象,更贴合历史。《风云南北朝之苻坚》或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人物形象,或是以真人扮演的形式讲述故事,如在第一集开头出现的便是古装演员。这些视像符号的运用既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又使节目更具趣味性。

此外,视像符号的使用还能营造电视后现代文本的传播语境。语言并非是信息传播的唯一手段,意义存在于全部的交流行为中,语言的使用要受到语境与使用者自身的制约,很多时候,电视图像在传播信息方面更胜一筹。《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多是文化精英,在其观众多为普通受众的情况下,单用语言是无法有效传达信息的,而视像符号能营造出讲述文本的传播语境,以形象为载体,使传播内容更容易被接受、被理解。

最后需要强调字幕的使用,电视字幕具有说明与强调的作用。主讲人所讲的话都会用字幕进行说明,这样能保证观众接收到较为完整的信息,至少不会因为听错而产生误解。且比较特殊的是,《百家讲坛》中的主讲人在讲到历史典故时难免会提及人名地名,字幕能保证观众准确接受这些信息。很多时候,为了更好地理清人物关系与事件经过,单靠主讲人的口头讲述是不够的,字幕能很好地起到补充作用。譬如《风云南北朝之苻坚》中介绍苻坚家世时,一张人物关系表就能清楚地说明问题。

此外,字幕的另一作用便是引导观众对某些词汇进行重点理解。主讲人的总结性语言或所引用的历史文献,在节目中常常会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并对其进行重点标示,或是改变颜色,或是在屏幕侧方出现,或是以其他特殊的方式吸引观众注意,便于其对这些词汇进行理解与记忆。如《风云南北朝之苻坚》中,在提及史书对苻坚的评价时,周思源教授就引用了《晋书》中的话:“性至孝,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这句话作为重点便以字幕的形式被强调,周思源教授随后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在经过字幕的强调后,观众再听到他的解释,理解会更加深入。

《百家讲坛》对魏晋文化的解读非常符合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使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该节目立足于电视媒体对故事性的重视,提取出魏晋文化中适合通过故事化手段进行叙述的部分,用浅显直白的语言、影像化的叙事结构,把魏晋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广大观众。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42400410254)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责编:马莉莎)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