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试论电视纪录片中主持人的出镜与音画和谐

试论电视纪录片中主持人的出镜与音画和谐

时间:2024-10-30 01:19:03

口王海燕

电视纪录片创作具有现实性、即时性和对往事的叙述性。通过纪录片,人们不仅可以启迪心智,还能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因此,提高电视纪录片的质量,通过主持人出镜,丰富其表现形式,实现音画和谐,提高互动性和感染力,对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主持人出镜对电视纪录片的音画和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从发展历程上看,主持人出镜成为纪录片实现精准传播的推动力量

美国学者比尔·尼尔克斯认为,“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个纪录片创作主体逐渐由直截了当的说教者转化成中立、客观的报道者,又由此转化成参与者、目击者的过程。这一过程,突出地贯穿着非虚构、用事实说话的主线。”①从“格里尔逊模式”、“观察式记录”、“采访式表达”到“自省式”,纵观纪录片发展历程,它始终要通过“声画合一”或“声画对位”的方式,让主题表达高效呈现,意义自行彰显。要在电视的消遣性收看习惯基础上实现纪录片的高质量信息传播,主持人出镜成为减少收视疲劳、增强观众参与的重要因素。

(二)从要素构成上看,主持人出镜成为纪录片实现音画和谐的关键环节

电视是以视觉欣赏为主体的视听综合艺术,既得让观众看明白,又需让观众听明白。运用主持人出镜可以增强画面真实感,使画面具有可闻性,现场画面为声音提供声源,使声音具有可见性,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从而创造出现实逼真感,达到“声画和谐、形神兼备”的效果。许多专题型纪录片在创作的过程中涉及到由现在追溯过去的陈述,需要将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寻找契合点。而主持人现场出镜,在某种程度上引入了人际传播,受众除了能听其声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看到其更为丰富的表情,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实现音画和谐。

二、主持人出镜推动电视纪录片实现音画和谐的四种形态分析

(一)主持人现场出镜的有声语言与现场场景相和谐

主持人在现场的出现不能只是一种符号,作为构成真实时空的要素,需要主持人的语言自然真挚、贴近生活,用口语表达而不是把书面语言背诵出来。比如:在电视专题纪录片《发现聊城》中,为了表现保存完好的山陕会馆对聊城明清四百年繁荣的证明作用,笔者现场即兴组织语言—(当时民间流传着“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的说法,这足以证明了当时的东昌府经济非常发达。繁盛的经济为东昌古城积累了众多闪光的历史文化遗存,山陕会馆就是见证)。通过笔者站在山陕会馆门前的现场出镜,一个长镜头摇至门楣上的“履中”、“蹈和”,紧接着下一段解说,场景画面与解说语言实现了和谐统一。

(二)主持人现场出镜的副语言与现场场景相和谐

“电视节目主持人要讲究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发型服饰和背景道具等‘副语言’的品位规格。如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说:‘现在,众所周知,面部等的姿体表达方式成了通用姿势语中的一部分,并被作为口头语言的一种重要的附加语。面部本身的这种表达方式在有声语言中起有构词能力的作用,这一点虽然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经过观察,可以证明它是正确的。’”②

除语言之外,主持人的副语言也要与现场贴合。主持人的服饰要符合现场氛围,不能太华丽、太隆重,也不易太过时尚张扬,应与专题型纪录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相融合。同时,在现场出镜时,主持人的眼神、表情、举手投足也都作为信息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并制约着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信息传递是否畅通。“有声语言与副语言的恰切融合,是‘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基石与核心。”③主持人在现场时的语言、副语言与现场场景所传达的信息一致、协调、相融,就能实现整个信息场的和谐。

(三)主持人现场出镜的声音与后期配音相和谐

这种和谐主要体现在整体用声状态、音量大小、语速快慢、语气、情感分量的艺术性把握上。

1.发音用声要相辅相成。相对于后期配音“打、提、挺、松”的“字正腔圆”,主持人在现场时会比较放松,发声状态较为松弛,更注重“说”的感觉。在声音控制方面,后期配音因为稿件书面表达较多,在用声上会不自觉地追求口腔、鼻腔及胸腔的共鸣,除了现场表达中做到的“准确、清晰”外,还使声音更加具有了“圆润、集中”的状态。无论是现场的“说”,还是后期的“播”,“流畅”是其共同的目的。亲切自然的现场声音与悦耳动听的解说在声音状态上因差异而互补,相辅相成,让受众在朴实、自然、大方的声音中觅得美感。

2.音量调节要主次分明。现场出镜采访因追求说的状态,讲究自然真实,一般音量比较适中,但有时会因外界的杂音干扰而加大音量。现场出镜为了突出现实感,还原真实情境,有些场景在录制时会有汽笛声、吆喝声等各种嘈杂环境声的介入,这时主持人就会不自觉地加大现场音量,以求观众能听清楚。而后期解说都在演播室内完成,现场除了话筒的交流声就是稿件的翻页声,环境封闭安静,这时解说要照顾到现场实况,尽量贴和现场用声的音量,但不能等同现场音量,否则会让受众有聒噪之感。总之应在音强不高、音量不大的层次差异中寻求声音的和谐。

3.语速语调要突出情感体验。主持人现场出镜时,有时会边想边说,语速较慢,有时又会由于内容情绪的要求,语速偏快,但在后期配音时却不能一味迁就,忽快忽慢,而应当在稿件思想情感所要表达的范围内,根据画面长短快慢来决定语速的快慢。“播音的语气,必须有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④在表达的过程中,语气的情感色彩和分量的差异主要来自解说中所包含的是非、爱憎等情感方面的具体性质。纪录片整体解说与现场主持的语气应当随情感的变化而更加丰富,在声音形式上表现为高低强弱回环往复、多姿多彩,让受众看得见“声音”,听得到“画面”,真正感受到韵律、意境、风格之美。

(四)主持人现场出镜与画面、音乐以及剪辑节奏相和谐

“电视纪录片语言同电视本体语言是完全一致的,它以画面与声音共同营造的氛围去吸引人、感染人、以完美的视觉效果去打动人。”⑤所谓的“完美效果”即是“声画和谐”。在纪录片中现场出镜、后期配音、配乐的情态都必须统一于画面的客观真实之中。而主持人现场出镜主持采访与画面、音乐的和谐,主要体现在情绪和谐与节奏和谐两个方面。

1.“画意诗情”的情绪和谐。主持人现场话语和后期配音、配乐的情感基调都受画面情绪气氛走向的制约。而现场出镜只有与画面情绪相统一,才能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引导受众把声音和画面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加深对纪录片所要传达的理念的认同。如果现场出镜再能与后期配乐相融合,那么纪录片的情感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然地流淌。比如在纪录片《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中,音乐出现了多次,但每段的音乐各异,从而在画面镜头和生动感人的音乐交互演绎中,使纪录片声情并茂、音画并举,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真正达到了让“诗情”贴切于“画意”,“画意”流淌着“诗情”的和谐之美。

2.“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纪录片的节奏是指反复出现在其中的声音和画面,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而使观众产生一种跳动的、有规律的感觉。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主要表现为编辑节奏、动作节奏、声音节奏和事件的情绪节奏四种节奏运动形态。在此,我们只谈声音节奏中的语言节奏、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的和谐。节奏在语言方面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节奏是语流中一定时间的回复现象;二是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有关,或者说通过这些来表现的;三是节奏与心理变化有关,即:受心理变化所决定,又影响心理变化。”⑥显然,心理情感决定语言节奏,画面情绪影响配音节奏,音乐节奏必须契合语言与画面的节奏。主持人现场出镜的语言节奏既可以贴合画面节奏,也可与画面节奏产生差异即让声音和画面的节奏互为补充,在各自相对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通过同一个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即通过差异来达成和谐,营造强烈的现场感,展现出电视语言的独特魅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传播生态的变化,电视纪录片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尝试通过播音主持促进纪录片发展的专业技术分析,着力探讨优化纪录片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产品竞争力的一种可行方式,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理论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注释:

①比尔·尼柯尔斯:《纪录片的人声》,选自单万里主编的《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②③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⑥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⑤冷冶夫:《21世纪的电视传播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责编:胡斌毅)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