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
电影音乐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近似于叙事功能的特殊元素,它与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叙事代码、视觉代码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当把电影音乐作为独立性的叙事元素加以考量,就会发现它的生成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也带有与既往的电影发展历程中某一历时性元素相缠绕的历史价值。
具体来说,电影作品中的音乐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其一,是电影作品中出现的各种音乐旋律、音乐片段、音乐场景,此类音乐作品或多或少地活跃在电影的相关场景中,并成为推动电影叙事发展不可忽视的存在。不仅贯穿了整部电影作品的故事情节,也促进了电影画面质感的提升。其二,是电影制作团队精心打造的背景音乐,即所谓电影原声。后者的意义在于,它如同一条隐藏的叙事线索,随着电影主要情节的波折起伏或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更迭。
以中国电影《中国合伙人》为例,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缘于改编自真实的故事、演员阵容的强大和拍摄手法的相对成熟,也与电影音乐的恰当运用密不可分。整部电影围绕孟晓骏、成东青、王阳三人的奋斗历程展开,受限于电影艺术叙事容量的限制,很多内容只有借助电影音乐的暗示方能有效填补。电影中先后出现的《小星星》《黄河大合唱》,或是成为介绍孟晓骏童年经历的插叙,或是填补了父亲回国后赠予英语词典的情节。一方面,《中国合伙人》中运用的电影音乐延续着传统认知中电影音乐作为辅助性手段的基本功能,使得欣赏电影的观众对于电影作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了电影的叙事容量。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些电影作品同时也是时代话语权力的象征,只有中国的观众才能理解《小星星》《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的时代涵义,成为丰富电影主题“中国合伙人”的意义填充。
由此可见,将电影音乐单纯视为辅助手段的传统是极为偏颇的。即使它不会造成我们对电影艺术的误解,也将使得全面理解电影艺术整体风貌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来就未曾忽视过电影音乐。而中国电影人将电影音乐作为叙事元素之一的高度重视,更为中国电影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早期中国电影风格形成中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运用
早期中国电影风格的形成阶段是20世纪30、40年代,受社会变革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电影呈现出“作品雅俗共赏,赢得观众喜爱,同时追求电影的心灵表达,而未放弃电影艺术自身的自主性与社会化功能”的良好发展势头。在这一时期追求进步的中国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下,电影的主流是逐渐“随着时代的进展与变化很自然地转向现实与政治世界的。”①首先,大量的具有成熟商业运作模式和先进制作技术的电影公司相继诞生,为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尝试着采用独立的电影文本,在投入公共空间的价值与观念引导下,保持着与民众日常生活的高度切合。随着早期中国电影逐渐步入到成熟阶段,俗文学的叙事传统已不能适应中国电影的发展要求,在前述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早期中国电影发展中倚重俗文学叙事传统的模式逐渐被超越。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电影音乐作为重要的叙事功能被中国电影人大量使用,成为推动早期中国电影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
以蔡楚生的电影作品《渔光曲》为例,其堪称早期中国电影的典范。歌曲《渔光曲》在电影中曾多次出现,一时妇孺皆知,成为当时的流行之作。但这首后来成为经典的电影音乐,在电影拍摄之初实则历经波折。任光谱写的《渔村之歌》被导演认为太过优美,与电影的主题相去太远。在导演和作曲深入渔村生活实际之后,最终完成了这首代表渔民疾苦心声的佳作。电影《渔光曲》上映之后,曾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超高纪录,这一奇迹的背后是诸多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
电影《渔光曲》的出现预示着早期中国电影的风格正在逐渐形成,在造就其独立风格的诸多因素中,电影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首先,从音乐类型来说,1933年的《春蚕》中出现的整部作品都采用西洋音乐的情况不复存在。《渔光曲》所采用的大量使用具有强烈民族色彩音乐元素的手法,不仅开辟了早期中国电影重视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格调,也为中国电影音乐从单纯模仿走向独立创作建立了标杆。当时上映电影的音乐中,仍大量充斥着借鉴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但早期中国电影拍摄重视民族文化传统的风格已开始形成。
通过前文的阐述我们清晰地看到,在早期中国电影风格的形成过程中,电影音乐首先是作为背景元素的方式存在。在逐渐放弃了西洋音乐之后,中国电影人深切地意识到,只有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塑造属于本民族的电影风格。而电影音乐正是一种能够在兼顾电影艺术基本表现手法和展现中国电影民族风格之间,寻求到微妙平衡点的最佳选择。
三、电影音乐叙事功能与现代中国电影风格的形成
中国电影风格的形成过程,就如同中国的近现代史一样,充满了波折和起伏。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受时代背景因素的影响,在大量创作集中展现社会主义建设等现实题材的同时,也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新时代背景下电影人对民族观念、国家意识的理解。受苏联政治意识形态的引导,上至国家领导、下到艺术工作者都认为,“在所有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③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风格带有十分强烈的政治色彩,虽然也符合中国电影自我风格形成的内在逻辑,却未能从艺术表现手法、主旨阐发方式等角度取得较大的突破。就前者来说,早期中国电影风格塑型过程中形成的重视本民族文化特征和大量使用本民族音乐元素的表现方式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刘三姐》《五朵金花》等作品,都是充分利用电影音乐作为辅助手段的代表性作品。就后者来说,这一时期的电影中所使用的电影音乐则明显缺乏叙事功能,仅仅是充当了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其在中国电影风格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抑制。
这一局面有所改观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相继问世,中国电影风格才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有序、稳定发展。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西方电影作品、电影理论和电影制作技术开始冲击中国电影市场。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重新得到中国电影人的重视,并以嵌入式的形式成为塑造现代中国电影风格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的初始阶段,中国电影人逐渐认识到“电影音乐的本质与音乐是相通的……电影音乐要服从情节的需要,有时候它的创作与构思都要与电影情节相一致,才能够使两者完美结合,体现出导演对于电影的总体构思和欣赏原则。”④如张艺谋的激情之作《红高粱》,该片音乐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更以粗犷、嘹亮的声韵,完整地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同样是为了展现电影人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电影《港》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在电影《港》中,以20世纪80、90年代粤语歌曲为主要内容的电影音乐占据了整部电影,包括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陈小春的《乱世巨星》、林子祥的《真的汉子》、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草蜢的《忘情森巴舞》、叶丽仪的《上海滩》、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等。《港》中的音乐既不直接参与人物形象的介绍,也不是整部作品的构成性要素,而应被视为“新世纪怀旧浪潮中的逆流”。对于在80、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而言,“这些歌和这些影像,便是一代人最自觉也最能全盘接受的精神给养,也随之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欧美流行文化无法取代的、专属华人的亚文化共振。”⑤
中国电影人在追求具有独立意识和民族特征的中国电影道路上所作出的努力尚不止于此。他们逐渐意识到,电影音乐的存在不应单纯被视为是建构电影作品基本故事框架和情节完整性的元素之一。它的意义在于电影音乐还可以从辅助的诠释地位中抽离出来,转而成为功能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的客观存在。因此,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得到了凸显,它将对电影作品叙事能力的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丁亚平:电影怎样将这世界给予表达,《当代电影》,2004年第4期,第23页。
②宫浩宇:首轮放映前后的《渔光曲》,《电影艺术》,2010年第6期,第112-118页。
③转引自余纪:国家意志与少数民族电影,《电影艺术》,2013年第4期,第131页。
④张晓:电影音乐对电影的诠释作用,《电影文学》,2012年第8期,第115页。
⑤赛人:《港》:新世纪怀旧浪潮中的逆流,《电影艺术》,2015年第6期,第50-52页。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责编:莎莎)